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春酒》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92233 上传时间:2025-01-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春酒》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春酒》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春酒》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春酒》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春酒》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9课春酒教学目的1积累“一马当先”、“挑剔”、“炮制”、“顾名思义”“兴高采烈”等词语,了解作者。2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教学重难点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琦君,1917年7月24日生,浙江温州市瓯(ou)海区人。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主要著作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但这不是单纯的回忆。童年,在她的文章中已经具有

2、一种超凡脱俗的光辉,已是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人生境界。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在她的文章中毋宁说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向往,尤其在龌龊现实的映衬之下,琦君笔下的童心童趣更几乎是人生永难企及的乐园,令人向往,令人怅惘。在琦君50多本文学作品中,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的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营造了一个只属于她的艺术世界。她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琦君用自己的文笔为读者营构了一方心灵的“理想国”。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是极喜庆的字眼。过年各地

3、虽大致相同,各地又有各地的风俗。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请听琦君为我们讲述的过年的故事春酒。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在文中圈点勾画出描写春酒的语句,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一、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词语,校正读音:家醅(pi)炮制(po)挑剔(t)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摘。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炮制:用中草药原料制成药物的过程.比喻照现成的样子办事。巴结:方言,指人做事努力;勤奋。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道地:真正是有名产地出产的。真正的;纯粹。本

4、文选用义项。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激烈。二、整体感知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第一部分(段),喝春酒。第二部分(段),喝会酒。第三部分(段),赞母亲。第四部分(段),乡情重。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文章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明确:文章主要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等四件事。以思乡为主旨,围绕“家乡的味道”展开。作者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家乡的味道”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许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2作者回忆儿时

5、过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有何意义?明确:这几件事显示了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民风之美:新年虔诚地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添了几许神秘;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兴奋、快乐;家家邀饮春酒、贺喜道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大家起会捐助;正月里会首置酒表示酬谢,母亲让出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通明,人人兴高采烈。寥寥几笔,淳朴的民情便流淌开来。3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

6、家乡春酒的味道吗?明确: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4请同学们找出喜欢的语句,并加以赏析如:“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比喻新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新年儿童情不自禁、乐不可支的情形。如:“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运用语言描写,刻画出一个善良、大度、充满灵性而又慈爱温柔的母亲形象。如:“

7、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得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运用生动的外貌描写,形神毕肖,热情好客、朴实大方的母亲从字里行间浮现出来,栩栩如生。如:“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叙事中带着抒情,在娓娓的叙事中,让自己的情感自然流淌。如:“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巳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刻画了“我”的活泼、调皮。如:“母亲给我小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

8、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这一段文字活泼灵动,夸张中透着情趣,比喻中透着诙谐,儿时的欢乐跃然纸上。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从字里行间凸现出采。如:“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细节描写,表现在故乡,邻里之间是如此亲密随和、融洽温馨。如:“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寥寥几笔,就写出了阿标叔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性格。小结: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她驾驭文字得心应手,善于营造隽永温馨的氛围。琦君的文字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成就出

9、的精粹与平和,她写人物、抒情怀,就有了鲜明的宽厚从容和温柔蕴藉。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而要做到这一步,必须做到:1平易;2净化;3蕴藉;4真挚。春酒正符合她自己的标准。总结固趣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布置作业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琦君故乡的桂花雨)琼瑶剪不断的乡愁萧乾枣核预习俗世奇人,要求基本理解课文,列出不懂之处,

10、上网搜集有关资料。与课文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琦君简介文坛恒星琦君于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里,既是官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爱之深教亦严,父亲潘国纲(潘鉴宗)虽出身农野,久历戎行,身为师长,却酷爱中国古典文学,盼她成为才女,就请一位姓叶的家庭教师教她。于是:五岁,认方块字;六岁,学描红;七岁,读诗经、唐诗、习字;八岁,读女诫,孟子;九岁,读论语、唐宋古文、左传,学做古文;十岁,她就过目能诵,挥笔成文了。十二岁,随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由于古典文学根基好,加之父亲的书房里有许多古今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她常偷读。暑假中,饱看新文学作品,外国小说则

11、偏爱简爱约翰克利斯多夫小妇人,等等。她从古典文学、新文学及外国文学佳作中吸其精华,因此作文比赛,常得第一,被同学们封为“国文大将”。高一那年,她在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黄狗,自此,她立志当文学家。高中毕业时,她以优秀的成绩直接升入之江大学,成为我国“一代词宗”夏承焘的得意女弟子,琦君因此诗词造诣极高,其中又以同更获赞赏。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汇文女中及故乡永嘉县中教书。1949年去台湾,服务于司法界,任台湾当局高检处记录股长及台当局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同时在大学任教,并挤出时间写作。1964年获台湾文艺协会散文奖,1966年代表台湾妇女写作协会访问韩国。1970年红纱灯散文集获

12、中山学术基金会散文创作奖。1972年应美国官方邀请访问夏威夷及美国本土参观各大学,与教授作家们交换教学、写作意见。1969年在台湾当局“司法部”志愿退休后,在台湾的“中央大学”及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专心教课与写作。后其夫李唐基赴美任职,她也随任作“闲妻”而又闲不住,仍常给报刊写稿。1985年琦君寄小读者获“台湾新闻局”金鼎奖,1986年此处有仙桃散文集获台湾第十一届国家文艺奖,是年10月12日出席了在纽约举行的有大陆、台湾两地作家参加的第四十八届国际笔会学术活动。在台湾作一个畅销作家并不难,但从事真正的纯文学创作而作品畅销的作家却极少,琦君就是这极少数作家中的一位。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20

13、13年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琦君名列台湾十大女作家之首。三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作品被译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散文大家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作为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从她的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琴心算起,先后出版的烟愁、琦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水是故乡甜、母心似天空、此处有仙桃、灯景旧情怀、玻璃笔、琦君说童

14、年、琦君寄小读者、青灯有味似儿时、琦君自选集、母心佛心等二十多本。琦君在自己写的大量散文中,尽情地抒发十分真挚热烈的感情,这里有对故乡山水和童年生活诗一样的回忆,有对父母师长挚友深沉的怀念,有对在台湾生活的叙写,又有对异国旅游的观感,此外是读书心得,创作杂谈,以及专给小读者写的小散文,但写的最好最多的,是怀乡思亲的散文。正如烟愁后记中写的:“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当然,这是

15、不可能的,因为她的根扎在故乡,扎在祖国。虽然年纪大了,常常丢三落四,可是故乡的景、事、人却永远印在心里,忘也忘不掉。那剪不断的故乡之情,理还乱的亲友之思,以它的真挚、深沉、执著和热烈,构成了琦君散文抒情美的基本特征,“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移植”一词,用得何等精妙),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士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荨茱鲈鱼长入梦,他乡虽好总添愁。”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家乡味)这种感情,是琦君所有怀乡思亲散文中的血液,就如年年中

16、秋,年年吃月饼。台湾是产糖的地方,有各种馅的美味月饼,可琦君一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月光饼)即使是水,也是故乡的甜。琦君去台旅欧访美,喝过各种各样的水,也爱喝矿泉水,但又怀疑外国的矿泉水不是天然的,而且,“说实在的,即使是真正天然的矿泉水,饮啜起来,在感觉上,在心灵上,比起大陆故乡的山泉来,能一样的清洌甘美吗?”(水是故乡甜)在乡思里,作者写得更恳切:“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日里想,梦里思,“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出岫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

17、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她多么盼望海天连成一片,山水连成一线,能回到故乡“享受壮阔的山水田园之美,呼吸芳香静谧的空气。我渴望那一天,难道那一天还会远吗?”(写作回顾),这里写的。不只是她个人的心愿。那梦,那渴望,是属于许许多多去台人士的,也是属于神州大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述怀游记有人说琦君不善于写游记,这种说法不确切。游记有各种写法,有的偏重于写景,有的偏重于记事,有的偏重于述怀。琦君是生活在人情中的人,无疑偏重于述怀的,但常常与记事写景结合在一起。她的西湖忆旧、故乡的江心寺、何时归看浙江潮,虽是追忆而写的,实是绝好的游记。这些地方,她离开了许多年,却写

18、得一往情深,景、人、物如在2013年,再一次说明她爱之切,忆之深。在她笔下,“西湖似明眸皓齿的佳人,令人满怀喜悦,古寺名塔似遗世独立的高人逸士,引人发思古幽情。何况秋月春花,四时风光无限,湖山有幸,灵秀独钟”、“令人留连忘返”,“若把西湖秀丽景物移到台湾,都成奇景”。对于“占世界风景最佳四大学的第二位的”母校之江大学,因为有“千变万化的钱塘江水”,“我爱之胜于西子湖”。清晨,“晨曦自红霞中透出,把薄雾染成了粉红色的轻纱,笼罩着江面。粼粼江水,柔和得像纱帐里孩子梦中带笑的脸我们赤足在潺氵爰的溪水中拣石子,夏老师依槛闲吟,诗成后传诵一时”(何时归看浙江潮)。这简直是一幅色彩分明、人物鲜活、动中有静

19、、静中有动的故乡母校游乐图。但更引起作者思恋的,是游子喝了“不忘本土”的“回旋井水”,因而盼望“再饮江心寺的回头水,更愿此身幻化为井底清泉,回旋地回到故乡”(故乡的江心寺)。这种对故乡炽热的思念,正是作家热爱祖国的真诚表现。尤其令人难忘的,作者每看到异国他乡的山川景色稍似祖国风光时,又会引起丰富的联想,倾注她对祖国灼热的爱。如她游美国爱荷华城时,看到万缕千条柳丝,随风飘拂,她就“手牵着柔细的柳条,悠悠然真有置身大陆江南之感。台湾也有柳,但垂柳没有这么柔,这么长。爱荷华的柳很像杭州西子湖堤上的柳,自有一份魅力,引人无限乡思”(静谧的大学城)。她应邀访问韩国时,所以“使我骤一见就立刻爱上了她”,是

20、“那一份似大陆北国又似江南的情调,与亚热带的台湾迥然不同。”在瞻仰汉城故宫的勤政殿的屋脊上的飞檐时,她觉得“仿佛置身于北平故宫中,顿然发思古之幽情”。作家对祖国母亲的眷念,是那样刻骨铭心。在这些篇章里,作者不是一字一句地来描述这一切,而是用整个心胸来拥抱这一切,那深沉浑厚的感情,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弦。难忘故人琦君忘不了故乡的山水,自然更忘不了故乡人,忘不了亲爱的父母、尊敬的老师、异姓姐妹,甚至长工和乞丐。她把她的满腔思念,一片至情,溶铸到每一篇作品里。不同的是,一般作家是一篇文章写一个人,她是一篇文章一个重点,通过许多篇章,集中许多重点,写活一个真人。这种效果,表现在写母亲时最为成功。如母亲

21、新婚时,写母亲的爱情和婚姻,她与丈夫虽是“亲上加亲”,爱情却发生在婚后,突出母亲的娇羞、温柔和顺从。母亲那个时代,写她一天到晚为一家子忙,想得到丈夫的爱而不能,突出她的勤劳和容忍;母亲的偏方,叙母亲能用各种偏方治病,简直是一位“全科医生”,而这一切都是从外祖父那儿零零碎碎学来的,说明母亲的聪明干练;母亲的手艺表现母亲的多才多艺;母亲母亲述母亲对女儿既严厉又温和的教育方法;髻写母亲的幽怨,因为做官的丈夫把本应给她的爱转移到姨太太那儿去了;毛衣写母亲对女儿的慈爱。母亲的教导写母亲如何注重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教导自己的女儿。除了这些专外,在其他散文中,在写别人的同时,也给母亲一些侧写。如写母亲待长

22、工和待家人,她甚至帮阿荣伯成了家,并让他们夫妻双双住进潘家(阿荣伯);她也善待奶妈,把一对金手镯分赠给奶妈的孩子和自己的女儿(一对金手镯);即使对乞丐她也充满了同情心(三划阿王)。读者可以从专篇或其他别篇有关的侧面描写中,多角度地发现她勤劳、刻苦、节俭、善良、容忍、慈悲的品德,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和三从四德和旧式妇女的形象,活脱脱地站在我们面前。这种连环画式的写法,不啻是对散文艺术的一种创新。对外祖父、老师、阿荣伯的描写,也采用同一手法。外祖父的白胡须中的外祖父,既是私塾老师,又是义务郎中,对一切人都亲切和气,甚至连蚂蚁虫类都要“保护”,他抓到小偷也不打骂,反而送小偷两块银元叫他做生意以改邪归正。

23、为了“最蹩脚”的戏班子能演下去,他特地带外孙女顶风冒雪去“捧场”,“拼命拍手叫好”,最后还给戏班子一块银元,“让他们买壶酒,买斤肉暖暖肠胃,天太冷了。”红纱灯则着重通过外祖父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希望把染有坏习惯的五叔教育成为力求上进的青年,突出外祖父不同凡响的智慧与热切心肠,我们也从这些不同的篇章里,看到了这位活神仙的方方面面。在怀念老师的散文中,春风比雨、鹧鸪天怀念夏承焘师这两篇文章,将风流倜傥的大词人及与人迥异的教育方法与教育实践,写得丝丝入扣,而一生一代一双人则体现老师对师母的理解与体贴,从另一,角度显出老师的高尚人格,心地善良;吾师,把三个老师为教、为文、为人层层衬出,突出三

24、人不同的学识、个性和风格。把一个雇工和官家小姐的美好关系写得那么动人,华人作家中只有琦君。如第一双高跟鞋、阿荣伯伯,阿荣伯伯的“学得能干点,要自己打天下”的叮嘱,倒不像雇工对小主人说的话,而是长辈对小辈的关切。怪不得他“仁慈慷慨乐于助人的性格,给我少年时代不少的启迪”了。国内有些评论文章,只字不提琦君父亲写的散文,只是在别的文章中提及父亲对母亲的无情。其实琦君也很爱父亲,专文有父亲、油鼻子与父亲的旱烟管,在其他写母亲或母亲、父亲、姨娘三角微妙关系以及父亲对“我”的挚爱之类散文中,父亲的形象也是亲切鲜明的,如小梅花、杨梅、酒杯、鲜牛奶的故事、喜宴等等。琦君通过儿童的视角,将父亲弃官退隐后的心态,

25、以及对种田人纯真的友谊(油鼻子与父亲的旱烟管),晚年对母亲的理解、深情和愧疚(杨梅),以及对“我”的挚爱(喜宴),写得那么细腻,那样鲜活,那样生动。而父亲的构思尤其独特。文章一开始,作家就为父亲造型:“每回听到马弁们一声吆喝:师长回府啦”孩子们远远偷看到的是一个威风凛凛的父亲。“我”和哥哥,只是怕他,不敢亲近。待父亲因反对军阀内战而自动退隐闲居以后,父亲不再穿军装而着一身蓝色长衫,不像显赫的军官而像诗人学者时,“我”就感觉亲近多了。尤其是哥哥死后,父亲从北平回到杭州,“我”也由远远的“偷看”到“靠在他怀里”,为痛悼哥哥而与父亲相对痛哭。在这里可看出作家组合素材的高超:从形式上实质距离的拉近到感

26、情距离的拉近,承接得天衣无缝,同时也借此将父亲的显赫、威武、悲愁、慈爱一一展出,既树起父亲的高大形象,又写出父亲丰富的内心感情。琦君的故事“农村时代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琦君用这样一种洗净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说着自己对童年、对故乡瞿溪的无限眷恋,说着半个多世纪来她魂牵梦绕的那些记忆的片断。琦君,原名潘希真,一位堪称写童年故家的圣手,也许不为内地读者所熟知,但在台湾在国际文坛却享有很高的声誉。有人甚至称,她的作品被从十七岁到七十岁的读者同样喜爱着。在她的笔下,“童年已不是一般意义上人类个体生存史上的童蒙期,而是蓦然回首,不复存在的心灵伊甸园。

27、”1917年,琦君出生在温州瞿溪,并在这里度过了长达12年的童年生活,后随家迁往杭州。1941年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1943年应邀在永嘉联中(现温州二中)执教,1949年去了台湾,1977年旅居美国至今。1990年、1992年,琦君两次回国,只到了杭州,许是因为近乡情怯,或是少小离家、物是人非的感慨,琦君终于没有回到近在咫尺的故乡瞿溪。但琦君何曾忘记过那片心灵深处的伊甸园?“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在琦君50多本文学作品中,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

28、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只属于她的艺术世界。而故乡瞿溪同样没有忘记她的这位优秀女儿日前,以“琦君”命名的文学馆在她生活了12年的童年故园潘宅,即今日之三溪中学内开始预展。瞿溪,是瓯海西部一座三面环山的古老小镇,至今仍在一些角角落落里隐藏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和檐角镂着精致图案的楼房。岁月的尘埃积淀在画檐蛛网上,就成了老人们口中那些沧桑而带着神秘色彩的传奇故事。而潘宅,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传奇。这座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中式大庄园,其主人是当时温州显赫一时、至今仍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的潘宗,也就是琦君的养父。他与妻子叶梦兰所给予养女琦君的爱,构成了琦君关于童年的几乎全部的想念。潘宅在解放后成了瞿溪中学(即

29、三溪中学)的校舍。而今,历经半个多世纪,潘宅被风雨剥蚀掉原先的雕梁画栋,换却朱颜,而陆续代之以钢筋水泥的现代化教学楼。 如今仅剩的旧居,坐北朝南,是原宅的主建筑,共两层。琦君文学馆就设在这座楼的二楼,共分一间正厅、两间作品陈列室、一间生平室和一间名家评论室,通过大量的实物、照片、手稿、书信及文字等展品,再现了琦君的一生及其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推开正厅的镂花木门,是一道环屋而筑的走廊,门楣正上方,悬着“琦君文学馆”的匾额,落款是“沙里”。请沙里为文学馆题词,是琦君的原意:“他(指沙里)是我当年在永嘉中学执教时的学生,有浓厚的师生情义,用他的题字方有意义。”一片对故人故土的眷恋之情油然而现于字里行间

30、。早在1996年三溪中学40周年校庆的时候,就有与会者提出建议:在琦君故居创建文学馆。大家都觉得甚好。当年年底,三溪中学校长何治权通过有关人士,与琦君本人取得联系。远在异国他乡的琦君闻讯亦觉十分欣慰,当即来信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乡亲们有意在我瞿溪旧宅划出一间作为琦君文学馆这份深厚的情谊使我感激万分。”虽然年已80多岁,且风湿缠身,身体欠安,琦君仍然为文学馆的筹建倾注了偌大的心力,包括材料的收集和旧宅的修缮。她委托各家出版社将历年所出的作品寄到瞿溪,并在此期间先后来了9封信,关注着文学馆的每一项工作细节。对琦君本人来说,文学馆亦是她“一生的心愿”,是梦和真实相遇的地方。琦君文学馆的东首,有一

31、段潘宅旧墙,墙边立着一株十余米高的玉兰树,据当地的老人说,这株玉兰已长了七八十年的光景。在琦君的文字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墙边那株高大的玉兰花开了满树,下雨天谢得快。我得赶紧爬上去采,采了满篮子送给左右邻居。玉兰树叶上的水珠都是香的,洒了我满头满身” 又是玉兰花开的季节,当年那个采花的顽童早已白发苍苍。也许就在这个秋天,在琦君文学馆正式开馆的那一日,那位一直在心灵深处构筑伊甸园的老人,会踩着满院的花香,杖履点叩着当年她牵着外公的衣角走过的青石板,寻着童年的梦而来。对琦君作品的评价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

32、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温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好气息。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

33、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看过琦君脍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读者,我想没有人会忘记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亲的心的。琦君替她母亲鸣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当然,琦君母亲的故事,只有在从前旧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会发生。话说春节一、春节典故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

34、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春节: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相传中国古时候有山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

35、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

36、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粟,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佑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

37、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逐“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巳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38、”。二、春节的由来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别称,意即正月初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

39、字的新年寄语。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延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团年”。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要祭灶、祭祖、扫除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子、放鞭炮,除夕有“守岁”等仪式;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至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互相祝贺。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3天。春节二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教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