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五大逻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90021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89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五大逻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五大逻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五大逻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卷第4期2022年12月林草政策研究Jo urnal o f Fo restry and Grassland Po licyVo l.2 No.4Dec.2022特别策划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五大逻辑*收稿日期:2022-11-2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林草政策史研究”(”(21BDJ092)第一作者:李世东(1966-),),男,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生态保护修复、林业政策、智慧林业。E-mail:easLwo rld so hu.co m通信作者:樊宝敏(1968-),),男,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林业史、生态文化。E-mail:李世东1樊宝

2、敏2(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学技术司北京100714;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91)摘要: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 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文中分析阐述了支撑这一科学命题的五大 逻辑: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的理论逻辑;二 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带领人民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和生态文明建 设的历史逻辑;三是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一贯强调“天人合一”、保护自然的文化逻辑;四是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现实

3、逻辑;五是面向第二个 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体系、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发展逻辑。在此基础上,提 出林草部门的主要建设任务,即推进生态安全体系现代化、推进生态经济体系现代化、推进生态 文化体系现代化、推进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生态科教和人才体系现代化,使林草事业在推 进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现实逻辑;发展 逻辑;林草业中图分类号:G122;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9546(2022)04-0001-07DOI:10.12344/lczcyj.2022.11.29

4、.0002李世东,樊宝敏.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五大逻辑J.林草政策研究,2022,2(4):1-7.The Logic Behind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Between Man and NatureLi Shido ng Fan Bao min2(1.Science and Techno lo gy Department,Natio nal Fo 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 n,Beijing 100714,China;2.Research Instit

5、ute o f Fo restry Po licy and Info rmatio n,Chinese Academy o fFo restry,Beijing 100091,China)Abstract:The repo rt appro ved in the 20th Natio nal Co ngress o f the Co mmunist Party o f China po ints o ut that Chinese path to mo dernizatio n is a mo dernizatio n in which man and nature co exist in h

6、armo ny.It is no t accidental but after lo ng-term theo retic explo ratio n and practices that the scientific pro po sitio n is put 2林草政策研究第2卷fo rward.The paper analyzes the lo gic behind the pro po sitio n,including the Marxist theo retical lo gic o f the real so lutio n to co ntradictio ns between

7、 man and nature,and between man and man,the histo rical lo gic o f the CPC keeping co mmitted to the mo dernizatio n o f Marxism fo r a hundred years and leading the peo ple to vigo ro usly devo ted to affo restatio n and eco lo gical civilizatio n building,the culture lo gic o f the unity o f natur

8、e and man and the pro tectio n o f nature in Chinas brilliant traditio nal culture,the realistic lo gic o f the CPC adhering to peo ple-o riented principle and emphasizing the peo pled needs fo r a beautiful eco lo gical enviro nment,and the develo pment lo gic o f striving to build an eco lo gical

9、civilizatio n system and realize the visio n o f a beautiful China fo r achieving the seco nd century go al.On this basis,the paper co mes up with the missio ns that the fo restry and grassland secto r sho uld undertake,i.e.,pro mo ting the mo dernizatio n o f eco lo gical safety system,the mo derni

10、zatio n o f eco lo gical eco no mic system,the mo dernizatio n o f eco lo gical go vernance capacity and the mo dernizatio n o f eco lo gical educatio n and talent cultivatio n system,all o f which enable the fo restry and grassland secto r to play a critical ro le in pro mo ting the Chinese path to

11、 the mo dernizatio n o f harmo nio us co existence o f man and nature.Keywords:Chinese path to mo dernizatio n;harmo nio us co 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theo retical lo gic;histo rical lo gic;cultural lo gic;realistic lo gic;develo pment lo gic;fo rest and grassland secto r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

12、十次 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代表第十九 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并作出了“以中国 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 决策,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绝不是 偶然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 验。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奋斗历程、中华 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历史,中国式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 化逻辑、现实逻辑、发展逻辑相互贯通的五大 逻辑,而森林和草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将在分析阐述五大逻辑的基础上,提出林 草部门的主

13、要建设任务,以期进一步发挥林草 业在推进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过程 中的关键作用。1理论逻辑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理论基 础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一马克思主义。工业革命在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同 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以及人与人之间 的矛盾冲突。基于此,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 批判大纲中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 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 解。”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也提出了“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 的真正解决”的命题2。解决人与自然和人与 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两大和解,是马克思恩格 斯科学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他们从两对矛盾 产生的原因以及

14、内在逻辑关系出发,阐述了解 决两对矛盾的关键在于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基 础,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 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也对当代 中国解决生态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马克思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中指出,自然界先于人存在,具有客观性、先在性和前 提性。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人通过劳动 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从同一走向对 立。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本质上与自 然界是无法分割的;当人重新认识到这种互为 一体的关系时,人与自然将最终走向融合统一。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效推 进生态保护修复具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了 深刻

15、论述,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 第4期李世东樊宝敏: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五大逻辑3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 史观之初就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和人与自然的 关系,将自然的价值与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 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也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 关系指明了总体方向: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 自身,损害自然就是损害自己。恩格斯在自 然辩证法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 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 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 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 心和贮藏库。”4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

16、然是和谐 共生、互惠互利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延续以 自然界为前提和条件。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世 界,人既来源于自然界,也依赖于自然界。人 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的“人化自然”与“自在 自然”是对立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 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长期以来,由 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 的原因,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以马克思生态观为指导,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2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

17、于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 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立足中国发展的基本国情,在领导中国人民抗击侵略、摆脱贫穷、发展经 济、建设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握人类 社会发展规律,持续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着 眼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总结中国发展实践。从提出“分山林”到“林 权制度改革”,从“消灭荒山荒地”到“科学推 进大规模国土绿化”,从“绿化祖国”到“山水 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从认识到“对自然不能 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 然、保护自然”,中国共产党领导林草事业的生 动实践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 民全面建

18、成小康社会的奋斗过程中,贯穿于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美丽中国梦的历史愿 景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解决农民失地 问题,中国共产党在1928年制定了井冈山土 地法,并提出“山林分配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在1956年3月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开启了 60多年来持 续不懈的绿化祖国征程。1958年4月,中共中 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 示,国有和社队林场蓬勃兴起。改革开放初 期,邓小平同志倡导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号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1978 年,中国启动实施第1个大型国家生态工程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97年,江泽民 同志号

19、召“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 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发布,把“封 山植树,退耕还林”放到首要位置,实施退耕 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2003年6月,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颁布,确 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对新时 期的林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生态 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战 略思想。2004年,胡锦涛同志要求“坚持走生 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以及“要牢固树 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

20、”“绿水 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国紧紧围绕建设 美丽中国目标而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了习 近平生态文明思想。10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 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 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 4林 草 政 策 研 究第2卷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 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 化,实现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中国扎 实推进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融 合发展,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取得 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生态环境 保护呈现全局性

21、变化。截至2022年,累计完成 造林6 400万hm2(9.6亿亩),种草改良1100 万hm2(1.65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超过80 万hm2(1 200万亩)。10年间,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重要生态区位,实施了 66个区域性林草系统治理项目和40个国土绿化 试点示范项目;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72亿hm2(25.78亿亩)天然林得以休养生 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两轮累计实施3 466.67 万hm2(5.2亿亩),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延伸 400 km;“三北”防护林工程过去10年集中建 设了 15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实行草原禁牧和 草畜平衡制度,让广袤的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

22、。经过建党百年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以来的不懈奋斗,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取得 重大成就5。昔日的满目荒山变为绿水青山,美丽中国前景日益呈现。森林覆盖率从1949年 的&6%提高到2022年的24.02%。目前,我国 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94.93亿m3,森林面积和蓄 积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 源增长最多的国家6。人工林保存面积8 760万hm2(13.14亿亩),居世界第1位。生物多样性得到 有效保护。已建成国家森林城市194个,城乡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荒漠化沙化面积和程度持 续降低,沙尘暴天气次数明显减少。林业产业 得到快速发展,各类经济林产品年产量近2亿t,形成了木竹加

23、工、经济林、森林旅游3个年产 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林农和林业职工收入 显著改善,带动2 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林草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作出了重大 贡献。这些建设成就充分说明,坚持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 主义具有科学的实践的真理性。3文化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根 脉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共二十大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和实生物、道法自 然、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以时禁发等思想,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生态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与科学社会主义

24、的生态文 明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对待中华优秀传统生 态文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与当代生态文明 实践相结合,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究天人之际”,即研究天人关系或者天道 与人道的关系问题,自古就为中国思想家们所 重视。尽管中国思想家重“天人合一”的思维 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天 与人相通之点则是相同的7。这个代表中国古 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深远的思想8,在当代仍具有旺盛的生命 力,是建设当代美学特别是生态美学的重要资 源9。在甲骨文中,“天”像正面站着的“人”形,用方框突出人的头部,义同“颠”(头顶),又表示人头顶上方的无边苍穹。在春秋时代,管子主

25、张“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 子五行);老子强调天人同道,“道法自 然”;儒家主张“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 天地参矣”“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周易大传提出“裁成天 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孟子提出“亲亲而仁 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庄子 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 子齐物论);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在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 号)。到了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思想命题(正蒙乾称篇);程颢也说:“故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 别”“天人

26、本无二,不必言合”(程氏遗书 第4期李世东樊宝敏: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五大逻辑5卷二上);朱熹主张天人一理,强调“天理存则 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子语类卷十 三);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 宙”和“心即理”(象山先生全集)的命 题,把天人关系界定为天人一心。明代的王守 仁说:“良知即是天理”(明儒学案卷十),提出“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明末造园 家计成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 冶)的园林艺术理念。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 之反对把天理与人欲割裂开来,提出“理欲皆 自然”(张子正蒙注卷三)的观点。综上,中国思想家在天人关系方面都提出 了各具特色的观点,或强调“合”

27、或侧重“分”,但其共同追求则是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 生,即“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种思想成 为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主流。同时,基于这种 思想,先哲也提出了许多善待自然、保护生物 资源的朴素生态智慧,对于解决当今人类面临 的严峻的生态问题不无启发意义。当然,受历 史条件的限制,中国古代并未能在理论和实践 上真正解决发展生产力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 关系问题ri01o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 学说要进行科学分析,注意批判地继承ri1lo在中华大地上还分布着大量体现“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传统智慧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如泰山、黄山、孔林、黄帝陵古柏群、河北宽 城板栗、山东乐陵古枣林、福建武夷岩茶、广

28、西灵山荔枝、云南普洱茶等。这些自然和文 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历史、科研等 价值。必须要对其进行严格保护、科学传承和 利用,为当代推进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造福子孙后代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还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理论方法为指导,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历 史和考古资料,研究和揭示中国历史上人与自 然、自然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规律,包括气 候、森林、河流、湖泊、海岸线、生物等自然 界变迁的规律,人口、耕地、城乡、民俗、宗 教、文化等社会变迁的规律,以及自然系统和 社会系统、不同要素之间紧密互动及长期演化 的科学规律,并自觉顺应这些规律,为中国式 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在这方面具

29、有独特的优 势,要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例如,竺可桢研究了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B,历史地 理学家史念海、侯仁之、文焕然等14-16研究了 黄土高原森林、沙漠和生物变迁,林业史学家 张钧成、熊大桐r18研究了中国森林生态变迁 和林业发展史,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和文 化支撑。4现实逻辑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时代问题,是中国共 产党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 要原则。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社会的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 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 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

30、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 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 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切中国共产 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需要就是中 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现实的 选择。事业的发展始终脱离不了现实的需要。不同的现实状况要求有不同的事业,同时也为 事业发展提供着不同条件。当前,我国发展的 最大现实需要,就是充分发挥多种效益、满足 社会多样化需求。特别是在我国人均GDP达到 1万美元、进入现代化建设阶段后,人们的生活 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经济社 会的需求也发生根

31、本变化。社会的主导需求不 再是数量,而是以质量为主的多样化需求;过 去求生存要温饱,现在解决了温饱、实现了小 康,人民的需求已转变为求生态要质量。虽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对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共二十大精神,对标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 6林草政策研究第2卷展的要求,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 盼,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森林资源缺乏仍然是国家发展的短板,与全球 平均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与林业发达国家相 比则差距更大,中国森林的数量、质量和效益 都有待提高。“胡焕庸线”东南方生态环境压力 巨大,西北方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政策制度推 动生态保护不够有力,

32、法规制度与新时代要求 不适应。治理能力与生态保护要求不相适应,在工作总体谋划上仍有不足,国家公园体制改 革与中央要求还有差距。植树造林工作过度依 赖于中央财政补助,一些地方重计划、轻落实,重造林、轻管护,且仍存在毁坏林地、破坏草 原、侵占自然保护地等突出问题。野生动物保 护、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有待加强。草 原生态系统退化,草原超载过牧,草原资源详 细情况不清、权属不明等问题依然存在。5发展逻辑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 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

33、展道路 的现代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 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要推进 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 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 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根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 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和“十四 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到2035年,全 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6%,森林蓄积量达到210 亿m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

34、60%。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 提升,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 系,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明显增加,国家生态安 全屏障坚实牢固。目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成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正朝着第二个百 年奋斗目标迈进。未来五年是全面推进中国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目标是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林草事业在推 进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过程中,必 将发挥重要的关键性作用。按照中共二十大等 精神,我国林草部门的主要建设任务包括5个 方面。5.1推进生态安全体系现代化促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4个自然生 态系统和

35、生物多样性“五位一体”高质量发展。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 保护地等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 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 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 地体系建设;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修 复,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5.2推进生态经济体系现代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生态经济 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大力发展生态产 业。树立大食物观,发展木本粮油和林下种植 养殖等经济,助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城乡、东 中西部协同高质量发展,尤其需要精准施策,促进黄河流域、环渤

36、海地区森林生态建设,服 务乡村振兴和国家重大战略。5.3推进生态文化体系现代化围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国家森林步道、城乡人居森林规划,及森 林旅游、康养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展示中华文 明的新的精神标识。推进生态文化自信自强,加大文物、自然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力度。提升全民共建共享水平,不断满足 人民对安全、绿色、美好生活的需求。第4期李世东樊宝敏: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五大逻辑75.4推进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林草长制,提高各级林草长的治理能 力。开展生态建设成效评估,探索建立生态建 设奖惩激励机制,健全现代生态治理体系。深 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生态

37、产品价 值实现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推行碳排放权和碳汇交易制度。加强生物安全 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坚持依法治林,及 时完善现有法律,制定国家公园法自然保 护地法森林文化法等法律,加强地方性法 规建设。5.5推进生态科教和人才体系现代化深入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完善 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 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形成支持全 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创新产学研联动机制,促进科技与生产紧 密结合。提升科学绿化水平,加快智慧林业发 展,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再上新 水平。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支撑,办好服 务美丽中国的教育,

38、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材 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基层培训工作,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科普 活动。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 李维意,胡永红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和解”思想J.理 论探索,2010(2):22-25.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 樊宝敏,李晓华,杜娟中国共产党林业政策百年回顾与展望 J.林业经济,2021,43(12):5-23.6 李世东退耕还林还草高

39、质量发展策略J.林草政策研究,2021,1(1):8-19.7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8 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1):9-16.9 曾繁仁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的生命美学”J.社会科学 家,2016(1):28-33.10 方克立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J.社会科学 战线,2003(4):207-217.11 张岱年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J.北京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3-1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13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 学,1973(2):168-189.14 史念海,曹尔琴,朱士光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15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79.16 文焕然,何业恒.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的历史概况J.自然资 源,1979(2):72-85.17 张钧成.中国古代林业史先秦篇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 有限公司,1995.18 熊大桐.中国近代林业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19 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