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刿论战 (二)学习目标:1.品读人物语言,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背诵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三)重难点: 概括人物性格的方法及词汇 (四)教学过程【导入环节】 (约1分钟) 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继续来学习曹刿论战这一课。 【目标出示】(约1分钟) 1.品读人物语言,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2. 背诵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自学环节】 1.自学指导(约5分钟) 复述课文主要内容2.自主学习 (约16分钟) (1)读课文第2、3自然段,边读边对照课下注释来译讲课文,(若有不会的地方可同桌讨论),6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 (2)品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思考以下问题:对文中出现的人物,你有怎样的
2、评价?对于曹刿和鲁庄公的评价分别可以用文中的哪两个词来概括? “远谋”和“鄙”。“远谋”和“鄙”分别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文中对曹刿的形象刻画,除了语言和行动描写之外,还运用了怎样的写法?鲁庄公是不是也有“远谋”?表现在哪里?【导学环节】(约10分钟) 1.给课文的三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 一、请战 战前准备 二、从战 战争过程2.对文中出现的人物,你有怎样的评价?曹刿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爱国的人,鲁庄公是一个没有远见的、不懂战争谋略的人。乡人对于国事并不是十分关心,对统治者并不信服。3.“远谋”和“鄙”分别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和鲁
3、庄公的“鄙”?“远谋”是深谋远虑的意思,“鄙”是鄙陋,眼光短浅的意思。先说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曹刿请见。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意思是:“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太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在没有见到鲁庄公之前就了解统治者的目光短浅。(2)曹刿问战。庄公三答,曹刿三评。三答和三评非常直接而且准确地指出了本次战争的依靠,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3)曹刿参战。其中语言的简洁:两次“未可”,两次“可矣”,是在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不仅衬托出战事的紧迫,也表现出曹刿思维的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还有动作的简洁。(4)曹刿论战。结合文本:“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
4、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理解句子意思“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并抓住句中的关键词理解并积累文言词语“作:振作。再:第二次。 衰:衰弱。 竭:尽。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克:战胜。”从曹刿的解释中更进一步了解他的“远谋”。(通过读的形式,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赏析,让学生带着多样的理解去尝试运用不同的语气和感情去读。在赏析语言、理解人物形象中掌握文言字词,理解文言语言的简洁和张力。)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文本开始就用乡人之口侧面表现:“肉食者谋之,
5、又何间焉?”意思是:“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表现为鲁庄公的统治并不是很得人心。(2)在曹刿问战中庄公的三答中可以看出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小惠”和祈求神灵保佑上,表现了政治上的“鄙”。(3)在战争中,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表现了军事指挥上的“鄙”。(4)在战争结束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仍然“问其故”再现其“鄙”。4.文中对曹刿的形象刻画,除了语言和行动描写之外,还运用了怎样的写法?文本开篇即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比中反衬曹刿的机敏、稳重、深谋远虑。(适时引导学生理解围绕中心选材,恰当安排详略,对比手法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5.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表现故事中的对话场景。(通过前面的理解、朗读和品味,运用分角色朗读和表演的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是一种检测。) 【检测环节】(约12分钟) 阅读课文,问题回答: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2.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3.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4.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5.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