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文两篇活 板(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1、利用印章引出“活字印刷”的话题:同学们,我手上是一个印章,上面的字排列组合都是固定的,如果把印章上面的字拆开来就成了一个个字印,一字一印,可以排列组合,这可以说就是“活字印刷”的雏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活板一文。2、学生介绍作者和梦溪笔谈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宋史沈括传)。代表作为梦溪笔谈,共30卷,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二、学习释疑,感知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
2、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如:已 后/ 典 籍 /皆 为 板 本 其 上/ 以 松 脂、蜡 和 纸 灰 之 类/ 冒 之则/ 以 一 铁 范/ 置 铁 板 上 以 备 /一 板 内 /有 重 复 者用 讫/ 再 火 /令 药 熔 其 印 /为 予 群 从 所 得2:对照注释,翻译全文,圈画难点,将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翻译展示在下面的横线上,并在组内尝试讲解。每人都尝试现场口头翻译。(2人4人8人全班展讲)3:师徒结对归纳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活 板(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小组展示纳一
3、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再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二、点难拨疑,推究文理1、 思考:本文三个自然段各记述了什么情况?由以上分析看出本文总体上是以什么为序? 简要交代活版发明之前用雕版印刷的具体时间和使用情况。 详细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以及有关的问题。交代毕升所制字模的下落。由以上分析看出本文总体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2、 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 从雕版印刷到活版印刷是印刷术的一个飞跃。试问,雕版印刷的缺点是什么?(死,不灵活。)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看出活版印刷的优点和特点。3、 思考:按照活板制作和使用的程序,本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1):简介
4、活板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 第二层(24):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 第三层(59):说明活版印刷的功效和提高印刷效率的方法。 第四层(10):说明用胶泥刻字的原因忽然拆版的方法。2. 分析第二层。 这一层共有三句话,每一句话记述了活版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要求各用两个字加以概括。(制字制版排版) 排版部分又是怎样的一个程序?(布字火炀按平) 这是根据什么顺序介绍的?(活版制作的程序或以工艺流程。也就是时间顺序) 采用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显得科学、精确、条理。不仅使读者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了解,而且使文章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活版印刷的特点使什么?(极为神速。) 提高功效的措
5、施使什么?(一使“常作二铁板,更互用之”;二是“一字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木头二用胶泥作字模的原因,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活版印刷地特点使什么?(活) 介绍活版的功效、字印的贮存、用胶泥刻字的好处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逻辑顺序。)3. 总结:本文说明紧扣中心,条理清楚、自始至终抓住一个特征“活”字作文章。教师预设问题一、理顺文章主体部分脉络,解释重点字词。(一)首先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找出有关活字印刷的过程。明确:1、制作过程:刻字、烧模,可以归纳为“制字”。然后是以药铺底,称之为“制版”。接下来是布字、炀药、按面的过程,称之为“排版”。“为”:动词,制成。 “火烧令坚”:“火”
6、,名词作状语,用火。(二)版面我们制作完了,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很简单是印刷这道工序。问:活板印刷有什么特点?明确:多则简单,少则复杂。所以说活板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止”通“只”。 “已自布字”“自”开始。 “帖”通“贴”。(三)课文接下来还向我们补充交代了一个什么问题?明确:有关活板的选材。问:活板在选材上为什么不选其他材料,例如木头,课文告诉我们原因在哪里?明确:“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木头和胶泥材料不一样,实用方便性也不一样,而且胶泥更容易拆卸。“火令药熔”:“火”名词作动词,用火烧。 “殊不”:一点也不。(四)第二段最前面还向我们交代了活板的发明人和时间。二、 我们知道说明
7、介绍过程中可以有时间、空间、逻辑三种顺序,第二段用 了什么说明顺序?明确:逻辑顺序。(复习逻辑顺序)从制作到印刷再到补充说明,完全按照我们的思维习惯来写,所以是逻辑顺序。问:整个第二段是逻辑顺序,那么写制作过程是以什么为序?明确:以制作过程为序,即时间顺序。三、 这一段中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找出对应的句子。1、 打比方:“薄如钱唇”,“字平如砥”。2、 列数字:“数十百千本”。3、 作比较:“若印,极为神速。”“不以木殊不沾污。”4、 举例子:“如之、也等字”五、课文题目是活板,第二段已经把活板交代的很清楚了,文章可以收尾了,为什么还要再写首尾两段?这两段主要在向我们交代什么?明确:1、首段,
8、说明雕版印刷的有关情况,活板由雕版发展而来,为下文介绍活板的“活”提供依据。2、末尾,说明活板的下落。六、那么活板跟雕版相比较,到底有哪些优点,活板到底“活”在哪?明确:制版灵活;印刷灵活;拆版灵活。七、 再次整理写作顺序。全文以时间为序,第二段以逻辑为序,在介绍制作过程中又以时间为序。板书:发明(时间、人) 制字(刻字烧模) 时 逻活 制作 制版(铺底) 辑排版(布字炀药按面) 间 顺印刷特点,提效 序板 补充说明选材的原因 “活”:制作灵活,印刷灵活,拆版灵活(第三课时)一、 导入新课1、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
9、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2、学生介绍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末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
10、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二、学习释疑,感知内容1、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1)罔(wn)膝(x)褶(zh)髻(j)倚(y) 戌(x)篆(zhun)八分有(yu)(j)诎右臂支船(q) (2)注意以下句子
11、的正确读法: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3、对照注释,翻译全文,圈画难点,将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翻译展示在下面的横线上,并在组内尝试讲解。每人都尝试现场口头翻译。(2人4人8人全班展讲)4、师徒结对归纳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一字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中轩敞者为舱 (是
12、) 为人五:(刻有) 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 2.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者:1.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2.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2.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启: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2.天启壬戌秋日 (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以:1.能以径寸之木 (用) 2.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语:1.如有所语(说话) 2.此中人语云(告诉) 盖:1.盖
13、大苏泛赤壁云(大概)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之:的(能以径寸之木)代船舱(箬篷覆之)指窗户(闭之)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糁之)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云: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说(孔子云)其:他们的(其两膝相比者)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左膝)那,那个(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指船底(则题名其上)它的,指字的(其色墨;其色丹)代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今异义1、卧右膝:卧,古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意:躺下,躺着的样子 2、其两膝相比者:比,古意:靠近。 今意: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3、高可二黍许:可,古意:大约。今意:可以。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意:
14、通“拣”,挑拣。 今意:简单,容易。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意:竟然。今义:曾经特殊句式1.原句:核舟一。 正确语序:一核舟。 2.原句:篆章一 正确语序:一篆章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第四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小组展示纳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再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结构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
15、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奇巧” 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结合具体语句) 2、 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 “总分总”结构。分三部分。 3、结构 第一部分(1):综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25):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分两层: 第一层(24):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第二层(5):介绍舟的背面。 第三部分(6):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
16、,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三、辨明说明顺序。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四、研读第三、四节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 (2)作者是如何介绍的这三个人物的? 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 (3)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 苏东坡:居中宋代著名文学家。 位置 佛印:居右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17、 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文学家,也是苏轼的朋友。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现右足,微侧。 神态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 珠倚之。小结: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 让学生上台模仿他们的形态。 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 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
18、如生。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 (4)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 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左者:仰面啸呼(动) 居右者:视端容寂(静) 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应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教师预设问题1、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
19、,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2、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用料体积小 所刻事物繁多 刻物情态毕备3、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
20、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一舟子“若啸呼状”,显得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显得从容自若。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4、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5、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6、揣
21、摩下列语句:(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
22、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7、本文涉及到的哪些说明方法?【列数字】 (通过具体数字,表现语言的准确性,更具说服力。)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sh)许。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作比较】 (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神情与苏、黄不属。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打比方】 (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举例子】 (通过列举具体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尝贻(y)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通过“贻余核舟一”的例子,来证明“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罔(w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