1、科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第十课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二节 珍惜劳动成果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并认同劳动 创造人类、劳动创造文明和劳动促进人的发展等基本观点。认识劳动的价值,应该具备的劳动素质。过程与方法:通过 体验、讨论、讲授等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劳动对个人发展的作用;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应该树立怎么样的劳动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树立尊重劳动者的思想,抵制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抵制歧视劳动者,尤其是抵制歧视体力劳动者的思想,形成“不劳者不得食”的价值观。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读悯农导入主题 1学生读悯农。锄禾
2、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教师:这是一首大家从小就非常熟悉的诗,它描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果实的可贵。诗虽然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可是我们大家仔细体味一下,就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感受到作者对辛勤劳动的农民的怜悯之情、崇敬之情,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粮食的珍惜之情。自古以来,人们就懂得珍惜粮食,有时甚至是到了崇拜的地步,我们看看下面的故事。近年,我已经年过不惑(40岁为不惑),我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令人羡慕的6位数。然而一个习惯至今不能丢弃,即珍惜每一粒粮食。这是父亲多年来给我们养成的习惯,“爱惜”这个词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骨子里。记得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对我们每个孩子都很慈祥,只有
3、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对我们发脾气,而且是发很大的脾气:一是我们几个孩子争东西的时候,在他老人家看来,兄弟姊妹必须和和气气,大的要让小的,小的要尊敬大的;二就是在我们有些许浪费粮食的行为时。因此,至今我还是保持着掉了饭粒立刻捡起来的习惯。说实在的,我“改正”这个习惯。一是为了尊敬我的父亲,是他老人家养了我们这么大,他老人家的精神就是我们应该承袭的精神;二是因为我认为,应该让我们的子子孙孙记住粮食的可贵。今天我们富裕了,不等于我们永远富裕下去,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人 包括儿童生活在饥饿中。而且,浪费实在不是什么令人羡慕的品质,而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我们要把它抛弃掉。从学生熟悉的诗歌入手,可以使学生产生
4、认同感。让学生从这个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爱惜粮食品质的可贵,确立节约粮食 光 荣、 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教学环节一: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 1教师:从一粒种子到我们碗里的米饭,要经历哪些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艰辛付出呢?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知识,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不必要详细了解全过程,主要是体会劳动果实得来不易。如在耕种过程中遇到恶劣的天气、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等。3学生结合自己的父母或周围的人们的劳动,说说劳动者付出的辛苦以及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如母亲是记者的同学谈谈她报道一条新闻要付出哪些辛苦;父母是工人的同学谈谈父母以及同事们生产某种产品需要付出的劳累,等等。具
5、体活动过程可参考教学活动涉及“劳动者的一天”) 4学生交流活动感受: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大家有什么感受?(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经过劳动者辛勤劳动生产出来的) 了解我们享有 的所有劳动成 果都来之不易,懂得珍惜 劳动果实。教学环节二:珍惜劳动成果 1刚才我们都了解了我们的父母、我们周围的人们的劳动付出,懂得了劳动产品的来之不易,也懂得了应该珍惜劳动果实。那么,我们到底做得如何?让我们先来看一组画面。(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到学校食堂录一小段学生将剩饭菜倒入垃圾桶的录像或者是拍一些照片,课堂上使用) 2学生交流感受:看了这些画面大家的感受。3寻找浪费现象。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讨论交流生活中遇到的浪费现象,讨论后由小组代表来发言。(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浪费的现象? (2)学校生活中还有哪些浪费的现象? (3)社会生活中的浪费现象还有哪些? 浪费现象是我 们现在社会比较普遍的现象,通过讨论 引起大家的注意。总结 1教师总结: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勤俭节约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必须勤俭节约。刚才,我们发现了那么多的浪费现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节约宣言。2小组开展“我的勤俭节约宣言”活动,确定宣言内容,撰写宣言。学以致用,督促学生形成节约意识,培养学生的节约习惯。教学反思:全 品中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