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课 木兰诗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体会民歌的特点,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2.初步掌握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以及多种修辞的运用。3.分析木兰形象。4.提高语言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学情分析:本文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几乎家喻户晓,语言具有民歌情味,学生有较浓的兴趣。初中一年级学生要以朗读促鉴赏,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并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多种修辞的综合运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妇女被三从四德(三从:女子未嫁从父,既
2、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许多封建礼教束缚着。(鼓动学生情绪)现在妇女在社会及家庭中的地位如何呀?(多数学生会根据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给予肯定回答)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唱出了所有女性的心声:“谁说女子不如男”。是否有同学知道这是唱的哪位巾帼英雄啊?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木兰诗。主人公花木兰是一个凝聚了千年传说情感丰富的巾帼英雄形象,甚至已成为一种文化。(放映演示课件:木兰像、木兰祠、豫剧、京剧)简介如下:自汉代起民间开始修建木兰祠。每年四月初八木兰生日致祭。历经各代,香火不绝。祠祀木兰像的庙宇遍布神州。较为著名的有:河南虞城木兰祠、安徽亳州木兰祠、河北完县木兰祠、湖北黄陂木
3、兰祠、陕西延安万花山木兰祠。梅派大师梅兰芳主演的京剧花木兰,突出了爱国主义思想,艺术成就极高。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花木兰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中国邮政2000年还发行了木兰从军邮票。而这众多的木兰文化都起源于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众多的创作者都是研读了木兰诗获得了灵感,形成了一套有体系的木兰文化。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现在大家就和我一起到木兰诗这个千古流传代父从军的故事中,去感受这个奇女子的传奇人生。二、诵读1.学生自由诵读。2.正音并理解词义。(用多媒体展示)军帖机杼辔头戎机鞍鞯金柝策勋可汗扶将扑朔迷离帖花黄3.多媒体MP3或FLASH朗读欣赏。4.学
4、生朗读。同学品评,老师适当点拨。(附朗读建议,仅供教师参考)(1)第一、二自然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忧国思家之情,要读得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2)第三自然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3)第四自然段基调是悲壮,读时要两句作一气读,速度要更慢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4)第五自然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义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
5、。(5)第六自然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装的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6)第七自然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5.全体同学分成两组轮读。三、整体感知通过反复诵读,让同学们小组讨论,疏通文义。要求以“木兰 ”句式来概括每节内容。(允许填四个字)四、讨论探究1.结合课后练习质疑,怎样理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诗按字面解释是:将军经历千百次的战斗死去,壮士从军十年凯旋。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意义上是合指的、兼顾
6、的。这两句诗的意思应该是“将军、壮士百战死,十年归”。这是一种修辞方法,称做“互文”。这种修辞是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而互相补充。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是到处叫嚷,到处骚扰。又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隘。请同学找出文中其他运用互文手法的语句。(明确: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本文还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复沓:“问女”两句,“女亦”两句。顶真: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见火伴,火伴皆惊忙。夸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排比:东市西市南市
7、北市对偶:唐以前的对偶要求不严格,对仗不工整。“阿爷”两句,“开我”两句,“脱我”两句,“雄兔”两句,皆不工整;而第四段六句两两为偶极为工整(怀疑是唐人所加)。(建议教师对这些修辞可根据时间弹性讲解,也可结合修辞点一下民歌特色。)2.请同学们以“木兰是一个的人”来评价花木兰。(参照板书)引导同学分析木兰形象。当户纺织说明她“勤劳”;停机叹息不是为自己的婚嫁又说明她“淳朴善良”;替父从军,毅然抉择更说明她“刚毅”;“木兰不用尚书郎”,可见其“不慕荣华”;“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足见其“谨慎”“机智”。作为一个女子在那样一个封建年代却能“忠孝两全”,也是对世人一种激励。那么我们作为21世纪
8、的中学生又受到了哪些启发呢?3.结合课文内容探究叙事的详略。本文叙述部分,战争前准备和战争后的辞官返乡均为详写,征战沙场为略写。“征战沙场”这一段仅用了30个字交代了“征途遥远”“生活艰苦”“战争残酷”“战时长久”。而对十年战争生活是如何度过的却不详细交代。这是全诗最为凝练的部分,音节铿锵,有唐律之风。那么如何确定详略呢?根据中心(主题)确定详略。处于主要地位,突出中心的要详写;处于次要地位,服务于中心的要略写;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就不写。既然这样,我们不妨采用逆向思维,通过详略看主题。刚才,我们已经学习到木兰诗略写了木兰征战的过程,而详写了征战前的准备、征战后的荣归、团聚等几个场面。从这些
9、我们可以推测出作者想要表现怎样的主题呢?点拨:注意本文出处是乐府诗集,乐府诗实际是民歌,真正的作者是劳动人民。战争的受害者往往就是劳动人民。(可联想到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明确:诗文略写了战争场面正是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战争的否定,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生活的追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五、质疑“质疑”可结合学生自由提问,教师再把握补充。1.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明确:渲染战前准备的紧张气氛,暗示战事紧迫,体现出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2.分别在六七段中找出沿用至今的成语。磨刀霍霍:本文是指
10、为迎接亲人归来而准备杀猪宰羊。后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扑朔迷离:本文是指兔前后脚不齐的动作和张望不定的眼神。后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六、教师小结木兰诗是一首富有传奇色彩的北方民歌。它叙事生动,详略得当,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的英雄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七、课堂巩固1.木兰既是一个奇女子,又是一个普通人。她“奇”在哪里呢?又怎见她“普通”呢?(结合板书回答)2.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首诗都叙述了什么事?(多媒体链接回板书)3.看看哪些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当堂背诵下来。八、课外拓展木兰诗与我国最早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古代叙事诗双璧。找同学讲述孔雀东南飞的情节。(链接多媒体展示)九、布置作业1.熟练背诵全诗。2.把课文编成故事讲给别人听,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多媒体辅助手段,极大地扩展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2.能够突出“读”“说”“研讨”“积累”。3.由于本课知识涵盖量大,一课时有些紧张,个别知识点交代不够深透,教学时应注意有所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