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精神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逻辑构成及提升策略.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9990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精神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逻辑构成及提升策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精神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逻辑构成及提升策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精神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逻辑构成及提升策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精神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逻辑构成及提升策略摘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中国精神内含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并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性、先进性、继承性的特点,能够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确立理论来源、奠定物质基础、提供发展动力。近年来,受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等因素的影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支柱,是奋进中国的强大动力,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要以中国精神作为引领,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新提升。关键词:中国精神;文化软实力;逻辑构成;提升策略中图分类号:D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2、0438(2023)03-0001-04(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00)一、中国精神与文化软实力的逻辑构成(一)中国精神与文化软实力。1.中国精神的内涵。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高度概括了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和作用:“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强调“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1。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创造并传承千年的精神财富,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内蕴与集中体现。人无精神

3、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精神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时代精华,是中华民族共同经历、创造并继承的文化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公认的并秉持的价值观念。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体现民族要素、彰显时代特点、凝聚中国力量的价值观念,使中国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这是一种数千年来对于国家和民族最坚定最深沉最真挚最朴素的信仰,超越了一切世俗的信念。2.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由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组成。硬实力是指在经济、军事和科技领域内实实在在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是基于文化意识形态等精神层面而言的,主要包括

4、政治价值观、文化及外交政策,软实力是硬实力的基础,也是硬实力的驱动力。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它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涵养与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影响力,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综合能力。文化软实力对内体现在对本国人民产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体现在文化生产与文化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必须承担起文化建设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新时代的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

5、现代化强国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强国,既要有良好的经济样态为人民群众提供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要有高水平的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世界。文化生活是否丰富逐步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显著因素,文化繁荣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既可以进一步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多马均焱辜帆 第43卷第3期绥 化 学 院 学 报2023年3月Vol.43No.3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Mar.2023收稿日期:2022-11-07作者简介:马均焱(1999-),女,四川广元人,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

6、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辜帆(1966-),男,四川简阳人,成都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基金项目:成都理工大学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基于增强教学黏合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复合考核模式的构建”(11100-000113-22084);2022年度成都理工大学科技立项课题“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QM2022-31)。1样性的文化需求;又可以让我们在世界舞台更进一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文化安全成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国家文化安全对于

7、迈入新时代的中国来说显得极为关键。从世界维度来看,新时代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有利于多方面维护持久的和平环境,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从我国的维度来看,推动我国文化安全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重要动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精神力量。(二)中国精神与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文化软实力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把中国精神和文化软实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用中国精神助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用中国精神和文化的力量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精神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

8、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深刻实践孕育出伟大的中国精神,因此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国家文化软实力涵养了中国精神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在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将继续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这些高素质人才不仅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还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弘扬中国精神夯实了人才基础。另一方面,中国精神蕴含着中国先进的主流价值观念,能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不断引领社会成员价值追求,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凝结大部分社会成员的价值准则,以中国精神引领社会主流思想、传播核心价值观、形成社会风尚,弘扬中国精神也就成为提升

9、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弘扬中国精神的坚实保障。弘扬中国精神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共同价值目标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借助文化软实力的力量,才能更深刻地领悟中国精神的价值与意义。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就能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给予更高的肯定和认同,从而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才能正确认识中国精神的历史基础及其文化渊源,正确认识中国精神的价值与意义,在新时代弘扬和践行中国精神。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文化的繁荣与民族的精神气魄同频共振。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到如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

10、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面临的挑战与风险日益增多,以中国精神引领国家文化软实力新提升已经成为化解风险的重要举措。二、中国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机遇与挑战(一)中国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机遇。1.确立了理论来源。我国要持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我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根与魂、浴血奋战的革命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源头活水、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指向标,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确立了理论来源。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精神,为中国的繁荣昌盛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近现代以来,中国精神的谱

11、系也越来越丰富,从革命年代的长征精神到新时代的抗疫精神,中国精神谱系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中国精神得以生成并不断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根源就是中华优秀文化,其中所蕴含的哲学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早已深入中华民族的内部,深刻影响着人民的思想和行为。2.奠定了物质基础。马克思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理论只要能说服人,从而组织和发动群众,便能转化为强大“物质力量”3。由此可见,中国精神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处于世界第二的领先位置,中

12、国精神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更多的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助力文化建设。另一方面,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文化软实力是借助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而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国精神的弘扬与传播离不开经济和科技的有效支撑,离不开传播媒介与载体,所需的技术手段受制于经济的发展程度。3.提供了发展动力。“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牢记先辈嘱托,在新时期将文化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炼并阐发了伟大建党精神并提出中

13、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充分发展的精神支撑、智力保障和思想动力,其提升方法更多样、提升目标更清晰、提升要求更形象。习近平总书记也不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文化越繁荣,人民的精神生活就越充实,也就能创造出不同于经济、科技等新的发展动力。(二)中国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困难。1.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处于世界第二的领先位置,但文化建设始终没有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文化资源大国并不等同于文化强国,出现了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大致有两

14、种原因: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文化发展的程度。文化的繁荣取决于经济的进步,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先行带动,“仓廪足而知礼节”,文化的繁荣一般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另2一方面,虽然文化与经济息息相关,但文化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新时代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但文化建设仍然还不是十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文化建设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2.传统文化尚未与时俱进。一方面,落后于时代的社会意识是由先前的社会经济条件造成的,传统文化产生于特定的时代,部分落后的社会意识包含着封建迷信的色彩,不适应时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因此会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产生障碍。如在传统文化中的裹小脚是为了体现女性娇小柔弱的一面,但这

15、种违背自然现象、建立在摧残女性身体之上塑造出来的畸形审美并不可取。另一方面,部分传统文化仍然只以固定方式进行传播与推广或仍以单品的形式展出,只停留在博物馆、纪念馆等固定场所,在传播广度与深度上没有得到开发,不能使人民群众便利化享受文化。3.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交流手段的日益便捷,各种文化思潮涌入中国,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入侵,也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由于西方思想的渗透,导致民众对外国文化的戒心逐渐减弱,部分民众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导致中华文化遭受了持续的冲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部分民众未能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致使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没有得到弘扬,

16、也没有受到充分的关注,历史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等多种观念的蔓延,使中华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从而削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三、以中国精神引领国家文化软实力新提升(一)丰富中国精神内容,夯实提升文化软实力基础。1.弘扬中国精神,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是我们国家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1中国精神是核心价值观源源不竭的动力,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是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此可以通过弘扬中国精神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深刻地体现着中

17、国精神,爱国情怀、家国一体以及个人高尚品质的统一,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价值导向。弘扬中国精神的主体不应该只是部分知识分子或从政人员,人民群众才是弘扬和践行中国精神的践行者,只有人民群众深刻理解并弘扬中国精神,主流价值观才能得以深刻践行。3.弘扬中国精神,助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规划中,和谐社会是涉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部分。坚持以中国精神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确保建设和谐社会的正确方向,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动力5。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涉及科技、经济等物质力量,还包括精神文化这一重要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提高全社

18、会文明程度”,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中国精神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基本要求,也成为推动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保障。(二)以中国精神助力文化事业发展,激活提升文化软实力内生动力。1.推动文化建设,助力传统文化双创。中国精神自身具有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感召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并顽强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精神并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立足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首先,要挖掘传统文化中

19、蕴含的中国精神并发扬光大,比如“愚公移山”蕴含的伟大梦想精神、“精卫填海”体现的伟大奋斗精神,将“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古代飞天理想深化应用于神舟、天宫等重大科技成果;其次,摒除传统文化中不适宜时代发展的消极因素,创造性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立足现实和时代的需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再次,要合理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在运用数据化模式进行宣传的同时,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行合理推广,在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领域培育出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国风味的一系列产品,形成彰显中国精神、体现民族文化的特色产业链,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其辐

20、射和带动作用。2.以地域为优势,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我国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作、生产、传播、评价的文化活力圈。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事业惠普性发展。文化事业以政府为主体,以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为目的,具有公益性特点。我国文化资源丰富,各地应在结合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当地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元素,加强对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图书馆等文化阵地的完善,将其作为发展文化事业的显著生长点。文化事业应以地域为优势,

21、依托当地文化资源,开展符合当地人民需求的文化活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发展出彰显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文化产业多以企业或法人为主体,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的文化需求为目的,具有营利性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下打造出以地域为优势的文化产品,形成文旅结合的良好生产3链6。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文化需求时,要不断在电影、书籍、文艺表演等文化产业中体现中国精神元素,增强人民群众在文化精神领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三)对外宣传中国精神,提高中华文化

22、影响力。1.关注全球化背景,注意吸收国外经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被卷入了文化全球化的浪潮,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不断汲取他国对外传播文化的经验。如韩国十分重视文娱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韩国政府不仅推出了 促进文化产业基本法,用法律明确政府与各国开展文化交流互鉴,通过互联网宣传韩国流行文化,举办文化节宣传韩国文化的独特性等;依托经济发展水平和精准的推广战略加大资金投入专门培育和输出流行文化,通过流行音乐、漫画书、电视剧等其他产品用文化带动其经济发展。2.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当经济全球化拓展到文化领域时,文化安全也愈

23、发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形势下将文化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要在新形势下更好地维护我国和平发展稳定的环境,充分彰显国家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视程度。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渗透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必须做好长期的斗争准备。要从战略全局出发,弘扬中国精神引导非主流文化,倡导其向主流文化靠拢;以中国精神引领多种文化思潮,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巩固文化安全防线,守住我国思想舆论阵地。3.增强国际话语权,改善中华文化传播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也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坚守中华

24、文化立场”就是要维护我国文化安全,这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提升国际地位、加强国际话语权建设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争取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当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干扰和冲击,文化建设事业必定受到霸权主义的多方面威胁,丰富的文化资源受到世界文化强国激烈争夺时,必须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为提升软实力提供充实保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是要不断改善中华文化传播方式。面对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发挥多方主体优势成为弘扬中国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主流媒体在弘扬中国精神方面应当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主流媒体对外宣

25、传中国精神具有覆盖面广、权威性强、安全系数高的特点,是最适合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传播平台。要在新闻联播 舌尖上的中国 中华情 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创办一系列文化特色节目,重视主流媒体在弘扬中国精神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外国人对中华饮食感兴趣的基础上加大财力、物力和人才的投入,挖掘中国精神中更本质、更具民族特点的文化;将中国精神蕴含在音乐、影视等其他形式上,推动传播方式的创新,推动中国精神走出去。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精神、传播好中国声音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留学生作为外来人士,推广中国形象更具真实性与说服力。目前,来华留学生不断增多,要不断开拓留学生在各国文化交流中的价值,使留学生这一人

26、群成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的友好使者。自媒体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新型文化承载体的角色,作为一种传播新形式,因其直观性与趣味性被广泛应用于对外传播文化方面,弘扬中国精神同样也应运用自媒体,以短视频、照片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宣传,如李子柒在短视频中宣传中国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中逐渐渗透的中国精神,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用自媒体的力量托举起中国精神、传播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结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提高文化软实力就要以中国精神为助推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张红英,何志敏.论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毛泽东思想研究,2020(5).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02).5王申成.和谐社会建设中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6魏先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时代逻辑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1).责任编辑王占峰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