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比较”教学目标:1初步尝试从文章不同的角度寻找比较点,体会其可比性。2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进行阅读思维训练,在比较阅读中领会比较的意义。3初步形成比较阅读的自觉意识。教学重点:初步尝试从文章不同的角度寻找比较点,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中实现对作品由表层到深层的理解。教学难点:让学生形成比较阅读的自觉意识。过程设计:一、导入,引出“比较”今天,老师要和大家聊的话题是“如何比较”。1(屏显本人照片)这是一张照片,请你仔细观察,这是谁?老师漂亮吗?2(屏显明星照片)这是谁?老师和明星在一起,谁漂亮?小结:其实,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老师和明星进行了比较。(板书:比较)而且大家还选择了从不同的角度
2、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板书:角度)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常常就用到比较的方法,常常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我们鉴赏文章的时候,一般从哪些角度鉴赏?我把大家所说的内容进行归类,那就是(板书)思想情感、人物个性、表现形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再进一步归类,其实就是(板书)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就是要学会从这些方面寻找比较点进行比较,读出文章的妙处来。二、课堂活动一:比一比这是童年梦痕单元中出现的一组人物。根据你对他们的记忆,你愿意把哪两位或哪几位放在一起比较,为什么?(屏显下列文字)童年的“我” 三味书屋里的先生 李小屹 拣麦穗的小女孩 卖灶糖的老汉 阿长(长妈
3、妈) 小结:大家把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比较,比出了人物的相同的特点,这是异中求同;把有相同点的人物放在一起比较,还比出了各自的不同,这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是我们在比较阅读的时候常常用到的方法。我们就在这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中读出丰富的趣味来了。三、课堂活动二:学一学其实,我们可以比较得更细一些。(一)学习异中求同观察下面的文字,你能找到可以比较的地方吗?请你标注出可以比较的地方。(屏显下列文字)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
4、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阿长与)1大家从写了什么的角度找到了比较点。“我”的乐园百草园,原本只有一些野草;“我”最心爱的宝书山海经,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2比较的结果如何?我们从不同的内容出发比较出了相同:简陋之物却当作了美好的东西。3这样的比较结果引发了我们怎样的思考?(1)荒芜的园子、拙劣的本子,都是真实的。在大人们的眼里,这些大约都成不了他们的乐园和爱物。但在生活经验很有限、事事感到新鲜好奇、常常把幻想和想象当现实的儿童的心灵世界里,这些荒园陋物却可能成为心灵中有着无限趣味的乐园,成为满足他们童心的最为心爱的
5、宝书。描述这些心爱之物、欢乐之所的简陋,恰恰更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2)心灵上的乐园却是简陋之物,这一反差,凸显了作者讲究的重点不在实用而在情感、情趣。“我”怀念百草园,不在乎于这里只有一些野草,而在于我的童趣童真童心。“我”动情地回忆起这部最为心爱的宝书,不在于书本质量如此粗劣,而在于这里寄寓了一个人道关怀的动人故事。小结:我们从不同的内容出发,发现了相同的表现形式,由此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这样的比较,就让我们把文章读得更透彻了。(屏显下列文字)“比较”启示阅读的时候,我们可以从相异中找出相同来,互相启发,发现共性,引起类比,引发思考,把文章读得更深刻、更透彻。(二)学习同中求异观察下面
6、的文字。(屏显下列文字)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阿长与)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拣麦穗)1你从哪里可以找到相同点?请标注出来。大家从情感的角度找到了比较点。2比较的结果如何?都表达了想念、怀念之情。3从这想念、怀念的情感出发,你能读出什么不同来?表达
7、情感的方式不一样:一是直接抒情,抒情之前再次写到阿长孤苦的身世,让怀念的情感更强烈;一是质朴的叙述,烟荷包是童年时代天真感情的寄托,烟荷包虽然失落了,但是,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虽然是可笑的,但却是珍贵的,不会因为它的消失而消失。这个烟荷包是为老汉做的,老汉已经死了,烟荷包也不存在了,但是对于老汉的美好感情,却是不可磨灭的。4这样的比较引发了我们怎样的思考?表达情感的方式不仅有直抒胸臆,直白的叙述也可以把情感表达得异常真挚。小结:我们在不同作者的笔下读出了相同的情感,可谓异中求同;我们还同中求异,发现相同的情感,表达情感的方式却不一样。不同的语言风格却可以表达同样深厚的情感。(屏显下列文字)“比
8、较”启示阅读的时候,我们可以从相同中找出相异来,发散我们的思维,读出作品的个性,丰富我们的积累。四、课堂活动三:练一练我给大家找到了两部分文字,请你观察它们,可以找到哪些相同或不同?(屏显下列文字)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阿长与)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拣麦穗)小结:1大家从作者笔
9、下人物的外貌特点上找到了比较点,发现了共性,就是从不同的人物长相中抽象出了相同的特点,即这两部分文字都没有把自己感激的人物写得很美。2.这给了我们什么启发?缺点与优点并存,是真实生活的世界里常见的,甚至是更为普遍的现象。正是这真实性使读者更感到亲切、可信。从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看,这种反差更为动人,更突出了作品所要赞美的人性。不是不可以把人物的各个方面写得都完美,但是,不完美才更突出了要赞美的部分,才更引起人们关注主人公“美”的那部分。在刚才的比较中,我们关注了语段写了什么,是不是可以从怎么写的角度观察它们的相同或不同?(表达情感的语言特点一样吗?)语言有不同的特点。一个是平实的叙述,一个
10、是比喻的修辞,生动的描写。原来,平实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语言风格不同,却各有其妙。这样的比较,丰富了我们的语感。总结:(屏显下列文字)“比较”启示我们阅读的时候,孤立地对一篇作品冥思苦想比较困难,我们可以把作品放在一系列的作品中比较,从不同的角度找到比较点,观察异同,互相启发,在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中更好地理解作品。五、课堂活动四:试一试下面的几组诗文,选自不同的主题单元。请选择最喜欢的一组,试着寻找到有可比性的内容或语段,在小组内讨论,每个小组至少设计两处比较,可以同中求异,也可以异中求同,有能力的小组可以试着说一说比较的意义。如果你觉得不过瘾,可以有第三篇、第四篇。1背影和慈母情深2山行和天净沙秋思3猫的故事和最后一片叶子请你这样说:1我的选择:2我的比较:3我的思考或给我的启发:六、课堂总结在阅读生活中,我们要培养自己比较阅读的意识,要学会寻找比较的角度,敏感地捕捉有意义的比较的“点”, 我们可以在一次又一次的同中求异中,发散思维,读出作品的个性,丰富情感,丰盈心灵。我们也可以在一次又一次异中求同中,发现共性,总结规律,引起类比,提升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当比较阅读成为一种阅读习惯,我们就会鄙弃狭隘的阅读视野,拥有开放通达的阅读胸襟。希望“比较”成为你阅读文学作品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