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社戏【教学设想】社戏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反映儿童生活的小说,充满童真童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于接受也容易产生共鸣。我们利用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想象和联想,让其“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尝试着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物我两忘”的境地。基于此,我设想让学生多读、多听,去感受语言的情趣、语言的美感以及其中的情感。【教学目标】1.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3.体会农家少年的纯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教学重点】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引导学
2、生领会江南水乡的自然美、人性美,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情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课前预习】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2.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3.搜集与社戏内容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童年是一道七色的彩虹,时常引导我们走向梦的故乡;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伴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童年是一瓶醇香的美酒,将我们纯真的往事珍藏;童年是一条弯弯的小船,载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们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童年又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远在我们记忆深处回
3、响是啊,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社戏,一起去感受童年的纯真和美好吧。二、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你感知到了哪些乐事、哪些美景、哪些难忘的人?学生发言,在班上交流。教师点拨归结:乐事有掘蚯蚓、钓虾、放牛、船头看戏、归途偷豆;美景有月夜行船、月下归航;难忘的人有双喜、桂生、阿发、六一公公、“我”。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平桥“乐”事,乐在何处?(1)阅读课文前三段,说说自己的感受。(2)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2.归途偷豆,趣又何在?(1)播放“偷吃罗汉豆”的画面,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2)分角色朗读偷豆时个性鲜明的人
4、物语言,同时谈一谈你对偷豆一事的感受。3.途中美景,美在哪里?(1)朗读“月夜行船”“月下归航”语段,其他同学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体会语言的优美和表现的大自然的美。(2)多媒体展示“月夜行船”图片,学生欣赏。(3)请学生用“我觉得(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的形式进行品味,准备精彩发言。4.体味角色,评说人物。找出你喜欢的人物的相关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认真加以体味。四、迁移体验1.“我”的童心随着情节的发展有着鲜明的表现,试借助人物心理活动加以体会。你有类似的体验吗?2.文章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
5、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五、拓展延伸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文化习俗,说来听听。教学案例二【教学目标】1.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3.体会农家少年的纯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评价任务】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童年引读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觉得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
6、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经历。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学生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小说社戏,那又是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二、检查预习1.介绍鲁迅的相关知识,教师补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等。2.字词检查。归省行辈惮絮叨怠慢撺掇凫水潺潺歌吹蕴藻皎洁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结构。(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层次。)明确: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社戏。可划分为三部分:看戏前
7、(第13段);看戏中(第430段);看戏后(第3140段)。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速读第一部分,思考问题。1.平桥村是怎样的一个村庄?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居住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2.“我”在平桥村得到了很多优待,这表现了村民的什么特点?明确: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概括回答。明确:掘蚯蚓;去钓虾,虾归“我”吃;一同去放牛。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作用?明确: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
8、,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就应更乐趣无穷。这样,为写最大乐事看社戏作了铺垫。5.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这是因为什么?明确:(1)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快乐地生活。(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五、合作探究,赵庄看戏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1.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这部分的层次。明确:第一层(第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第二层(第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9、第三层(第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第四层(第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2.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明确:波折一:一时叫不到船转机一:八叔的航船回来了。波折二: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转机二:少年们愿意和“我”同去。波折三:怕外祖母担心转机三:双喜用写包票的话做了保证。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们的友爱、聪慧,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3.终于去看社戏了,哪些文字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明确:“我”坐航船去看社戏途中曾有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认成赵庄,一是把“渔火”误认成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
10、现出“我”急欲到赵庄看社戏的心情。4.在作者笔下,“我”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明确:不好看。原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并不停地唱着。六、合作探究,月下归航1.在返航途中,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明确: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我”对赵庄的留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正面、侧面进行描写,突出船快,表现了孩子们驾船技术的高超。2.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是“偷”?这个情节的设置是为了表现什么?明确: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
11、以直言不讳地说“偷”。“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的热情好客、纯朴善良、天真活泼。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生难忘。“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是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七、作业背诵描写景物的第11、12段。第二课时一、导入回顾本文的情节结构,找出描写景物的段落。教师引导语:景物描写是本文的一大魅力
12、所在,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法把景物写得如此吸引人呢?二、品读赏析,景物描写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讨论归纳: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触觉:感到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视觉:碧绿的豆麦田地、水气中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星星点点的渔火。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渔火。2.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明确:这段描写,从感官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婉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
13、,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放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学生齐读第11、12段,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小结:这是一段优美清丽的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与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三、复述偷豆,感知人物形象(请学生复述偷豆情节。)这一情节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跳读相关段落,勾画语句,概括人物性格。小组讨论交流。)明确: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人物还有阿发、桂生、六一公公。双喜:胆大心细、聪明伶俐、自信,能为他人着想,体贴,有责任心。阿
14、发:天真、调皮、质朴、热心、憨厚、无私。桂生:纯朴、勤快。六一公公:宽厚、善良、纯朴、好客、热诚。四、合作探究,梳理详略1.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投影七个故事情节,梳理明确)A.赵庄看社戏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C.看社戏前的波折D.看社戏归航偷豆E.六一公公送豆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1)情节顺序是:G、F、C、B、A、D、E(2)详写的是:A、B、C、D(3)略写的是:E、F、G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讨论明确: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所见的诸多美好事物,又使文章情节多姿多彩。五、归纳主旨,体验反思1.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学生讨论)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明确:本文通过记叙“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的故事,赞美了农民和农家孩子纯朴的品质和聪明才干,表现了作者向往美好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六、总结七、作业写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短文,二三百字即可。【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