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独坐敬亭山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学 习目 标1、知识能力:掌握相关文常常识及关键字词。2、过程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两篇文章。3、情感态度:体会诗人的感情。重 点难 点重点: 朗读、背诵,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及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及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法选择学导式教学法、诵读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诗歌按要求预习。是否采用多 媒 体是教 学时 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 1 课时备课总数第 课时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揭示学习目标:1.导言: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今天我们
2、再来学习一首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介绍相关背景导入。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2.揭示学习目标:(见上)二、指导学生先学。结合诗歌学法及学法导航进行学法指导。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学法导航:1.借助课下注解及
3、配套练习相关资料解题并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听课文录音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 理解赏析:(1)明诗意(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在写法上有何特点?(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背诵诗歌。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1.解诗题:坐,对坐,意思就是诗人独自对坐在敬亭山。这首诗就是李白独自对坐敬亭山时的所见所感。2、作者:见课件。1.听导言,初步感受诗的意蕴,产生求知的欲望。2.默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3.看屏幕,明确学习任务及诗歌学习方法4.自主查找。5.明确诗题。6、反馈作者相关资料。1.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引入新课,渲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多媒体出示目标引导明确3.多
4、媒体出示学法导航,进行学法指导。4.巡视督察。5. 解诗题6、课件出示作者相关知识。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2.听课文录音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理解赏析:(1)(3)略(2)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勾画出作者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面两不厌作了铺垫。4.背诵诗歌。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六、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题解:遇,意思是说诗人遇到风雪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2、知诗人:见课件3、明诗意:日暮苍山远: 太阳快要落山了,远处的山灰蒙蒙的一片。天寒白屋贫:在寒冷的风雪中,从眼前那简陋的茅舍可以知道主人家非常贫穷。柴门闻犬吠:忽然
5、从柴门外传来了狗的叫声。风雪夜归人:大概是芙蓉山主人在风雪夜回来了。4、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5、.背诵诗歌。七、当堂训练。1.多媒体出示当堂检测。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在山路上,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傍晚,心里很焦急。)2、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芙蓉山主人贫穷的?简陋的房屋,“贫”字、柴门。3、想象一下,主人为什么很晚才归来呢?主人很贫穷,他可能是出去打柴卖柴,也可能是出去借债,为生活在奔波劳作。板书设计:鸟飞尽云独去 喜爱大自然独坐敬亭山 互不厌 人 寂寞心情敬亭山 日暮 苍山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白屋贫 寒冷贫穷 雪夜:归人7、听录音、朗读感知文意。8.朗读诗歌,自主
6、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质疑问难。9.学生背诵。10回答补充,了解课题、作者。11. 听录音,自由读、个人读、集体读。12、交流思考讨论结果,补充明确要点,并做好笔记。13.背诵诗歌。14.学生小组内讨论、更正。15.自主练习,回答明确。16.回顾感悟,受到思想的启迪。7、播放录音指导朗读。8.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发现问题,及时点评。9.指导背诵方法,引导背诵。10.多媒体出示作者、课题解读。11.播放录音指名朗读。评价指导。12、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引导、点拨,补充明确。同时多媒体出示。13.检查背诵。14.教师点拨引导。15.多媒体出示,指名回答。16.小结诗歌,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作业设置 1.默写诗歌。 2.抒写真情。(详见多媒体) 教学反思等级评价(A/B/C/D)检查签阅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评价: 时间: 签查(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