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4课《秋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
1、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2、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①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二、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讨论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2、图画描绘:出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3、研读赏析
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的顺序。
b.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说说你的感受。
例:◆优美语句赏析,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吗?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4、互动释疑:学生提问,小组全班相互解决
三、联系生活,体验延伸
以海盐的秋天为生活舞台,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四、教师小结,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2、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①写海盐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③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秋天》教学设计
兴化市实验中学 曹霞
[教材分析]
《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感。
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富有特征的景物来表现美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学会用美的语言来表现秋天的美。
[指导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首先从感知诗歌美的情感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想象美的图景,体验美的意境,表达美的感受,最终达到培养美的情趣的目的。
[设计思路]
一、单元回顾,诗情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起在“多彩四季”的美景中徜徉,这里有朱自清热情赞颂的《春》,有老舍笔下温晴的《济南的冬天》,还有梁衡所描绘的“紧张、热烈、急促”的《夏》,那么本单元课文里有没有对秋的描写呢?
(生背诵《三峡》中写秋的语句 )
你还知道哪些写秋天的诗词?(生背诵)
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板书课题)
二、朗读诗歌,体验美情。
1、学生试读,体验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
2、教师范读(配乐《秋日的私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文。
4、说说初读后,你感受到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结合生发言板书:
栖息在农家里 露珠、稻香、瓜果
秋天 游戏在渔船上 冷雾、白霜
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蟋蟀(叫声)、溪水(干涸、更清冽)、牛背笛声(远去)
诗歌每节以相似的句子结尾,构成了一唱三叹的美,同时也为我们描绘了三幅多彩的乡村秋景图。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乡村秋景”呢?(讨论板书) 5、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表现秋天,那么所有这些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你喜欢这首诗吗?
有感情地诵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指导朗读:停顿,节奏,轻重,缓急,语调语气
总结:伐木丁丁,稻谷流香,瓜果肥硕, 雾冷、露清、霜白,有秋虫低鸣,有蟋蟀弹琴,有溪水清冽,这样的秋天谁人不爱,这样的秋天谁不赞美。
6、那么你们能将这首优美的诗歌背诵出来吗?
当堂背诵,指背,齐背
总结:秋已不在作家笔下,而在同学们心中 ,因为作者的诗已经与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尽情地体验,有感情的诵读融合在一起了。
三、挑战美诗,学写美文。
1、何其芳用独具的慧眼发现了秋天特有的美景,写出了动人的诗篇,抒发了热爱秋天的情怀。我们每一个同学同样也拥有着一双能发现美的慧眼,你注意观察过秋天的景象吗?在你眼中秋还美在何处?
(生交流)
2、我们不但要发现生活中的美,还要用美的语言来表现美。请用你最具感情的语言描绘你眼中的秋。
(背景音乐《秋日的私语》)
3、全班交流,评点。
角度:
1、秋天特有的景物及特点
2、修辞手法的运用
3、融情于景,寓理于景
总结:同学们笔下的秋各不相同,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体现了美,我想,这都是由于我们受到了何其芳诗歌的美的熏陶,才有了这么耐人寻味的秋天。“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更多的美吧。
四、拓展延伸,课后学习。
1、比较课文和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
秋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秋天》绘写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用精辟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意味深长。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三幅画面组合成的流动又整合的诗意氛围。
2.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全诗以“秋”为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每一句诗都是一幅诗意的画面,学生通过对意象及组合的想像联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比较阅读法。将狄金森的《秋景》与课文就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的共同处比较鉴赏,使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指导诵读全诗,品析诗歌语言,感悟浸蕴着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背景音乐:《在希望的田野上》突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是洋溢着欢乐的季节)
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设计(二)
人们在领略了赤日炎炎的酷暑之后,盼来了习习秋风。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的话题,许多吟秋的诗文传诵不衰,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慨叹,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对枫林霜叶的画意勾绘。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现代诗人何其芳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投影:
(1)根据拼音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肥shuò qī 息 乌jiù 梦mèi
清liè 枯hé lián 刀 xī shuài
liáo kuò
(2)释义。
丁丁 肥硕 栖息 寥阔 枯涸 清冽 梦寐 幽谷
明确:(1)硕 栖 桕 寐 洌 涸 镰 蟋蟀 廖阔
(2)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也作“寥廓”。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幽谷:幽深的山谷。
朗读提示:《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和神韵,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诵读中把握、表现诗歌的这种情感,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标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节奏。如: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2.学生听朗读录音,可轻声跟读。熟悉读歌内容。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四、内容研讨
1.学生研读全诗,说出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谈出理由。
学生畅谈,教师归纳: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润 、形声兼具的画面。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是收割的形象说法。“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视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
(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
(5)“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是(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
(7)“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梦寐”名作动,喻安详、奇妙之义。
2.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绘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请同学们为诗中的三幅画面各拟一则标题。
教师明确: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
3.逐节品析诗歌的意境美。
讲解:“农家丰收图”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山谷伐木和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丁丁之声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伴随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是欣欣然、笑盈盈的。具有清静、清远的氛围。
“霜晨归渔图”画面包括撒网、收渔、摇桨平常活动,在诗人笔下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的。
“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续言是少女心怀恋情。这一节五行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视角,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里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三节诗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的景物与人事,第三节写人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具有清甜的氛围。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为呼应,均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笔下秋天的宁静、悠远的特点。
4.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体悟何其芳《秋天》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体验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的诗句绘写出心中的秋景。
5.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
五、拓展延伸
将下面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投影:
秋景
(美国)狄金森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毛栗变得褐色可爱;
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
枫树扎着华丽的丝巾,
田野披上艳红的轻纱。
我不愿显得古板,
也佩戴了一枚胸花。
提示: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六、课堂练习
阅读文段,完成1~7题。
落叶
①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有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②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③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片落去。法桐就瘦削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惟有些嶙峋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④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片收去呢?
⑤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⑥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窗台,与屋檐齐平。
⑦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⑧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份,而且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1.第①自然段中,作者是从 、 和神韵三个方面来描写春天的桐叶的。
2.根据上文,回答第④自然段“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片,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一句中的“往昔的回忆”所指的内容。
3.根据上文,回答第⑦自然段“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一句中的“往日的哀叹”所指的内容。(可用原句回答)
4.综观全文,概括写出“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的原因。
5.本文题为“落叶”,但作者却用许多文字描绘“春叶”,这样构思有什么作用?
6.本文以桐叶作为抒写对象,描写了桐叶由 到 再到 的过程,伴随着这一过程,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经历了由 到 再到 的变化。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全文所要揭示的中心意思。
参考答案:
1.色彩(颜色) 姿态
2.春天桐叶的欢乐和可爱。
3.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片收去呢?
4.法桐不管是荣是衰,都能“快乐到来,欢乐又归去”,在荣衰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5.描绘“春叶”是为写“落叶”蓄势,通过“落叶”与“春叶”的对比揭示文章的主题。
6.繁盛(繁荣、繁茂) 凋落(凋谢、凋零) 繁盛(繁荣、繁茂) 喜爱(喜欢) 哀叹 敬仰(赞叹)
7.生与死、荣与衰相互更替促成生命发展,应平静地对待荣衰得失。(或: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七、课堂小结
《秋天》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和谐统一,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到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可是何其芳写这首诗时只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少年心事当拿云”同学们请用你稚真的手笔,绘写出人生的七彩画卷,我想,那是更精彩、更灿烂、更富有诗意的境界。
八、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陶渊明的《饮酒》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完成1~4题。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异同?
2.《饮酒》写了诗人自己怎样的形象?《过故人庄》中诗人的形象如何?
3.这两首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点?
4.给两首诗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意思。
参考答案:
1.相同处:都是热爱农村自然景色,喜爱乡居田园生活。
不同处:陶诗表现出愤世嫉俗,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还包含着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思想感情,孟诗无这种感情,主要反映田园生活的自然乐趣。
2.陶诗写了一个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孟诗的重点不在刻画自我形象,主要写与友人的感情。
3.陶诗含蓄委婉;孟诗平易朴实。
4.陶诗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所在地方偏僻幽静;后六句为一层,说明对美丽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乐趣。
孟诗分四层:首联为一层,写友人热情相邀和盛情款待;颔联为一层,写田家四周清新动人的自然风光;颈联为一层,写饮酒时的洒脱场面和交谈内容;尾联为一层,写待到重阳节时,不邀自来的打算。
●板书设计
秋 天
何其芳
●活动与探究
1.何其芳的《秋天》把我们引领到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中,乘着这份心境,让我们走出教室,投入自然,开始一次愉快的“走进秋天亲近自然”的游玩。在秋的深情絮语中,吟诵诗文,共唱秋的颂歌。
2.这次游玩,一定让同学们收获不少。请以“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或绘写你眼中的多姿多彩的秋景,或抒发你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尽情泼墨,展现个性。
3.开放探究
熟读李清照的《怨王孙》,体味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怨王孙
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中老,清露洗、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参考答案: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
●备课资料
一、时文超市
1.在秋天的画板上,用一支支妙笔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秋景。
秋日物语
她轻轻拨开夏的珠帘,乘着风儿轻歌曼舞而来,她来得如此轻柔,不知不觉落叶轻舞,才发现她已在身旁,带来一个美妙的天地。
清爽的空气中流动着菊的淡淡清香,不浓,却雅。似药香沁人心脾,更似一位美丽少女品茗书房,凝脂般的纤纤玉手轻翻书页,茶香和着书香……
远远的天边红了,是凝固的火焰在枫林中燃烧。金色的风攀上树梢,曾在枝头轻唱的叶儿飞了起来,化作片片黄蝶,在风中旋着,舞着……
你听见欢笑了吗?每朵花儿都戴着一个美丽的梦,可直到秋天才看见她们孕育了一线希望。红的、紫的、绿的、黄的,胖的、扁的、大的、小的,酸的、甜的、涩的,花儿的梦在枝头笑着,摇着,调皮地在农人指间滑来滑去,嘻嘻哈哈地滚进果筐里……
2. 秋颂
(台湾)罗兰
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分不需任何的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俗世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摄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顾——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分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著。“傲杀人间万中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是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澹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分飘潇,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这分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提示:文贵创新,郑板桥说:“领导标新二月花。”韩愈说:“唯陈言之务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秋”为话题者可谓众矣。本文蹊径独辟,聚焦秋天的“明澈”,并分别以并列结构着墨在秋林、秋云、秋风、秋水,娓娓道来;其文笔亦是那样清丽、明澈。如此,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阅读本文,会感到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选自《语文报》第348期)
3.诗歌荐读。
秋
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单调,
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
危险游泳中的细节回忆。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叶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
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
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醉人的香味,
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手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提示:《秋》是杜运燮1979年的作品。这不是一首单纯咏秋的写景诗,其中每一景物均有具体的暗示,其内在结构是立体的,包括了景的描写与暗示现实两个层面。诗人写的是个人的感受,却表达了经历文革动乱并遭受过种种磨难的人的共同体验。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是全诗的主题,上与鸽哨成熟的音调相承,下与酿成的好酒、染透的秋花秋叶相接,形成一片成熟的景象。
二、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速读
要读得快,就要扩大视野,即扩大视读广度,一眼看去能多看几个字。熟练的阅读一眼能看四五个字,有时甚至可多达七八个字。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以词组为单位进行阅读,熟悉各种句式,以便在看到上句时,就对下句的出现有预感。培养按词组进行阅读的习惯,可以利用一些工具,如闪电显字器、投影仪、幻灯机和生字卡片等;也可采用一些方法,如计时阅读、限时阅读和超快速朗读等。有人用一千字的文章若干篇,第一篇在三分钟内读完,以后有意识地加快速度到两分钟。有人用阅读一篇短文,回答十道选择题的办法培养速读能力,根据读完时间和短文字数计算理解阅读的速度。
《秋天》教学设计
敬仕凤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2.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3.人们在领略了赤日炎炎的酷暑之后,盼来了习习秋风。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的话题,许多吟秋的诗文传诵不衰,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慨叹,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对枫林霜叶的画意勾绘。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现代诗人何其芳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
二、资料助读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留下寂寞和忧郁。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2.学生放声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四、合作探究
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
①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②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画。
参考: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五、自主赏析:
学生研读全诗,说出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谈出理由。
学生畅谈,教师归纳: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句中“满披”形象生动,“飘”字从听觉的角度,贴切传神地写出了幽谷的深、静。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润、形声兼具的画面。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使人满口生香,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诗句中是拟人,将秋天视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
(4)“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把青鳊鱼比喻成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耐人寻味。
(5)“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
(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是(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7)“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梦寐”名作动,。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六、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提示:这两首诗在思想感情、意象组合、艺术风格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从思想感情来说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七、课堂小结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八、课后作业
1.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2. “诗中之秋”令人神往,“蓉城之秋”风光无限,“育才之秋”洋溢欢乐。请拿起你的笔,用心勾勒你心仪之秋。可以写一首小诗,可以来一则片段,甚至可以描一幅图画。
《秋天》教案
黎塘一中 玉丹凤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按“说秋——读秋——品秋”进行教学。其中把教学的重点突出在“读秋”环节;在“品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导入:由复习旧课导入。
二、介绍作者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就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后来又读了大量新诗,大学时开始发表诗歌和散文。193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