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济南的冬天 一、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细致描绘,达到情景交融的写法并体会作者借此所表达的对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重点、难点)2、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写景状物。(重点)4、通过朗读感悟济南冬天独特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二、教学方法:读书感悟,问题引导和讨论归纳等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春,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春回大地”“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和“春人图”等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写景的散文,但描写的却是一幅美丽如春的冬天的景象,这就是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一)设置
2、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朗读课文,概括出济南冬天的特点。2、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3、济南是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 (抓关键词概括) ? 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4、标题能否换为“冬天的济南”?朗读课文后,围绕以上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可以把问题与课文结构的分析结合在一起问题1:引导学生先阅读12段,讨论明确: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怎样表达的?明确: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与北平相比无风声与伦敦相比无重雾 (响晴) 宝地与热带
3、相比无毒日 (温晴)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明确:“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决定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问题2:品读35段,可以讨论明确第2个问题。(教学重点)A、作者描写的三幅山景图和济南的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分析时,只要学生能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特征的内容或抓住运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来了解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4、情景交融),就应予以肯定。D、课文第3段和第5段在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问题3和问题4:作者写北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在着眼于“秀”,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那么,文中渗透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标题能否换为“冬天的济南”?,学生讨论明确:问题3:作者在第3段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描绘和第5段对水色的描写中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处处都渗透着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抒发了赞美之情。问题4: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
5、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可以从语法结构上分析两个短语的区别)(二)品析语言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好在哪儿?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此题的设计正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一点)板书: 济南的冬天 老舍 北平济南 无风声济 南 的 对比 伦敦济南 无重雾(响晴) 宝地冬 天 热带济南 无毒日(温晴)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山景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美 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清亮。 (借)景物(抒发)喜爱,赞美之情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