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迹 一、教学重点把握寻月的过程,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二、教学难点 理解语句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给加点字注音(指名上黑板注音)。款款 倏忽 袅袅 酥酥 掬水 面面相觑 【目标展示】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2初步体会作者的童心、童真、童趣。【新知研习】(一)整体感知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教师指导学生据此概括文章内容。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归纳文章的重点:寻月亮。(二)研读课文1本文按照“盼月寻月议月”的顺序来写月
2、亮运行之迹。我们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作者详写的是寻月。那么,“我们”是在哪里寻月的呢?月亮每时每刻都有什么变化呢?其中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情绪有什么变化?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有关内容说一说。学生讨论,在老师指导下明确答案: 地点:镜中 院内 杯中 河中 眼中 踪迹:白道圆亏无踪迹 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 一人一月,月亮入心 哪一处水里都有 处处都有 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心情:惊喜高兴紧张失望 羡慕、嫉妒、争执 高兴 幸福 满足2作者写月亮,为什么要写镜子、写杯子、写院子、写小河,怎么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这里用的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化实为虚。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作者很巧妙
3、地避过了这一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酒杯、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月迹,也写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3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归纳总结】在
4、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巩固拓展】理解文句的意思,可以从提出细小的问题入手。回答下面的提问,想想自己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1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噢”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应该怎样读?“它”可以改为“你”吗?为什么?2 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根据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说说“印章”的一般用途和作用。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那么“天空”又是什么呢?【预习指导】阅读课文,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并提出阅读的疑惑。四、板书设计月 迹 贾平凹地点 踪迹 心情 镜中 白道圆亏无踪迹 惊喜高兴紧张失望 院内 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 羡慕、嫉妒、争执 杯中 一人一月,月亮入心 高兴 河中 哪一处水里都有 处处都有 幸福眼中 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满足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