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课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大意,概括母亲形象 2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体悟父母与子女间的真挚情感教学重难点: 1学习截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 2学习记叙中穿插必要议论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奉献”和“牺牲”是母爱的丰富内涵中最动情和闪光的部分,因此,从孟郊的游子吟到冰心的母亲,母爱成了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题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的作品我的母亲,感受母亲和子女之间的挚爱亲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一)初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用自己的
2、语言概括。学生阅读、回答:一共写了关于母亲的四件事: (1)元宵节母亲背“我”观灯(2)母亲爱看小说、讲故事娓娓动听 (3)见“我”背书挨打,母亲心里十分矛盾 (4)母亲在灯下熬夜为儿子做鞋 (二)概括出四件事,文章的整体结构也就一目了然了。 第一部分(12段):交代母亲的姓氏和早逝。 第二部分(36段):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 第三部分(78段):以无限痛惜的心情交代母亲去世时的年轻,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三、细品课文,感受挚爱亲情 (一)由于母亲在作者十三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在作者童年的记忆中,只留下了几个闪光的片段,然而这四个片段就让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下面我们具体看一看,每件事分别反映
3、了母亲怎样的特点? 分组讨论四个片段、回答、明确: (1)元宵节母亲背“我”观灯表现母亲“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和爱子之殷勤与细心。 (2)母亲爱看小说、讲故事娓娓动听表现母亲有文学修养,感情丰富,富有同情心。 (3)见“我”背书挨打,母亲心里十分矛盾表现母亲的矛盾心理和对子女的无限怜惜和疼爱的感情 (4)母亲在灯下熬夜为儿子做鞋表现母亲的勤劳、辛苦、能干、奉献精神,也表现“我”对母亲的感激、歉疚、回报之情。 (二)具体语段解读 1第一件事中,母亲“爱子的殷勤与细心”表现在哪里? 第3段结尾处有一句,“我现在想来”详细分析出了母亲爱子的殷勤与细心,作者指出:母亲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其
4、他的孩子一样享受到元宵节的乐趣,又不愿惊醒自己的孩子。这是作者用现在的推想补写一笔,而这推想的内容在上文的描写中已有伏笔,顺理成章。2第三件事中,母亲的矛盾心理是怎样的?请详细分析。 母亲既疼爱儿子,又希望儿子上进,内心是矛盾痛苦的,话语既是违心的,又是出于对儿子的期待,这进一步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爱。一面期待着以严训使儿子成才,一面又为儿子受的皮肉挞罚而泪如泉涌、刺心地痛苦。 3前三件事从“两三岁”写到“十岁”,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第四件事发生在“我”八岁时,为什么要把这件事放在最后写呢? 这样安排是有道理的:前三件事主要写母亲对子女的爱和她的才干,第四件事虽然也写母亲,但主要是写“我”
5、看到母亲深夜劳作不休时的歉疚和激动之情,这里就不仅仅是母亲对子女的奉献与牺牲了,更有子女对母亲的真诚、执着的感恩之情。 四、解读手法,学习写作技巧 课文仅仅截取了四个片段,就将一位具有可爱的性格、努力的精神、能干的才具的母亲形象刻画得感人至深,作者依赖什么将人物塑造得如此真切感人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一)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典型”二字是我们作文选材的标准之一。在选材时,要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更具个性,才能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事半功倍。 (二)穿插必要的议论深化思想内容 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分析、议论,可以使读者更加清楚作者的写
6、作意图,深化文章的思想内容。但是一定要注意分析、议论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不可生搬硬套。 (三)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作者在记叙事件时,往往会抓住某个很细小的动作、表情加以描写,这就是细节。细节往往有点石成金的效果,某一个细节就会让人潸然泪下,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关注细节、体悟细节往往母亲对我们的爱就凝聚在一碗粥里、一个宠溺的眼神里;在写作中也要重视细节描写。 五、感悟生活,体味人间至爱 “人间至爱是亲情”,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为你做过什么?正在为你做些什么?你可曾感觉到那份至诚至爱?你可曾想过回报父母?你可曾想过,当父母老去时,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请以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 (1)选取23件典型事例来表现父母; (2)要在记叙描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 (3)在文中使用2处以上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