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九首教学建议一.这几篇文章可以安排学生课内或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可以只要求围绕“阅读练习探究”一、二进行准备。课堂讨论交流,教师讲评。二.三峡这一课,可组织学生和郦道元的三峡简单作比较即可。三.关于诗词十一首,教师可重点抓住诵读。 通过诵读课文,进一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品味、评点各篇诗文中的佳句妙词奇笔。体味各篇诗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领会作者在议论或写景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个性。(一). 饮酒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入仕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不久解职归。
2、后来还担任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义熙元年(405),为彭泽令。以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决计弃官归隐,此后长期过着躬耕陇亩的生活。陶渊明志行高洁,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归隐后接近农民,参予农活,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所写田园诗描绘田园风光,表现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内容真切,感情深厚。他的咏怀诗寄托其不得施展的抱负,悲愤豪放。陶诗质朴自然而又韵味隽永,极富审美价值。他开启了诗歌史上的田园诗派,对入唐以后的诗歌影响深远。有陶渊明集。2课文简析诗写诗人隐居后悠闲自得的生活和恬静舒适的心情,言外也透露出他对官场争名逐利的生活的厌恶。前四句写隐居的处境和心情。居住在“人境”却“无车
3、马喧”,这是什么缘故?诗人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揭示了这个矛盾是怎么统一的。那就是心境淡泊宁静,不汲汲于功名富贵,远离喧嚣的尘俗的纠缠。“心远地偏”,揭示出一个耐人寻味的哲理。后六句描绘隐居后自己的精神与自然景色的浑然契合和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的人生意趣。“采菊”二句,一向为人们所激赏。其妙处在于写出了无意看山,只是在一俯一仰之间、漫不经心之际,南山扑入眼帘,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悠然见”是心与物遇、怡然自得的情趣。“山气”二句进一步写望山所见,寄寓身世之感。飞鸟日出而出、日夕而返的自然图景引发诗人由仕而隐的联想,也给诗人以委顺自然的启迪。“真意”二字是全篇题旨所在,也是点睛之笔。诗人既已悟得“真意
4、”也就无需多说,留给读者去细细品味。通篇写景、抒情、说理浑然融合。(二)过故人庄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赴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曾漫游东南各地。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辟为从事。不久辞归,病卒。孟浩然生当“开元盛世”,常徘徊于求仕与归隐的矛盾之中,而以布衣终其一生。诗多以山水田园为主要描写对象,多表现隐居的闲适、羁旅的愁思,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一向与王维并称“王、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有孟浩然集。2课文简析结构形式自然。诗紧扣过故人庄这个题目,从应邀赴约一直写到留下后约告别,一路写来,如叙家常,纯任自然。虽然是律诗,其一
5、气流转、运笔自如,却似朴质古淡的古体诗。语言质朴,于平淡中见深情,意境浑然天成。诗用的都是寻常字面,朴实无华,语不惊人,几乎“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唐诗杂论),却每一句都富有醇厚的诗意,传达出深挚、亲切的感情。首联点题,平平道来,不作任何渲染,就写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意。次联写所见故人庄的风光,一近一远,如在目前,既突出了田风光令人亲切的特点,又可想见诗人的顾盼神情。三联写与故人把酒倾谈的情景。气氛平和,心情舒畅,话题只涉及桑麻农事,足见主客襟怀之淡泊,情趣之投合。末联写告别时预约后期,照应开篇应邀往访,表现了友情的深厚融洽和对田园风光、情趣的留恋,出语真率,毫不客套造作。全诗是寄至味于淡泊的高
6、超艺术修养的表现。对仗工稳,却活泼天然,毫无雕琢痕迹。绿树“合”,一个“合”字,突出了环境的清幽,诗人的欣然自悦;青山“斜”,一个“斜”字,写出了远山的蜿蜒逶迤,也流露出诗人由衷的欣赏和爱慕。下字准确传神,又似信手拈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开”、“面”、“话”等动词都是口头语,看似下得漫不经心,实则字字都与抒写情怀相关。“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耐人寻味。(三).独坐敬亭山课文简析李白在失意孤独的时候,总能在大自然中找到自己最知心、最亲密的朋友,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慰,变得愉快。这首诗的题目标明“独坐”,就已透露出他上敬亭山时的孤独之感。前两句写眼前景物,但又不单纯是写景,
7、而是借景物兴起自己心中的情感。“众鸟”都飞尽了,连“孤云”也不肯多停留,悠闲地飘走了。没有正面刻画山,却从侧面映衬出敬亭山的寂寞和孤傲的品格。后两句直接抒情。尽管“众鸟”和“孤云”都背弃我而去,敬亭山却和我相互欣赏,彼此心心相印。诗以奇妙的想像把亭山拟人化,写出山的多情。“相”“两”的同义重复,突出了我与山相知之深。“只有”不是嫌太少,而是投身自然,与之相亲相近感受的快意和满足。(四)望岳课文简析这是现存杜甫诗中年代最早的作品。诗歌叙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昂扬进取的情怀。诗歌语言警拔,情感激越,气魄宏大。开篇两句自问自答,表现出泰山的高大让初次见到的诗人惊奇不已。“齐鲁
8、青未了”五字描绘出泰山苍翠浑茫,巍然绵亘,突兀眼前的总印象。因为是远望,山势看不真切,突出的只是一派望不尽的山色。三、四两句写近望的山势,以夸张的语言赞美泰山的雄奇。“钟”、“割”二字匠心独运,化静为动。“钟”字写尽泰山的得天独厚,出类拔萃;“割”字衬托出泰山昂首天外的高峻。五、六两句笔墨有意宕开,不直接写山,却借“层云”和“归鸟”作映衬。山高大,才有层云缭绕、环抱;谷幽深,才要用尽目力凝视飞鸟投林。“荡胸”、“决眦”写出诗人为泰山的雄伟、神奇所陶醉,写出诗人胸襟的浩荡、眼界的开阔。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豪情。“会当”、“凌”,表现了诗人满怀信心的情状,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气概。
9、尚未登山已想象登顶所见景象,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以众山与泰山作对比,更见泰山的高大和诗人所追求的境界的高远。(五)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作者简介刘长卿(?790?),字文房,宜州(今安徽宣城)人,其家久寓长安。约于天宝后期登进士第。安史乱起,避地江东。曾任长洲尉、殿中侍御史、转运使判官等职,两度遭贬,官终随州刺史。诗工各体,尤善五律,自诩“五言长城”。多写宦游失意的感慨和山水风光、隐逸闲情,也有反映离乱的篇什。诗风冲淡含蓄,清雅洗炼。有刘随州文集。2课文简析这首诗写寒冬日暮投宿山中人家的感受。诗歌写出一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山村图景,从中透露出诗人对山中人家生活艰难的同情,也触发了诗人自己对旅途艰辛
10、的感受。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
11、”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既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给人以平地
12、上突现奇峰之感。(六)滁州西涧1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任侠使气,以三卫郎事玄宗。安史乱后始悔而折节读书。后由比部员外郎为滁州、江州刺史,改左司郎中。官终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韦诗以山水田园诗著名,风格恬淡简远,“韵高而气清”(张戒岁寒堂诗话)。安史乱后所写反映社会乱离、民生疾苦的诗,情真意切。2课文简析这是一首描绘春雨中景物的诗。前两句泛写暮春景物。花时已过,眼前只剩下一片绿阴幽草了。这种幽静的景色,反引起了别有会心的诗人的怜爱。所以说“独怜幽草”,由于独怜,所以闲行游赏。这时,虽然春光将逝,但还有黄鹂在深深的树阴中歌唱,愿春暂留。这两句是雨前见闻
13、,而点出“涧边”,已为即将来到的春潮、春雨蓄势。后两句特写傍晚雨中景物。薄暮时分,闲行雨中,而忽见西涧之中,春潮上涨。春潮来势本急,再加雨水,就更显得迅猛了。时已晚,潮又大,还加上下雨,原来就很荒僻的渡口,哪里还会有人经过呢?而在风吹雨打,潮水冲击之下,小小渡船既无人管,自然也就横在渡口了。这两句是雨中见闻。野渡雨景,历历在目。全诗有动有静,有色有声,形象非常丰富而优美。(七)江雪课文简析这首诗展现的是一幅寒江独钓的山水画,却曲折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革新失败后的处境,以及他的心情和性格。前两句描写风雪严寒的景象。诗人不直接写,而是着力渲染山间原野“鸟飞绝”、“人踪灭”的死寂景象,衬托出雪的世界逼
14、人的严寒。加上“千山”、“万径”的夸张,似乎风雪严寒已经充满天地之间。这个生机肃杀的世界正是诗人所处严酷、险恶的政治环境的写照。后两句刻画渔翁形象。“孤舟”“独钓”,可见其心情孤独、寂寞;然而不畏严寒,敢于顶风抗雪在江面上垂钓,又表现出诗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性格。渔翁的顽强、孤独,正是诗人在政治革新失败后刚毅不屈和不甘寂寞而又无法摆脱孤独的情怀的寄托。(八)题李凝幽居1作者简介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幽都(今北京)人。早年为僧,法名无本。元和间,在洛阳以诗谒韩愈,为愈所赏识,遂携之入京,返俗应进士举,然屡试不第。作诗嘲讽权贵,为权贵所嫉,号为举场“十恶”。文宗朝曾任长江主簿,后
15、迁普州司仓参军,卒于官。作诗以苦吟著名。曾因觅“秋风吹渭水”句而唐突京兆尹,又因吟“僧敲月下门”,“推”“敲”未定冲撞了韩愈,传为诗坛佳话。所作善写荒凉冷落之景和愁苦幽独之情,诗境清奇苦涩,且与孟郊齐名,故苏轼称“郊寒岛瘦”。又与姚合齐名,称“姚贾”。长于五律,善于炼字琢句而不善谋篇。对晚唐五代及宋影响较大。有长江集。2课文简析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1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掠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最后两
17、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约期。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九)西江月遣兴课文简析这首词大约是辛弃疾后期闲居瓢泉时所作。词人一生立志报国,希望亲上前线杀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可是这志向一直未能实现,却被两次罢官,前后该有多少愤慨、多少忧愁?辛弃疾在这里完全舍弃了传统写法,却说没有工夫发愁。明明是
18、闲居,怎么会没有工夫?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激的情绪。表面上好象是词人否定一切古书,把古人都骂倒了。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实际上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辛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这岂不是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
19、都行不通了?词借醉后狂言,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下片则完全是描绘一次酒后醉态。先交代一句:时间发生在“昨夜”地点是在“松边”。这次醉后竟与松树对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这是醉态之一。以松树为友,可见知音极少。自己醉后摇晃,却以为松树摆动;明是自己扶着松树站起来,却说松树要扶他。这是醉态之二。最后是用手推开松树,命令它走开。表现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这时醉态之三。这些醉态写得非常逼真,可谓维妙维肖。但这不拘形迹的醉态,实际上也都是表现对当时现实的一种反抗。题目曰“遣兴”,也说明这是抒写情怀。词中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绪。此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