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扫清字词障碍,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过程与方法、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义的古今差异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作用。教学方法:1、诵读法2、辩论法3、品读法4、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文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5、延伸拓展法。教学过程:一、导学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请同学
2、说说这个故事。二、预学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示例: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三、探究a、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
3、乃、才 C语气助词(3)词多义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4)翻译下列句子。甚矣。汝之不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投渚渤海之尾。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五幅:神灵移山图b思读课文,理解寓意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正方:愚公实愚反方:智叟不智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
4、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汐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虑;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讨论交
5、流。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四、精导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学生自由发言。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
6、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予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
7、,境界全出。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五、提升研读课文,总结升华1)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教师总结: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2)课堂小结
8、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 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六、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竞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七、教学反思山海经两篇教案主备人 郭异萍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
9、文言文的一词多义现象。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积累文言文词语,通过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远古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坚毅精神。2、学习精卫乌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二、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积累文言文词语,通过诵读,培养文言语感。三、教学难点领会远古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坚毅精神。学习精卫鸟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四、教学过程1、预学a.上网了解山海经,先秦古籍。主要论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学、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b.了解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述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
10、,集体创作的部落故事。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八仙过海等,寓意深刻。运用想象、夸张等手法,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c.上网了解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2、探究借助工具书和文中的注释自读课文,疏通课文。a.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每天翻译一句话,合作完成。b.找出文中的多义字并作标记。c.边疏通边作出批注,即阅读时的初步感受。疏通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记忆大挑战,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背熟全文。3、精导精卫为什么要填海?作者是怎么样描绘精卫的?夸父逐日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绘夸父?夸父逐日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提升夸父与太阳竞走的目的是什么?竞走的结果怎么样?学习
11、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有什么现实意义?对比本课的两则神话,谈谈两篇神话简单在什么地方?5、作业“精卫填海”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现在常用来比喻什么?从夸父的身上,我们能得到哪些有益启示?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有神化、幻想的成分,这是不是在宣扬封建迷信?6、教学反思老翁捕虎主备人 刘立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解纪昀及阅微堂笔记的有关常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整体把握结构;学习本文语言简朴流畅,富有表现力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一切技巧皆从“习“中来的道理。教学重点及难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一切技巧皆从“习“
12、中来的道理。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小黑板及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学从学生熟悉和喜欢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引入,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纪晓岚。补充资料:纪昀(1724-1805),清代文学家。字晓岚,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了四库全书总目200卷。二、预学纪均(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乾隆年间进士,官到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达。能诗文,多宣扬封建伦理观念及歌功颂德。晚年著阅微草堂笔记,全书着重宣传封建道德及因果报应,且议论说教过多,但文字质朴简明,涉猎面广,多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学问和见解。有纪文达公遗集。
13、三、探究:文题“老翁捕虎”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这是一篇著名的、寓意深刻的故事。唐家打虎的人,无论老幼都身怀绝技,擅长打虎,而其绝技又是数十年苦练的结果。四、精导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在这一时期,文言小说的主要形式有志怪与志人小说。前者如干宝的搜神记,后者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五、提升(一)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二
14、)课文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自读;3、学生齐读;4、分小组读。六、疏通文意:1、学生对照注释,小组讨论疏通,划出不理解的句子的字词。2、学生质疑,教师答疑;3、指名学生翻译;4、教师强调翻译。七、作业:熟读课文,掌握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解纪昀及阅微堂笔记的有关常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整体把握结构;学习本文语言简朴流畅,富有表现力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一切技巧皆从“习“中来的道理。教学重点及难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一切技巧皆从“习“中来的道理。课时安排
15、:两课时教学准备:小黑板及多媒体课件一、复习引入:重点字词二、预学:1、复述课文中所记叙的故事。2、根据小说的情节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层意。三、探究:1、作者写“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的用意是什么?(为了增加悬念,即跌宕有致笔法,同时也为下文老翁打虎一节作铺垫。)2、“乃遣吏持币往”和“乃厚赠遣之”分别说明了什么?(前者说明知县对唐氏打猎寄于厚望,后者说明知县对一老一少杀死老虎的由衷敬佩和感谢。)3、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出老翁对自己伏虎本领的自信?(用原文回答)(A、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B、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4、本文对捕虎过程写得简短而详尽,
16、我们应如何理解?(文中简短而较为详细地写捕虎过程,目的是在于突出唐老翁的自信、从容和超群的捕虎绝技,与上文中的“大失望,姑命具食”形成对比。)5、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引用庄子的话及史嗣彪、励文恪的事?(揭示捕虎者身怀绝技的原因,说明熟能生巧、练能生巧的道理。)6、为什么写“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以及捕虎的老翁和童子?(为下文唐翁捕虎埋下伏笔。)四、探究本文通过记叙“唐打猎”祖孙俩不费太大力气就制服一只凶猛老虎的经过,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淳朴和智慧,说明一切技艺皆从“习”中得来的道理。五、精导说说本文写作上有何特色。1、用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2、语言简朴流畅,富有表现力。3、熔叙事、说理于一炉
17、。4、简洁的描写与叙事,使故事给人以跌宕之感。六、提升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哪些启示?(1、一个人的能力有高低,绝不能凭外表来判断;2、熟能生巧;3、天才出于勤奋。)板书设计:纪中涵苦于虎患(开端) 请来“唐打猎”(发展) 练臂十年老翁捕虎 老翁为消除众人疑虑,不费太大力气打死老虎(高潮) 老翁谈捕杀老虎技艺的由来及作者的感慨(结局) 练目十年 教学反思 送东阳马生序主备人 刘立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观点的写作手法。2、学习作者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积累字词,掌握对比的写法。教
18、学难点: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教学过程:第 一 课 时一、导学: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嗜学( sh ) 弗之怠( di ) 逾约 ( y ) 叱咄 ( ch)( du ) 俟其欣悦( s ) 负箧曳屣( qi ) ( x ) 皲裂( jn ) 媵人( yng ) 以衾拥覆(qn )皆被绮绣(p)(q) 容臭(xi ) 烨然(y) 缊袍( yn ) 2、反复诵读课文。3、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填空:本文作者是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文学家。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是一篇赠序(体裁)。二、预学:1、导入: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结果迥然有
19、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不断进步者;有碌碌无为,半途而废者,鲜有收获。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外,恐怕是主观勤奋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送东阳马生序讲的也是这个道理。2、听写字词。3、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三、探究:(一)、细读课文。1、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2、读懂文意。要求:细读课文,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问题
20、,老师注重指导。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致书以观:得到 走送之:跑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益慕圣贤之道:更加尝趋百里外:曾经 或遇其叱咄:有时 礼愈至:周到 俟其欣悦:等待卒获有所闻:终于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腰白玉之环:腰佩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以中有足乐者:因为四、精导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前辈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我站在他身边侍候着,提出
21、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我穿着破旧的衣服身处其间,却毫无羡慕的意思。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就是这样。5、整体感知:思考:文章哪句话概括了作者求学时的情形?明确:盖余之勤且艰若此。6、学生试背课文,最好能当堂背会。五、提升关于“序”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本文属于赠序。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东阳)一位姓马的晚辈(马生)的临别赠言(序)。这是一篇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