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2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3、人物形象的塑造。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读法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参考工具书) 刿 ( ) 又何间焉( ) 鄙( ) 弗敢专也 ( )小惠未编( ) 玉帛( ) 小信未孚(
2、 ) 公与之乘 ( ) 辙 ( ) 夫战( ) 轼 ( ) 旗靡 ( ) 2、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记下不理解的字词句。 3、阅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事件发生的背景。 (2)关于左转常识。 (3)概述论战经过 课堂学习一、情景导入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
3、探险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二、自主合作学习1、出示学习目标。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小组交流、展示,教师点拨)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教师出示重点字音:(2)、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3)、学生齐读课文。4、齐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本文层次。思考问题: (1)、曹刿的身分怎样?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3)、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4)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5)第三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5、交流点拨 ,深入思考人物形象的塑造。 (1)关于曹刿 (2)关于鲁庄公 三、点拨讲解 1、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本文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2、本文语言十分精炼,以对话塑造人物形象。 四、练习测评: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学生讨论、交流。
5、) 齐师伐我 齐人二鼓 望其旗靡 小信未孚 惧有伏焉 夫大国,难测也 未能远谋 故克之 三而竭 观其辙 故逐之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六、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十年春,齐师伐我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安能辨我是雌雄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3、资料链接:
6、阅读欣赏 子鱼论战记述宋楚泓之战,写法与曹刿论战大体相似,可作比较。摘录如下,供欣赏。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与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随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jun敌之人,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jun者,皆吾敌也。虽及胡xun,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板书设计请见肉食者鄙爱国热情问战三问三答民政治远见公将鼓之 齐师败绩参战 未可 军事才能 曹刿论战 公将驰之 遂逐齐师 远谋 攻击勇气彼竭我盈评战 谋略过人 追击惧伏辙乱旗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