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广东省东莞市可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90161 上传时间:2025-01-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东莞市可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可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可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可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东省东莞市可园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单元分析与提示本单元继第三单元之后,以对自然界进行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可以有利地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的精神。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月亮上的足迹是记实作品,也属科普小品;山市是一篇虚幻的文言小说。本单元入选的作品古今中外兼而有之,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宗旨。五篇课文编排有序,特别是综合性学习,以“探索月球奥秘”为主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探索中热爱生活。16、化石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理

2、清结构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 情感目标 教学难点:能力目标 教学策略设计: 化石吟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好教材,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联想想象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联系自然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想象远古生物那神奇的景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互动过程 一. 导入: 1. 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是昨天生命

3、信息的演绎,讲述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2. 解题:化石就是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二. 整体把握 。(一)朗读感知:朗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要读出节奏韵律美 1.正音。 骸 潜 裹 葱茏 2. 听录音,自己小声跟着读,注意体会朗读的语速和节奏 。3. 指导朗读:出示已经划分好节奏小黑板,以第一节为例,强调一个词语或关系 密切的字与字

4、之间不能停顿,如: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4.自由朗读:指名2个学生分节朗读 评价 5.齐读课文 方法:示范-标节奏-个别朗读-评价-再读 (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和理清诗歌结构 1.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归纳诗歌大意,其他学生认真听并适当地作出评价和补充完善: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2.快速默读课文,以自主探究的方式理清诗歌结构,指名学生回答,评价完善并板书:(1-2)发问引发联想 (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7)

5、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小结:总-分-总(并板书)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细读课文,小组思考讨论并回答: 诗中第一节连续四个问句,构成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排比 连续不断的问句,增强语势, 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引出下文) 怎样理解“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明确:造物主即是上帝,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就是否定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说否定世间万物是由上帝所造的观点。平凡的真理指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所说的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低等向高等

6、进化而来的观点。) 2. 延伸拓展:“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了, 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明确并板书:神奇景色-人类的伟大-赞美科学) 3.小结写作特色: 用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表现科学内容,节奏明快 用第二人称、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可说话的人来写,显得自然亲切 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示有关化石的知识 最后一节回应开头,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4.总结: 化石吟通过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我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同时,还让我们增长了生物科学知识。. 三.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

7、 四.板书设计 化石吟 (1-2)发问引发联想 总 (3-6)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分 (7)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总 五、作业。17、看云识天气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巩固复习第三单元中比喻修辞手法,学会运用 3养成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巩固复习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具体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七课看云识天气。请大家看着这个题目,我们来猜测下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呢?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明确:通过这个课题,可以看出作者想告诉我们怎样通过看云可以知道天气变化。讲的是云和天

8、气的关系。 2在进入文章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检查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3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标题和文章内容有什么联系?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又说什么? 明确:。文章内容紧扣标题。所以阅读一篇文章应该首先从标题入手。通过阅读标题来了解文章,做到心中有数的去阅读文章。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按照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4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

9、的去读文章,请大家一起齐读第一段。 找出最直接反映云和天气的关系的句子。 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一般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语言总是非常准确、严谨的。试比较阅读课文后面方框内的补充知识那段。两者比较下,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文章中这一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形成排比。使得语言生动形象,活泼,、富有情趣,吸引读者的兴趣。而方框内用准确的语言来介绍科学知识,为什么不用这种语言说,原因是多种的,他有实际用途的需要,读者的对象等原因。比如我们用药的说明书,就不能用生动的语言。 5阅读第2到五节,找出作者写了哪些云?他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天气。 明确: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薄云,代表天气晴

10、朗。 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低而厚密的云,代表了阴雨雪冰雹天气。 6除了云的形态可以预知天气,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观察天气? 明确:云的光彩。 阅读第六节请大家找出有哪些光彩。分别又代表了什么样的天气征兆? 明确:晕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虹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现象呢?分别是在什么时候? 7讨论:既然看云能使我们辨别各种天气,那么我们还需要天气预报吗?为什么? 明确:虽然看云能够认识天气,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仅凭肉眼无法全面准确的判断。因而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 这个认

11、识,作者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总结全文当中也特意提出来,提醒我们不要只依靠云来判断天气。这表示了作者对科学的严谨和对我们读者的认真负责。 8课堂小结:这篇文章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的变化。虽然内容看似多,但却并不显得凌乱,而是层次清晰,条理清楚。原因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作者却写的非常生动形象,这在于作者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界的细心观察。只要我们能够认真仔细的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 9课后作业: 18、绿色蝈蝈 法布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简

12、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内容、品味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阅读能力及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教学设想:绿色蝈蝈是一篇自读课文,它妙趣横生,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要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自然知识。教学中将采用“朗读法”和“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 1、了解法布尔及作品昆虫记。

13、 2、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夏夜捉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板书课题,并明确学习目标) 2、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1915年,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开始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度过35年余生。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

14、模。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 (用简洁语言归纳 ) 讨论并归纳:声、形、斗、食、居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 明确: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让你感兴趣的地方或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原因。 形式: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评价,教师总结指导。 (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

15、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小结写作特点:语言传神,生动,拟人形象,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1、学生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 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2、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学生发言,教师夸赞有所体验的同学,调节说出具体细节和规律,避免泛泛而谈。 五、课堂小结 (1)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

16、环境中来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2)我们应该去读读昆虫记,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世界,也让我们更加富有爱心。昆虫学家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只要同学们专心探索,还有很多个世界等待我们去打开。 六、布置作业 1、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2、有条件可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声:尖锐、喑哑、短促、清脆、柔和( ) 形: 嫩绿、苗条匀称 ( ) 斗:纵身追捕、开膛破肚 ( ) 食:酷爱甜食:昆虫青草、同类相食( ) 居:和睦共居 ( ) 19、月亮上的足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17、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德育目标: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教学方法 1探究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让学生自主探究。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中国“嫦娥一号”有关报道,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教具准备 教师 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

18、,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学习生字词。 2、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往往会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 也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佳句。人们幻想着有一天能登上月球,去探索那无穷的奥秘。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在1969 年7 月21 日这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的足迹终于踏上了月球。现在,让我们跟随航天英雄一起, 到月亮上走一走,去共同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板书课题、作者) 二、快速阅读,探究质疑 学生就不懂的问题自由提问并相互解答。 要点: 1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 (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

19、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阶段。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 (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2复述事件过程,能说出具体细节。 3.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4、“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

20、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比喻。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5、读课文的第5、11语段的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三、回味课文 根据课文题目讨论: 1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21、第一个足迹是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留下的? 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2、登月过程分几个阶段?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些事情? 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3、课文最后一段中: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怎样来理解? 提示:“一小步”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

22、域迈出的第一步,显示了人类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 所以说“是巨大的飞跃”。 四、课堂小结 美国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随着我国“嫦娥一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希望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那时的你,那时的我,那时我们再联络。 五、想像训练 同学们,伴着“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

23、着人们的目光。假设二十年后,你成为中国的宇航员,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来到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 六、课后作业 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篇佳作,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佳句(不少于5句),并以一句为例说说喜欢的理由,推荐给同学、朋友。 20、山市【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感知“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象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描绘过许多奇幻的神话

24、,沙漠中一夜之间建筑起宏伟的宫殿,美丽的城池,这些神话是人类想象力的伟大产物,但我想也是古时候的人们对未知的海市蜃楼的描绘与神化。现实世界中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这个词语,但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二、读课文 一读,读准。学生两人一组,先自读,再将课文读给自己的前后同学听,然后指名读。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奂(hun) 邑(y) 冥(mng) 甍(mng) 垣(yun) 睥(b) 睨(n) 亘(

25、gn) 莽(mng)霄(xio) 扉(fi) 缥(pio)缈(mio) 逾(y) 倏(sh) 注意这些词语。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二读,读通。老师讲授读书方法:读出正确节奏,读出语感。程序是:老师讲老师读学生自读点人读。 注意这些句子的停顿: 1一般四字词两词一顿。如:相顾/惊疑 高垣/睥睨 2前后有关联词或语末助词的把关联词、助词单独读。 如:既而/风定天清 居然城郭/矣然/数年/恒不一见 见山上/人烟市肆 总原则是:不把词读破。 如:孙公子禹年/与人/饮楼上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三读,读顺。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多读,要学生力求在读

26、中通晓大意,在读的组织上可让学生自己朗读。 四读,读懂。 程序是:学生先对照文章课下的注释,自己边读边译,然后把译不出的句子画下来,全班一起讨论,老师讲解。 三、说山市 一让通过用原文的词语说话,进一步熟悉课文,二让学生从课文中走出来,通过思考、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东西。 一说:山市中有 提示:让学生想象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用自己的话或文中的话说。 二说:由山市我想到了 可说感想,说感悟,说原理。 如: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象中会更美,想有多美就有多美。 五、背美句 如进行四字词的背诵比赛。 五、小结 通过本课,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海市蜃楼,也学习了一种文言文的学生方法。 七、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四字短语,并弄通其义。 2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述美丽神奇的山市。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