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科语文课题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型讲读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3、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过程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理解: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矛盾不矛盾?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教学时间3个课时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设 计 意 图第1课时(总第 课时)一、导入。说
2、起来易,做起来难,现实中,不乏“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那么,说和做怎样才能相得益彰呢?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闻一多先生是怎么处理的吧!(交代课题,灯片1)二、自主学习,扫清认读障碍。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钻探( ) 地壳( ) 弥( ) 无暇( ) 淋漓( )( ) 漂白( )硕果( ) 校补( ) 赫然( )迭起( ) 臧克家( ) 诗兴不作( ) 锲而不舍( ) 炯炯目光( ) 目不窥园( ) 兀兀穷年( ) 沥尽心血( ) 迥乎不同( ) 气冲斗牛( ) 2、解释下面的词语或加点部分的含义。 弥高: 高标: 锲而不舍: 目不窥园: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3、气冲斗牛: 群蚁排衙: 3、了解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民主斗士。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1946年7月15日,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用鲜血和生命写完了自己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时年47岁。三、合作探究: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以此为脉络,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3、找出文中的过渡段落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4、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四、作业与练习学法大
4、视野14题。 第2课时(总第 课时)一、字词认知检测回放灯片3、4、5、6.二、研读课文,师生合作探究,赏析形象闻一多形象。1、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2、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 3、目的是什么? (引用原文) 4、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二、探究,赏析写作方法 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矛盾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叙述,意图何在?安排学生放开了说,以锻炼学生口头表述能力。三、课堂巩固 1、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1)他正向古代典藉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 (2)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栽,争取
5、民主!( ) (3)既然有一棵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 2、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_,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 _、 _,闻一多的作品有_和_等。 3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3)“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4)“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
6、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 四、作业与练习。 1、散文常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见解,这篇散文也是如此。文中的议论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后(B),还有的放在叙述的中间;它们的作用或提示下文(a),或过渡衔接(b),或归纳总结(c)。请指出下面几处议论的位置和作用。 (1)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 ) (2)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 (3)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 ) (4)闻
7、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 ) 2、 体会带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答: 3体会下列句中加粗的“说”的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4体会“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第3课时(总第 课时)教学内容:积累、迁移和提高一、你还知道闻一多先生的哪些信息?二、比较:鲁迅和闻一多。三、阅读理解 我的父亲
8、丰子恺,平时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
9、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1)用“ ”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2)文中记了三件事,根据记叙要素的知识,你认为第一件事的结果是什么?选出正确的答案。( ) A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 B父亲画的画被青年农民看到。 C父亲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 D父亲接受了青年农民的意见,重画了一张。 (3)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过渡句是_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内容。 第二件事:_ 第三件事:_ (5)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作业设计一、字词练习。二、第2课时中“作业与练习”三、学法大视野全部内容。板书设计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高标闻一多做了不说说了就做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