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四种模式.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90042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四种模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四种模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四种模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四种模式胡智锋 杨 宾 摘 要 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一些经验形态已稳定、成熟,可形成若干种模式。基于这些宝贵经验,本文梳理、归纳和提炼出四种非常典型、独特且重要的模式,分别是“借船出海模式”“共情模式”“同感模式”“奇观模式”。从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和网络视频等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代表作品入手,剖析和研究这几种模式,对于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关键词 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借船出海模式共情模式同感模式 奇观模式:,“”,“”,“”“”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四种模式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

2、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美学、影视文化、传媒艺术、电视传播艺术等;杨宾,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教师,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传媒艺术。,:;影视 包括电影、电视、互联网影视等在内的影视作品,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与传播力的艺术样态之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离不开影视国际传播的助力。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一些经验形态已稳定、成熟,可形成若干种模式。从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宝贵经验之中,本文梳理、归纳和提炼出四种非常典型、独特且重要的模式,分别是“借船出海模式”“共情模式”

3、“同感模式”“奇观模式”。借助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经典案例,剖析和研究这四种模式,将有助于中国影视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力。一“借船出海模式”:借由国际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所谓“借船出海模式”,是指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借鉴国际成熟的表达方式、类型语言和生产制造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展示中国文化、传递中国价值,实现影视作品有效的国际传播。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借船出海模式”以中国文化及其相关视听意象作为文化主体,以国际合拍为手段,借鉴好莱坞等海外影视的制作和表达方式,达到中西文化交流、传递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的目的。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借船出海模式”以合拍片最为典型,其中又以中国电影对“好莱

4、坞”的借鉴及与对方的合作为主,而电影 卧虎藏龙 正是标志性案例之一。卧虎藏龙 作为首部收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华语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该片由导演李安执导,由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主演,讲述了名侠李慕白、俞秀莲与向往江湖自由的少女玉娇龙之间,为争夺一把青冥宝剑而产生的爱恨情仇。该片于 年上映 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后,获得多项国际大奖,仅第 届奥斯卡奖就获得 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外语片、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音乐、最佳摄影等 个奖项,成为华语电影历史上第一部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卧虎藏龙 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票房超过 亿美元的外语片,在英国 卫报 评选的“世纪 部最佳

5、影片”中位列第 名。卧虎藏龙 的上映,成为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一个具有时代特质的标志性事件,开启了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借船出海模式”的新阶段。(一)国际化理念与方法的借用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借船出海模式”的特点,是借用国际通行的制作、发行和叙事方法来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在人力资源的合作、国际制作理念的借鉴、国际叙事方式的借题等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的合作。“借船出海模式”最为直接和直观的是影视人力资源之间的合作。以 卧虎藏龙 为例,该片集合了海峡两岸暨香港的电影人才,包括制片人江志强,导演李安,演员周润发、章子怡,动作指导袁和平,等等,还邀请了杨紫琼这样的知名华人影人参与。其制作团队在由中国人主导的同时

6、,引入了好莱坞的编剧、后期制作等团队深度参与。人力资源的集结,对于中国电影人快速了解好莱坞制作理念和流程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国际制作理念的借鉴。让国际先进的制作理念“为我所学、为我所用”是“借船出海模式”的要义。进入 世纪,在中国“入世”的背景下,中国影视面对着与全球市场的全面对接。好莱坞电影产业链运作方式、工业化系统成为中国电影学习的对象。卧虎藏龙 就是一部借助好莱坞电影产业链运作方式拍摄的华语电影,体现出国际化融资、国际市场宣发的理念:影片由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亚洲)好机器国际公司出品,安乐影片有限公司、纵横国际影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北京华亿业亚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

7、发行则由索尼经典公司完成,中、美各方分别享有版权。卧虎藏龙 从制作、发行等各个方面,为整个华语电影的概念带来质变,催生了华语“高概念电影”的出现和流行。可以 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四种模式严保成:“后卧虎藏龙时代”焦雄屏学术讲座综述,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年第期。说,卧虎藏龙 是一部由中国人主导拍摄的“好莱坞式”电影。三是国际叙事方式的借题。“借船出海模式”在叙事上善于“借题发挥”,也就是借用国际经典叙事命题和方式,实现中西文化与价值的交融。李安将好莱坞经典命题注入了 卧虎藏龙 的叙事动力之中:玉娇龙身上的女性独立意识,李慕白、俞秀莲所体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博弈,等等。这些都是好莱坞的经典主题,也是人类文

8、明的共同命题。“通过把 卧虎藏龙 的故事主线置于西方叙事的衍生物中,将其异域性抵消掉”,李安巧妙地运用中国的武侠江湖,讲述了一个充满现代意义的“世界故事”。(二)本土化文化与价值的传达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借船出海模式”所“借”是国际合作之“船”,所“载”是中国文化之“核”,所“向”是中西价值之“融”。第一,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借船出海模式”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的主体性表达,这通过中国文化的本土符号和本土意象的影视转化而实现。首先是东方文化的视听呈现,也就是将中国本土文化符号和意象转化为世界通行的影视视听语言。卧虎藏龙 的视听呈现极具中国魅力。影片以安徽宏村作为拍摄地,白墙黑瓦的中式建筑、茂密竹林,无一

9、不彰显着强烈而鲜明的中国情调。谭盾创作的电影配乐大量使用了古筝、琵琶、竹笛等中国古典乐器,带有鲜明的“中国风”。卧虎藏龙 用一系列的传统文化符号勾连起极具现代色彩的电影语汇表达,形成了极具东方特色的视听呈现。其次是中国意象的集中表达。作为典型的武侠电影,卧虎藏龙 在借鉴前人的经典影像语言的同时,提炼出了最具典型性的艺术表达 轻功。片中李慕白、玉娇龙的竹林缠斗,玉娇龙与俞秀莲的堂前对决,堪称影视经典,力求最大限度地凸显中国功夫的形体美和想象力。作为影片核心意象的“青冥剑”,不仅仅是一件东方文化中的兵刃,更代表着江湖任侠的真谛:“剑法即人法,剑道即人心。”卧虎藏龙 用大量的中国文化符号,融合现代电

10、影观念和艺术思维,构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电影文化意象。而该片围绕“武侠”所构筑的东方影像世界,支撑起整个影片极其鲜明的中国文化主体性,构成了其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核。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美 明哈 彭:好莱坞(多元文化主义)的亚洲入侵,夫左译,世界电影 年第 期。第二,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借船出海模式”的目标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认同,这通过对人类共同价值的提炼而完成。在中西文化中找寻重合的部分,达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共通价值的共享与认同,是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借船出海模式”的最终目的,也是其难点所在。卧虎藏龙 通过对“侠”文化的传统继承与现代阐释,将中国的“江湖”文化与现代价值观念相结合,构成了中西融

11、合的价值认同。一是对“江湖”文化的认同。无论是金庸笔下的武侠人物、西班牙的堂吉诃德、英国的罗宾汉还是美国的蝙蝠侠,在中外文化中,“侠”都兼具惩恶扬善、劫富济贫的正义感,代表着游离于庙堂之外的社会“潜秩序”。由侠士们构建的社会文化空间,始终与理性社会保持对话与对峙,这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江湖”。因此,卧虎藏龙 中的“江湖叙事”就具有了西方观众在接受心理上的认同基础。二是对现代价值的认同。李慕白的牺牲、俞秀莲的隐忍、玉娇龙对江湖生涯的追求这些既代表了江湖与庙堂博弈、正义与邪恶争夺等古典命题,又反映出当下人们面对理智与情感、自由与秩序、欲望与责任等诸多矛盾与纠结的现代困境,这些都关涉到人类共同的价值

12、追寻。因此,卧虎藏龙 的故事是对人类命运无常的怜悯与慨叹,是对人的生存际遇的深刻同情,能够引起人们最广泛的共鸣。正是从这种东西方共通的人文关怀中,影片传递出以人为本的共同价值观,超越了文化间的冲突,从而达成认同与共识。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借船出海模式”的推广,是中国影视对接国际市场、推动国际传播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中国影视工业化发展愈加成熟的表现,体现出中国影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二“共情模式”:通过文化相近性达成情感共鸣所谓“共情模式”,是指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借助文化的接近性与社会的相似性,寻求情感的同振共鸣,实现中国故事的跨文化认同。由于语言与文化的地缘差异,不同国家、

13、地区的文化近似度不同,在影视国际传播中难免出现文化误读。根据“文化相近性理论”,受众更倾向于接受文化、语言、风俗等相近似地区的影视内容。“共情模式”正是利用文化和国情的 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四种模式,“:,”,相近性,找寻情感的同振共鸣,减少文化误读,实现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渴望 媳妇的美好生活 等电视剧在越南、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传播,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渴望 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室内电视连续剧,于 年正式播出。该剧讲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青年女工刘慧芳和青年知识分子王沪生两个家庭间的爱恨纠葛。作为中国电视剧的时代经典,渴望 于 年在越南播放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成了“中国软实力 在越南的代

14、言人”。同样,展现“后”青年婚姻家庭生活故事的 媳妇的美好时代 年左右在非洲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家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掀起了当地的中国电视剧热潮。这些电视剧的热播,正是利用了国家和地域间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审美习惯等方面的接近性优势,以“共情模式”达成了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一)在文化接近性中寻求同振共鸣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共情模式”立足于找寻文化传统的相近性和价值观念的相似性,由此放大对影视所传达的情感与价值的认同和接受。以渴望 为例,中国与越南是近邻,两国交往历史悠久,风俗习惯近似,文化传统相通,社会发展历程相近,这些因素助推了 渴望 在当地的热播。首先是文化传统与情感模式的近似。

15、从传统文化上来看,不少越南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作品和故事,比如“三国演义 中的人物在越南可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他们对于中国电视剧的接受基本没有文化上的障碍。中越两国文化传统中都带有重视家庭的伦理本位基因。两国人民都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重视家庭的团圆、和睦,崇尚“家和万事兴”的伦理价值。同时,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中越两国人民都形成了重视集体主义、注重“家国同构”的社会价值与情感共识。与同期西方电视剧强调个人的欲望的满足不同,渴望 中的刘慧芳体现出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无私奉献的“大爱”,这与越南观众的情感预期相吻合。其次是审美习惯的接近性。中国向越南提供的电视剧,“都是经过

16、认真 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亚太地区遭遇韩流竞争 中国电视剧在全球落地难,环球网,年 月 日,:。谭志词:关公崇拜在越南,宗教学研究 年第 期。挑选的,不仅有较高的思想性,而且也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渴望 作为一部时代经典,有着荡气回肠的故事、独特的形象、细腻的情感和精湛的演技。这些都让其中的人物、故事和感情真实可感,从而避免了单纯的灌输与说教,让越南观众获得耳目一新的体验。对于当时的越南观众来说,相比于西方国家的电视剧中“个人主义”的表达,中国电视剧在价值观念、审美模式、文化传统和情感模式上更为接近。最后是外交关系的推动。年,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年,中越两国政府签订了文化协定实施计划

17、,电视剧被作为文化交流的“礼物”赠送给越南播出。外交关系的亲近,也成为中国电视节目走入越南的重要推动力。在这种背景下,渴望 将时代变迁的背景浓缩于日常生活的家庭伦理叙事空间之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友情等伦理情感,放大了中越两国人民共通的家庭伦理本位观念,获得了惊人的国际传播效果。(二)在社会共通性中减少文化误读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共情模式”通过提炼社会发展的共同经验,缩小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因语言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视传播的“文化折扣”。“文化折扣”()也称“文化贴现”,是指跨境交易的影视产品,由当地观众对其中描述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制度、传说、物理环境以及语言的不熟悉和不习惯而导

18、致的文化价值贬损、吸引力减退的现象。“共情模式”突出了语言文化相异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同质性的社会发展经验,平衡了差异,从而减少了文化折扣的产生。一是以同质文化提供社会发展的路径启示。以 渴望 为例,中国和越南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有着相似的历史经验。经历了 世纪的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和社会革命,在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越南社会又先后进行了改革开放的尝试。“许多改革举措都是中国先搞起来,越南再根据自己的国情,逐步实施。”因此,中越两国人民在社会心态上非常 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四种模式李家忠:中国电视剧在越南深受欢迎,对外大传播 年第 期。美 考林霍斯金斯等: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刘

19、丰海、张慧宇译,新华出版社,第 页。李家忠:国情相似、文化相通、政治需要 越南掀起中国电视剧热,东南亚纵横 年第 期。接近。对于越南观众来说,中国电视剧理解起来没有障碍,其中所反映的社会变革中的问题,也正是他们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观看中国电视剧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渴望 中对真、善、美等传统价值的追求与颂扬,为正处于“改革阵痛期”的越南观众提供了回归传统情感的心灵慰藉,也为诸多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提供了一条回归传统伦理价值的文化路径。正因如此,越南观众会认为,“谁要能娶上 渴望 中刘慧芳那样贤惠的姑娘做媳妇,就是最大的福气”。二是将异质文化景观纳入社会发展的共同经验图景。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共情

20、模式”,通过对社会发展中共同经验的提炼,削弱了因语言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理解偏差,从而减少了文化折扣的产生。比如中非之间文化差异巨大、语言不通,但这并未阻挡 媳妇的美好时代 金太狼的幸福生活 等剧在非洲的热播。现代化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及观念也在悄然改变,这是中非社会发展的共同经验,也构成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共同文化体验。媳妇的美好时代 里家长里短的故事,展示了中国老百姓的现代化生活的日常图景,这对于非洲观众来说是新奇的文化景观。剧中以婆媳关系为切入点,从家庭伦理的角度把握住了现代生活与传统观念的交锋与对抗,在非洲观众心中引起了共鸣。差异化的日常生活与同质化的社会发展经验的结合,

21、让文化迥异的非洲观众也能对这部剧深感认同。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共情模式”借助文化的接近性与社会发展的共通性,将社会发展中的共同经验与文化体验纳入日常生活和日常情感的叙事,寻找情感的同情共鸣,有效地减少了文化误读,增强了中国影视的国际传播力。三“同感模式”:利用直观体验达成文化认同所谓“同感模式”,是指中国影视国际传播以直观可感的体验和故事,表现复杂而深刻的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从而达成“人同此感”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各国人民的处境和命运千差万别,但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为改变命运的不屈奋斗是一致的,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同感模式”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李家忠:中国电视剧在越南深受欢迎,对

22、外大传播 年第 期。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网,年 月 日,:。正是通过对“吃穿住行”等最接近自然本能、最直观可感的影像,分享文化生活体验,实现中外文化的同频共振。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同感模式”常见于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之中,舌尖上的中国 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年热播的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将镜头对准了最普通的中国人的生活,通过高品质的影像和国际化的制作,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和烹饪哲学,给观众带来中国美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提升了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能力。舌尖上的中国 发行到了东南亚、欧美等地 个国家和地区,首轮海外销售额即达到 万美元,创造了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的

23、最好成绩,收获了海外市场的高度评价,引发了海外“中国热”。舌尖上的中国 向全世界观众直观地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为观众讲述了真实可感的中国故事,消除了中外文化间的隔阂,增进了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度与认同度。(一)以直观体验唤起共同感受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同感模式”以身临其境的直观体验,唤起人类的共同感受,将内涵复杂的中国文化转化成直观可感的文化视听体验,从而提高了海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度。舌尖上的中国 的一大特色,是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全面呈现了中国美食的色、香、味、形,给观众带来具有视觉满足感的直观体验。在这些体验的营造过程中,纪录片默默地讲述着中国故事,传递着中国文化。从食材的选择开始

24、,舌尖上的中国 就通过镜头将观众带入到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体验之中。而美食烹饪过程的展示,则极尽影视对感官的呈现之能,通过高品质的影像、动人的音乐和被网友称为“舌尖体”的解说,将烹饪过程的仪式感和体验感推到极致。最终在美食的享用过程的记录中,观众不单单能感受到品尝美食的快感,更能体味到美食背后的文化与情感故事,体验到中国饮食文化的烟火人间。“吃穿住行”是人类共有的生活经验,为各个民族和国家的人们所共享。舌尖上的中国 通过对中国美食的直观体验的打造,唤起了人们对美食和文化的共同感受,降低了海外观众对中国饮食这一异质性文化元素的理解难度,提升了文化认同度。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四种模式(二)从共同体验

25、带入文化认同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同感模式”,通过对人类共同经验的呈现,表达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和对家国亲友情感的共同体验,以此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舌尖上的中国 呈现的精致美食背后,传递出的是中国人浓浓的亲情、乡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能够引起全世界观众的广泛共鸣。一方面,饮食与人的地域生活紧密相连。中国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英语俗谚中也有“”之说法,可见饮食勾连着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共享的生命经验,这正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经验。另一方面,饮食与人的情感记忆紧密相连。正如总导演陈晓卿所说,“味觉里包含着人情、乡愁、记忆”。对于饮食的共同

26、体验,牵动着各个国家、民族、地区人们的共同文化与情感,所以说 舌尖上的中国 为世界观众带来了“才下舌尖,却上心头”的情感认同。这些共同经验和共通情感的传达,有效地增进了异质文化间的沟通。世界民族文化丰富而多样,每一种文化类型都有自己的独特存在方式,而人类又共享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发展理性与生存逻辑。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同感模式”正是在复杂的文化背景之下,挖掘人类共通的发展理性、生存逻辑,从而超越文化隔阂,达成情感融通,实现“人同此感”的文化认同。四“奇观模式”:以日常与传奇的互动打造文化奇观所谓“奇观模式”,是指中国影视在国际传播中选取与西方文化相比极具差异性的非同寻常的元素,打造对海外观众具有强

27、烈视听冲击力的影视奇观,通过传奇景观与日常生活的双向互动,达成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的“强表达”。这种模式的典型案例,当属“李子柒”系列视频。自 年以来,网络 主“李子柒”系列视频在海外视频平台“走红”。根据笔者统计,截至 年 月 日,“李子柒”系列视频已在海 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孙冰:专访 舌尖上的中国 风味人间 导演陈晓卿 美食有情,风土难离,中国经济周刊 年第 期。外视频平台 上收获了 多万订阅者,远超我国官方平台,更是超过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 。其视频播放量在 万次以上,其中 年货小零食特辑:花生瓜子糖葫芦,肉干果脯雪花酥 播放量达到惊人的 余万次。这些数据证明,“李子柒”系列

28、视频传播打破了国别与文化的壁垒,成功“破圈”。这位以展现质朴的田园乡村的耕种、营造、饮食等生活场景为主要内容的视频 主及其“田园乡村”系列短视频,构建起了中国文化的网络“奇观”。在“李子柒”系列视频案例中,中国文化奇观与现代日常生活实现了双向互动,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达成中国文化在国际新媒体平台上的时尚表达。(一)日常生活的传奇化提炼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奇观模式”的首要步骤,是提炼出具有代表性和奇观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放大中国人寻常生活中具有文化特色的部分,打造国际传播中的惊奇效果,形成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视听奇观。“李子柒”系列视频在国际传播中的“破圈”,正是将中国文化符号进行了

29、“提纯凝练”,创造出中国式乡村生活奇观,解决了中国文化“讲不清”的问题。一是对乡村生活图景的唯美式提纯。“李子柒”系列视频展现的主要是中国西南乡村的生活场景。有别于以往影视作品里中国农村破败、落后的景象,“李子柒”系列视频中的中国农村显得精致、安详,是一个远离世俗的东方“乌托邦”。熟悉农村生活的人们都知道,大多数情况下,劳作的粗糙多于精致,田间的泥泞多于美景。然而在“李子柒”系列视频中,通过专业团队的组合与排布,筛选掉了乡村劳作的粗糙与痛苦的一面,保留的是精致与唯美的一面。悠然自得、“慢工出细活”的乡村生活图景与快节奏、高效率的都市生活产生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乡村生活的唯美提纯,“李子柒”系列

30、视频打造了与西方都市生活迥然不同的中国乡村景观,带来了一种极具冲击力和新奇感的奇观体验。二是对传统日常元素的时尚化凝练。“李子柒”系列视频中所出现的文化符号,鲜明地体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无论是李子柒的发髻、妆容,还 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四种模式以上数据均由笔者根据视频网站 统计,统计时间:年 月 日。是她所穿着的蜀绣服装、布鞋,以及她所展示的酿酒、印刷、烹饪等技艺,都是中国传统农村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元素。李子柒团队对这些内容和元素进行了时尚化的包装和凝练,在突出中国文化特质的同时,增强时尚性与观众接受度。将习以为常的传统元素,转化成易于理解的和模仿的“中国风”的时尚风格,对海内外观众产生了极大

31、的吸引力。通过对中国田园生活的奇观化展示,“李子柒”系列视频里的乡村日常“慢生活”,在小屏幕中呈现了中国文化“大天地”,凸显了生态文明下中国传统的田园文化的诗意与美好。(二)传奇景观的日常化观照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奇观模式”的重要环节,是将异质性“奇观”融入现代的日常生活,为观众提供新的想象与体验。跨文化传播学之父爱德华霍尔指出:“文化即是人的体验,反过来,人即是文化的体验。”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奇观模式”在寻常生活中寓以独特的文化体验,为人类共通的现代化生活提供差异化的想象空间和审美路径,从而增强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认同。一方面,将奇观图景代入现代生活的日常体验。“李子柒”系列视频中对传统文化

32、的叙述,不做好与坏的判断,甚至连旁白、对话都很少,常常是直接将视听奇观呈现在西方大众面前,这大大降低了文化观念与表达的冲突性,减少了“文化折扣”。强调过程性和生活性的表达,李子柒让西方观众更加近距离地感受到中国最为基层和传统的生存经验 这些生存经验直接构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传统,也就是让西方观众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通过将那些“前现代”的生产技艺和各种用品进行时尚转化,李子柒用唯美的方式展示出了中国文化符号与其背后生产生活方式的密切关系,展示出中国文化的底气与来处。这种不带价值判断的奇观呈现,打破了西方观众长期以“东方主义”视角看待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比其他任何西方影视中所讲述的中

33、国都更为真实。另一方面,通过奇观图景观照现代生活的日常状态。“李子柒”系列视频作品,在客观上对接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人类的普遍焦虑,为现代观众提供了中国式诗意原乡的情感寄托。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生活便 文化研究(第 辑)(年夏)美 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 页。利的同时,个人和社会也面临着种种发展问题和矛盾,这使人类时常处于焦虑状态。于是,逃避工业化、原子化乃至异化的现代生活,寻找纯粹、简单的原生态田园,成为文化消费的新需求。而“李子柒”系列视频所传达出的自力更生、尊老爱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能够引起海外观众的认同与共鸣,实现了国际“主流用户

34、”与中国“主流文化”的“双主流”对接。文化符号和体验的差异,带给世界以新奇感;而价值认同和情感归依,又能够抚慰作为命运共同体的人类的内在焦虑。将奇观的“差异”与日常的“同一”相结合,是“奇观模式”的要义之所在,也是“李子柒”系列视频成功的关键。本文从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丰富经验当中,梳理、归纳和提炼出“借船出海模式”“共情模式”“同感模式”“奇观模式”等四种独特、典型且重要的模式。这四种模式各具特色,相互融通,是中国影视国际传播多年发展所积累的宝贵财富。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梳理、归纳和提炼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经验,为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借鉴参考和持续助力。中国影视国际传播的四种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