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散步知识目标1、积累“分歧、信服、霎时、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2、品读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3、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3、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德育目标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2、指导学生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
2、情的独到角度。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2、课文中几个人物的形象分析,悟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世界上有很多种爱,每一种爱都有不同的含义,如母爱的柔情似水,父爱的沉稳如山., 那么假如一个人他既为人子,享受一份母爱,同时又为人父,付出一份父爱,在这两种爱发生冲突时他会做出怎么样的选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怀戚的散步,看看作者是怎样做的.。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1、注音分歧q 蹲dn下2、释词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粼粼:形容水的明净。各得其所:每个人或每种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3、。三、再读课文并思考如下问题:1、找出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时间:初春地点:田野2、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我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四、探究质疑1、二段:本文写一家四口的散步,为什么先对母亲的身体状况作了详细的交代?对一家四口出来散步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母亲的健康的交代,充分体现了“我”对母亲真挚的爱,体现了亲情,而这也是本文所要表现的主要内容。2、四段:作者细写“南方初春的田野”上生机勃勃的景象,有什么深意?用饶有诗意的写景和联想,表达“我”祈望母亲健康长寿的一片爱心。3、六至七段: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
4、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从中可看出一家人的关系如何?和美4、八段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为什么“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我和妻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都是尽力想让背上的母亲、儿子更稳当、更舒适。 如何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A、“我”背上的是谁?妻子背上的是谁?仅指这两个人么的躯体么?我背上的是母亲,妻子背上的是儿子。不只是两个人的躯体,而是说我和妻子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任。B、为何说这两样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就是中年人的神圣使命。因为家庭是社会的
5、细胞,家庭和谐幸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他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就是照顾好自己的家,赡养好自己的老人,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就是中年人的整个世界。这一点就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就是中国人做得最好。有培根的名言为证: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五、小结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以“我”为中心人物,以散步为切入角度,展现一家四口、祖孙三代的和睦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2、课文中有不少语句是大致对称的,它们形式整齐匀称,和谐流畅,强化了所表达的内容,很有特色。例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
6、/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你能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句子来吗?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A、运用对称的句式,句子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形式美和音乐美。B、增强了表达效果。3.有人认为课文的题目“散步”用的好,也有人说,本文题目可以用“浓浓的亲情”,还有人说可以用“让爱住我家”。你有什么看法?认为原题目“散步”好。虽然也可以用另两个题目,但以“散步”作题目,可以体现从一个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深意,即“以小见大”,含蓄而简洁。六、布置作业:真诚行动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