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课夏感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2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3体会作者对夏的炽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通过语言的品味、评注,感受字里行间对夏、对劳动者的赞美。2体会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同时字里行间又充满了阳刚之气、磅礴之势,特别适合学生的朗读。因此,在朗读的基础上,应当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品析,以读促品,以品促读。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聆听了朱自清先生对春的赞歌,感受了老舍先生笔下济南冬天的秀美,今天我们
2、要一起走进夏天,请大家用一句话说一下你对夏天的感觉?看来大家对夏天的感受很细致,那么在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梁衡先生对夏有着怎样一种情感。二、整体感知:1作者情况介绍(学生说教师课件补充)和听读。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大声自读课文。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并齐读两遍:芊芊(qinqin) 黛色(di) 磅礴(pngb) 匍匐(pf) 迸发(bng) 澹澹(dndn)3默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a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也就是夏天的特点。)(紧张、热烈、急促)B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夏天的自然
3、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C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情感?作者对夏天、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三、语言品评和质疑1运用圈点评注方式,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评析。预设:“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体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
4、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2质疑: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首段是全文内容和情调的总概括,又对下文起着提领作用。末段既顺承上文的写景抒情,又总结上文直抒胸臆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采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更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四、拓展延伸:仿写: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示例:夏之色为暖之红,如火焰,如太阳,贮满温暖之情 冬之色为静的白,如雪原,如雾凇,蕴涵万物的静谧课堂小结: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作业:1积累有关写夏天的诗词。2以“家乡的夏天”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200字以上,抓住夏天一两种事物特征描写。板书:总体感受:紧张、热烈 、急促 夏感 具体描写:夏天的自然景色 、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思想感情:热爱、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