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说课稿一、依据课标说教材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相比七年级教材,“在阅读教学内容方面由虚入实,由诗意的分享转向生活的地面。”“在阅读教学的要求方面比以前丰富,难度也有所提升,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这种要求带有专业化的特点。”(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社编辑尤炜语)基于此,八下语文阅读教学把握好“适度”二字就显得尤为重要,既不能过于浅显,使学生所学缺乏广度与深度,也不能过于艰深,使学生知难而退,忘而却步。社戏作为鲁迅先生的一篇较长的短篇小说,既贴近于初中学生的生活情趣,又有着丰富的可供挖掘的内涵。所以在教学本篇课文的时候,应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对学生在思想的建立和思维的锻炼方面要
2、有一定的作为。二、依据教材说目标通读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读、第一课的预习提示,以及课后的思考探究,我们可以发现,本单元及本课所强调的关键词有这么几个:民俗、表达方式、品味语言、概括文意。基于以上教学内容和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积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等学情考虑,我将社戏的教学目标定位于:1.品味文章语言;2.感受作者情思;3.体会纯美人情。4.了解民俗价值。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三条教学策略:一是以文章最后一句,看似与前文互相矛盾的议论句为抓手,通过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妙处。二是通过短语,概括“社戏给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记忆”,并陈述理由
3、,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领会“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优美生动的景物描写”、“温暖质朴的纯美人情”等丰富内涵。三是借社戏和传统节日习俗,使学生简单感知“民俗”及其价值。三、依据目标说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1. 导入。2. 走近故事,品味语言。3. 深入课文,品读赏析。4. 感受情思,品知主旨。5. 结课。四、立足课堂说设计(一)导入我以下面一段话作为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好,上课之前,我想请大家背一首诗游山西村,会背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背。(接着,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背诗。)在这首诗中,有这样一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其中“春社”二字,写的是春天人们拜祭社公,也就是土
4、地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事。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也与土地神“社”有关,这就是社戏,唱戏给土地公土地婆看,祈求他们保佑地里的小禾苗健康成长。既然有人唱戏,那就有人看戏。鲁迅先生的这篇社戏,讲的就是“我”和一群小伙伴去看戏时发生的事情。设计意图:导语由学生熟悉的唐诗游山西村中的“春社”二字引入到本课文题社戏,既向学生解释了“社”的含义,又使学生感知了与“社”有关的民间活动古已有之。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活动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二)走近故事,品味语言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两件什么事情?作者是怎样评价的?他为什么会这样说?下面是学生活动:
5、1. 学生思考后回答,两件事情分别是“看戏”和“偷豆”。作者的评价是本文的最后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此时老师置疑:戏真的是“引人入胜,精彩绝伦”吗?豆真的是“鲜香美味,回味无穷”吗?文中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找到位置,划出能体现作者态度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2. 学生找出能体现作者态度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学生通过朗读、分析、品味,感知作者运用的各种写作手法及其好处。最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分析品味,提高他们准确领会语言意味的能力。通过学生对富有表现力词语的归纳、品味,
6、感知作者运用的各种写作手法及其好处。(三)深入课文,品读赏析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请参照以下句式,用与之相近的短语概括:社戏给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记忆。浏览课文,思考并讨论后回答。例句是:自由的乡间生活下面是学生活动:1. 学生浏览课文,讨论,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自由的乡间生活,愉快的看戏之旅,难忘的偷豆经历,珍贵的朋友之谊,优美的水乡夜景,淳朴的乡风民情。2. 接着,请学生分别为以上说法陈述理由。按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阅读文本,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赏析。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整齐划一的句式概括表达意思的能力和习惯;
7、启发学生思维,深入理解文本。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老师可以在不同的探究内容中,适时进行各有侧重的知识渗透,而不是一味地寻找归纳。比如在探讨“自由的乡间生活”这一内容时,我侧重于让学生体会“自由”给少年鲁迅带来的快乐,方法是联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这两篇文章,领会自由的乡间生活对幼时的鲁迅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所以一旦遇到,就显得格外珍贵、美好,并使学生领悟到“联想延伸”是阅读文章,读懂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再比如,“愉快的看戏之旅”,我侧重于让学生体会看戏的情节一波三折;“优美的水乡夜景”,我侧重于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多种写法的综合运用;“淳朴的乡风民情”,我侧重于让学生体会本文的“纯美的人情”。这
8、些侧重点的实施使得本节课内容丰富而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四)感受情思,品知主旨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请结合以上6个“美好的记忆”,思考并回答:作者表达这些“美好”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读者呈现这个故事和其中的美好吗? 高明的作家往往擅长通过一个物品、一段经历、一种现象寄托一份情感,表达一份愿望。你觉得鲁迅先生是否也是这样高明的作家呢?学生活动:1. 学生思考,讨论,组织语言。2.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鲁迅先生很高明,在文章中,他通过对这段经历的回忆,(1)表达了他对童年往事的怀念。(2)表达了他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乡间生活的向往。(3)表达了他对故人、故土的热爱与眷恋。(4)表达了他对纯
9、美人情的渴望与追寻。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讨论交流,使学生感受作者情思,领会文章主旨。(五)结课紧承上面的环节,教师以下面这段话作为本节课的结束:由此可见,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寄托的情思可谓厚重而深沉。那么,这么多厚重而深沉的感情都是因什么而起呢?(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社戏。正是因为有了社戏,作者才有了省亲、看戏、偷豆等等经历,才会因此而产生这么多深厚的情感,一生不能放下。不仅仅是社戏,还有春节,还有端午,还有中秋,这些活动,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永不磨灭的情感波澜,一生不能放下!像这样的活动,我们称它为什么呢?(学生答:民俗)对,这就是民俗,这就是民俗的魅力!下课!设计意图:教师在结语中引导学生简单感知“民俗”这一概念,初步感知民俗对于中国人的价值与意义,使学生对我国民俗活动产生亲近、认同与热爱之情。五、回顾反思说感悟通过对社戏的解读,我感受到,对于学生新接触到的“民俗”,应重在让学生体会、感知,努力避免概念先行,以免使学生在枯燥乏味的解说中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学设计应多站在学生角度去考虑,对于有一定难度的提问,懂得将其分解为若干小的问题,形成坡度,善于启发,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