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知识专题突破练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788388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知识专题突破练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知识专题突破练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知识专题突破练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知识专题突破练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知识专题突破练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选资料训练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确切的是()A.分封的诸侯大多为同姓子弟B.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义务C.实行宗法制以维护国家统治D.通过封侯建国抵御异族侵扰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结合所学可知西周通过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封邦建国,以抵御外族侵扰,巩固王室统治,故D正确。A项只体现了分封制的内容,概括材料信息不全面,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诸侯的义务,也没有体现宗法制,故B、C两项错误。2.下表为不同史籍

2、关于宗法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商之继统法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为辅,无弟然后传子。”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丧服小记“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桓公二年“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春秋左传A.宗法制体现了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B.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规范C.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大的特征D.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反映的“弟

3、及”“子继”、丧服小记反映的大宗和小宗之别、左传桓公二年所反映的等级关系和春秋左传反映的嫡长子继承制来看,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规范,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只有丧服小记涉及大宗小宗之分,排除A项;只有春秋左传涉及嫡长子继承制,且不能反映是“最大的特征”,排除C项;只有左传桓公二年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排除D项。3.春秋战国时期,原来西周贵族政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发生演变,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表明()A.学术下移有利于士阶层的崛起B.分封制的瓦解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

4、关键D.社会转型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出现“士大夫”的称谓,其含义也发生变化,说明分封制的瓦解推动社会阶层流动,B项正确。4.楚武王命斗缗(王族)管理征服的权国,后来斗缗反叛被平定,楚王改权国为权县,派县尹管理,赋税和军队由楚王管控。此后,楚多次灭国设县,最终问鼎中原。楚“灭国设县”()A.加速了兼并战争的进程B.健全了国家机器职能C.标志着官僚制度的确立D.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楚武王处于春秋时期,此时的战争是争霸战争,故A项错误;楚国“灭国设县”,用县制取代了分封制,这健

5、全了国家机器的职能,故B项正确;秦朝郡县制的推广标志着官僚制度的形成,故C项错误;材料和宗法制无关,故D项错误。5.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嬗变过程,由此可知()皇帝州刺史权力内容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不法行为”汉昭帝、宣帝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B.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C.丞相权力受到极大削弱D.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关于刺史权力的内容看,多是用来解决地方问题的,如由解决“地方大族兼并土地”“地方高级官员不法行为”到解决“诸侯谋反”“民众反抗”再到解决“流民

6、”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可以体现当时社会问题不断暴露出来,故选A;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是在汉武帝时期,故排除B;表格中没有涉及到丞相权力被削弱,故排除C;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是在东汉时期,故排除D。6.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一现象()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答案D解析根据“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可知,设

7、置官署造成地方政权机构繁杂,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开府置佐,无法体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法体现加强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C;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排除B。7.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上述变化主要表明()A.吏治渐趋清廉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C.官员日趋专业化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隋唐时期中书门下由负责决策到专门管理政务性工作,说明封建社会的官员官职逐渐专业化,C正确;

8、材料论述的是官员职责转变,并不能说明官吏清廉化,A错误;材料论述官员职责变化,没有说明部门之间的关系,B错误;材料中是加强君主权力,不是加强中央集权,D错误。8.唐代中后期,御史台的御史在言事监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台的长官汇报将纠弹什么事情。宋代取消了这一规定,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这一变化()A.使监察官员敢于监察一切事务B.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C.使监察机构摆脱了外在的制约D.有利于扩大御史台的监察范围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表明御史行使监察职权时所受约

9、束减少,因此这一变化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故答案为B项。A、C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信息没有反映监察范围的变化,排除D项。9.北宋建立后,中枢体制上改变了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而是以中书、枢密分掌民政与军政的二府制下按照“依事系任”的原则进行事权分割。此变化说明()A.中枢机构的职能更加明确B.中央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C.皇权独大的局面开始形成D.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答案D解析唐朝三省制下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的权力运行模式中,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互牵制和监督,形成制衡机制;宋朝的二府制进行事权分割,导致中枢制衡体制遭到了破坏,故答案为D项。

10、中枢机构的职能没有变化,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皇权独大自秦朝皇帝制度的确立即已形成,排除C项。10.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措施的存在说明北宋()A.科举考试完全实现了公平公正B.选拔程序走向完善C.舞弊行为得到杜绝D.政府注重选拔人才质量答案D解析材料显示北宋时期对于科举考试实行严格的监控,主要目的是防止官员参与考试腐败,以便使得科举考试更具公平公正性,更能选出高质量的人才,故D正确;材料主要是对科举

11、考试程序的管理,不可能“完全实现了公平公正”,故A错误;B中已经走向完善说法绝对,排除;C中根本杜绝作弊显然不符合事实,排除。11.明朝时,出现了刘球、蒋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士大夫形成“阉党”。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A.宦官权力的加强B.宰相制度的废除C.士大夫信仰的丧失D.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贤臣和君主之间的抗争不断,也有巴结君主以提高自身地位的大臣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君主专制的强化,引起贤臣的不满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所利用,C符合题意;A说法较为片面,不能反映全部材料

12、信息;材料没有涉及丞相制度的废止问题,B不正确;C与材料“一些士大夫与皇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不符。12.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专门撰文揭露历朝正史中的隐讳问题。他对史书中的隐讳,通常持批评态度。但是,对于明史,他却没有提到隐讳之事,因为该书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编修的。据此可知()A.明史体现秉笔直书的修史原则B.清代思想文化专制主义色彩浓厚C.清代学者修史不再重视隐讳问题D.史书编撰在清代达到了最高水平答案B解析清代学者赵翼对历朝正史编写中的隐讳问题一直持批判态度,但是对编修于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的明史却没有提到,不是因为其中没有隐讳问题,而是因为他生活的清朝采取文化专制的态度,文字狱和八

13、股取士对读书人非常严厉和专制,故选B而排除C;A不符合史实,因为清朝编修明史,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的需要,对于其中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史实不可能秉笔直书,故排除A;D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个题,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太原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梁启超认为,秦代实行专制,与秦始皇“夷六国”“扫封建”而设郡县密切相关。“有郡县,然后土地人民直隶于中央政府,而专制之实乃克举。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而悉为郡县以隶于中央政府,则非大行专制不能为功。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撕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

14、得到加强。权臣于国有利有病,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 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 材料二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之组成,既不在于贵族,亦不出于军人,而为一种建立于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 钱宾四先生全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的含义及形成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治政府”对

15、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6分)答案(1)原因:地域辽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贵族政治的消失;权臣势力的削弱。(2)含义:打破世卿世禄(贵族政治),选官于民间(公众);文人成为官僚主体(非武人);具有典章知识、治国才能、担当精神。原因:世卿世禄和武人政治的弊端;察举制、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任答2点即可) (3)影响:扩大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基础;对君主权力有所限制。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分)答案示例信息1: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

16、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信息2: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信息3:在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秦为郡,汉为郡国,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信息4: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郡、州、道、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信息5: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注:答以上任意两项信息即可。上述示例只作参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修改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