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伟大的悲剧教学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感情2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3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教学设计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感知内容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本文重点掌握以下字词:拽 无垠 癫狂 凛冽 吞噬 销蚀 羸弱 步履 告罄 角逐遗孀 坚持不懈 千辛万苦 风餐露宿 夜不成眠精疲力竭 闷闷不乐 毛骨悚然 耀武扬威 洋洋得意怏怏不乐 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 疲惫不堪 畏缩不前鲁莽大胆 念念有词 语无伦次 精打细算 与其毋宁二、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
2、节在掌握了文中的字词后,第二次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做到能复述这篇文章。复述文章要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文章的写作线索,从本文来看,作者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那么,在复述的过程中,就可以遵循时间先后,有条不紊地进行复述,而不至于造成语无伦次的局面。2、抓住文章内容的关键环节。明确了作者的写作线索后,还要弄清在作者叙述的这段时间内,发生了那些事情,从1912年1月16日到11月12日,要抓住每一阶段的典型事例。出示问题组: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说给大家听2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然后四人小组互相复述故事研读课文1 教师导学学生朗读课文重点片段,在朗读中深入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2 合作探究(1) 斯科特等探险队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哪里?(2) 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3) 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3 小结作者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了这个悲剧,颂扬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从高精神。他们的精神让所有人仰慕,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体验与反思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淙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了这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作业积累字词句写一篇读书笔记.22在沙漠中心教学目标:1、 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概括课文内容。2、 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 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
4、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教学重点: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一、导入新课1、讲述故事地震中最坚强的人?汶川县的映秀小学的一女生,没了左腿还是爬了出来!-2、提问:为什么她能够忍受这么大的痛苦?3、请学生简单发表自己的见解。二、阅读与概括1、快速阅读要求:默读、 注意速度、 抓住内容要点(教师巡视,解答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问题)2、概括主要内容文章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场遇险。三、细读文本1、粗读课文后,你觉得“我”被困沙漠中,总的感受是什么?(痛苦)2、请用“”划出我遇到的苦。(1)因血液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2)寒
5、风越刮越猛,吹得他团团转。(3)感到呼吸困难。找不到任何水,连露水也没有-3、对这些痛苦,作者心情如何? 请用“”划出表心情的语句。寒风就象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痛苦 。我跑不过了,在也没有力气了。-绝望 我感到,有一股图象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平静 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勇敢乐观具体分析过程中加强词句的朗读、赏析。四、质疑探究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1、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2、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
6、吸过海风了。(朗读、学生发表见解、教师补充纠正、朗读感受)五、拓展延伸1、故事背后的感悟地震中最坚强的人中的女孩为什么能忍受这么大的痛苦? 那是因为她心中有一种巨大的信念。因为她期盼着自己能够活着 在沙漠中心是以真实的故事为材料的,故事中的“我” 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的,大家知道他后来究竟怎么样了吗?2、走进作者这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1900年生在法国里昂。1921年在法国空军服役。1926年开始从事航空事业。1939年参加抗德战争。1940年埋头从事文学创作。1944年执行第十次飞行侦察任务时消失于地中海上空,从此一去不返。他就是被称为“蓝天白云耕耘者”的法国飞行员作家圣埃克絮佩里。3、集体朗
7、读文章结尾,感受作者的乐观、坚强。23登上地球之巅主要内容: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学习重点:登上地球之巅1、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真正的英雄1、了解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2、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知识讲解:一、 基础知识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耸立sng 砭骨bin 崔巍cuwi 匍匐pf 阴霾mi 余暇xi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缠绕 斩钉截铁锲而不舍 养精蓄锐齐心协力阴霾阴晦 梦寐以
8、求孜孜不倦 迫不及待难以弥补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履践:践踏。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侵袭:侵入和袭击。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二、 重点分析1、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2、阅读课文,试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3、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什么?寒冷
9、、黑夜和缺氧。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巩固训练1、找出下列各组中注音或书写的错误,并在横线上订正。 A刺入骨髓 销耗巨大 阴霾毙日 砭骨bin _ B难以弥补 斩钉戳铁 养经蓄锐 耸立sng _C梦寐以求 孜孜不卷 迫不急待 匍匐pf _D钢毅不屈 步履艰难 契而不舍 余暇xi _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排比)B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夸张)C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比喻、拟人)D阴霾笼罩着整个的国家。(夸张)
10、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学习,使我们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B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C他的家乡是江苏省南京市人。D会谈就互相感兴趣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4、登上地球之巅写了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_5、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 _6、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_迁移阅读一次难忘的远征学生会发起了自行车远征的活动,同学们闻讯,纷纷报名。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父母听说后,急忙劝阻我们。我们却用老师的话来回答:“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
11、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夜里,我们出发了。我们骑出繁华的城市,进入了那深沉的黑色世界。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光,只有夏夜的蛙噪声和轻轻的车轮转动的声音。“鸟鸣山更幽”,这一阵阵的蛙鸣,更给此刻增添了诗情画意。 正当我们深深陶醉在夜色沉沉的山野中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令我们至今心有余悸。一辆亮着头灯的大卡车从我们后面驶过来,司机似乎没有发现前面有人,速度丝毫未减,一刹那呼啸而过,几乎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几个骑车技术稍差的同学险些被卡车带起的疾风掀倒。我们不得不停下来。老师风趣地说:“在城里,汽车怕行人;在这里,行人怕汽车。大家小心点吧,苦头还在后面哪。” 整整骑了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才
12、在一所山根小学停了下来。 第二天清早,我们进山了。啊,那红色的天体洒下万道光辉,照耀在我们身上,如同用清泉沐浴,舒畅极了!看远山,一片翠绿。日光下彻,直入山谷,红与绿交织着,主宰着,幽邃极了。清风遥遥,薄雾袅袅,大家有说有笑,好个欢快的旅行啊! 中午,红色的天体变成了一片白光。大地贪婪地吸收着太阳发出的热量,变成了一个大蒸笼。我们骑着,骑着,一样的山,一样的树,可我们已无心欣赏。水喝光了,嗓子里冒着烟。汗流尽了,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笑,现在唾沫也是极宝贵的了。我们理解了老师的话,苦,真苦啊。然而苦在心里,没有人说出来。大家的眼睛依然是闪亮的,依然充满希望的光芒。 蝉唱起了歌
13、,它们吸完了树的汁水,它们高兴了。它们的这种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实在无聊! 我按了一下车铃,那铃声竟这样清脆,它传进了山谷,发出了回声,冲上了苍穹。一霎时,大家也都按铃,铃声大作,形成一片和谐的共鸣。蝉被吓了一跳,不再叫了。 “水!”分明有人惊叫了一声,大家为之一振。我们清楚地看见一条小溪,欢快地唱着歌,一路奔来。“冲啊!”不知谁喊了一声,欢乐的人群一下子冲向那清清的山的飘带。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闹肚子我们认了,发烧我们也认了,只要能喝到水,我们什么都认了。 那以后,我们精神更加振奋了。终于,我们完成了远征,胜利回师。 “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老师的话依然回响在我们
14、耳边。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乐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余悸( ) 袅袅( ) 贪婪( ) 幽邃( )2、这篇文章从几个方面写出了“难忘”?最难忘的是什么? _3、文中画虚线处“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一句,联系上下文,补出老师“劝阻”的话。 _ 4、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请找出具有标志性的词语。 _5、这篇文章详写的内容是_,略写的内容是_。6、作者为什么说“蝉”的生活实在无聊?试作简要分析。_7、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分别引用了老师的话:“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
15、你的看法。 _8、仿照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例:我们愿把这项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快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仿写: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_,一首由_, 一首_。参考答案巩固训练1 A消 蔽 B截 精 C倦 及 D刚 锲 2B 3D 4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登顶成功,说明他们是登山队的佼佼者。他们取得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没有其他人的大量前期工作和集体协作,他们不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为了胜利,有人还愿意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一个例子。5作者着意描写了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者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写这些困
16、难可以表现出队员在严峻考验面前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登山英雄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来战胜这些困难的。 6“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艰苦的攀登描写结合,构成一张一弛,让人轻松、有美的享受。迁移阅读1 j nio ln su 2夜静、山美、途中口渴、胜利后的喜悦。 最难忘的是险遭车祸。 3喝生水容易引起疾病。 4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如:夜里、夜色更沉、第二天清晨、中午。 5详写的是远征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略写的是回来的经过。 6蝉只知道
17、“吃”、“喝”,其实生活没有创造,所以无聊。 7从结构上看:起首尾呼应的作用。从内容上看:点明全文的主旨 (或突出全文的中心)。 8例句: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诗,我们亲手谱写的诗,优美的充满激情的跨世纪的诗。24真正的英雄教学重难点:1、加强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感情。2、主动探究,演讲词的主题。3、培养探索精神背景资料: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中,发生空中爆炸。这是美国56次载人航天飞行中第一次爆炸事件,也是美国宇航员第一次在飞行中死亡。“挑战者”号的失事,是震撼世界的悲剧,全世界人民为人类航天壮举发生的这一重大挫折和不幸感到悲痛和惋惜。基
18、础知识:1、字词哀悼(do)锲而不舍(qi)勋章(xn 锤炼(chu)阴霾(mi)孜孜不倦(z )企求(qĭ )凝聚(nng)战栗(l)拓荒(tu)弥补(m)不朽2、词语积累哀悼:悲痛的悼念(死者)。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迫不及待:急迫的不能再等待。建树:建立(功绩)。锤炼:磨练。孜孜不倦:勤勉,不知道疲倦。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希望着。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课文内容把握:1、结构梳理:1-4: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5-13:追忆几位献身的英雄,要人民永远记住这些“真正的美国英雄”。14-21: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尽的事业,继续向太空进军。2
19、、感情归纳:(1)前半部分抒发悲痛心情。因为英雄已死,无论对人类,对国家,还是对亲人,对朋友,这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2)后半部分主要表达力量。人类不能永远悲痛、消沉下去,而应该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进。3、主题概括:这篇演讲词哀悼了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问题研究:1、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演讲者却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如何理解?2、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世纪前的开拓者”?“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类知识没有达到的疆域”,相对于“今天的荒漠”,“昨天的荒漠”指的是哪里?3、我们的国家的确非
20、常幸运,因为我们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和刚毅不屈的品质,我们仍然有像挑战者号上七位宇航员那样的英雄。”这是“美国精神”的集中表述,你是如何这种“美国精神”的?答案:1、人类探索本来就意味着冒险,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很有可能是灾难,但他们并没有害怕,而是义无反顾随时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的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者。2、此为例证明美国历史上就有 这样的传统,不怕失败,开拓进取,也为下文号召大家“重新振作起来,忍受着磨难,不断前进”做好铺垫。3、这种百折不挠的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绝不仅仅只属于美国精神,它是属于全人类的。拓展练习: 全体队
21、员分成两组,携带剩余的全部公共和个人装备继续负重行军。在明朗的阳光下,大家穿越一道道流水冲击谷,爬上一道道漫坡。回首望去,博格达群峰已经幻影一般漂浮在高远的云雾间。此时此刻,你才能对自己在以往7天里作出的建树有所估量。那些在平日里只能借助与望远镜观察的神圣的峰峦,在过去的7天里,你曾经依靠自己的奋斗,真正投入到过它那父亲般宽厚的怀抱里。你会透彻的感悟到,当你一旦离开被各自的功利扰昏了头脑的人群,投入到大自然固有的逻辑和灵性中去时,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时刻都在伴随着你。当你孤立无助地沿着冰坡滑向深渊时,你前方队员伸出的雪仗会及时遏制你的下滑,你后方队员扎下的冰镐会让你及时获得一个支点。那一瞬间,你
22、会为自己以往在人群中对无助老人的冷漠而深刻的汗颜。当你完成了背负20公斤的行囊,一天走完30公里山路,并垂直上升1000你的业绩时,你无法不想到,在此前的日子里,你曾经是一个把自己娇惯到连自己用的煤气罐都扛不到六楼的男人。人类创造了光辉的现代化的物质,也令人悲哀的未能躲开某些现代伦理对个人精神的绞杀。但在1999年春节,有十三个性别不同,职业各异,年龄差距很大,但却信仰大自然的逻辑和灵性的普通人,曾经走进天山深处,完成了一次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他们从不后悔!1、为下面句中的空白处选择合适的词语。(1)博格达群峰已经幻影一般()在高远的云雾间。(漂浮 耸立)(2)你曾经是一个把自己()到连自
23、己用的煤气罐都扛不到六楼的男人。(纵容 娇惯)(3)当你孤立无助地沿着冰坡下滑向深渊时,你前方队员伸出的雪仗会及时()你的下滑。(挡住 遏制)(4)但在1999年春节,有十三个性别不同,职业各异,年龄差距很大,但却()大自然的逻辑和灵性的普通人,曾经走进天山深处,完成了一次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相信 信仰)2、作者说“物质的美和精神的美时刻都在伴随着你”,作者认为“物质的美”指的是什么?“精神的美”指的又是什么?3、作者认为探险是“不能用成败来评价的回归”,回归到哪里去?为什么“不能用成败来评价”?参考答案(二)1、(1)漂浮(2)娇惯(3)遏制(4)信仰 2、“物质的美”指的是“那些在平
24、日里只能借助与望远镜观察的神圣的峰峦,在过去的7天里,你曾经依靠自己的奋斗,真正投入到过它那父亲般宽厚的怀抱里。”“精神的美”指的是精神上会得到净化,意志得到锻炼。 3、回归到自然中去,虽然会遭到失败的命运,但精神上的收获却是巨大的,所以不能用成败来评价。25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背诵夸父追日;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学习资料: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
25、、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基础过关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饮于河、渭(wi) 弃其杖(zhng)2、解释下列划线字:逐走(跑) 饮于河(到)(黄河)未至(到达) 道渴而死(表修饰)弃其杖(他的) 化为邓林(桃林)3、文学常识填空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逐日”是追赶太阳之意。“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教学过程一、课文内容把握。夸父逐
26、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二、探究品味文章内容。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自不量力(消极方面)。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
27、有浪漫主义的魅力。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反映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三、拓展迁移。阅读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北山经思考: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答: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
28、弃的手杖,化成桃林。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想: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意在了解中国古代神话,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通俗易懂,注释较详,学生易懂。教学此文主要从诵读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突破重点、难点,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积累文言词汇。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9、。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了解淮南子的有关内容;准备课堂需要的课件、录音带等。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理解意思;搜集相关资料及古代神话故事。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情景导入: 神话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西方有上帝创造世界,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二、展示资料:1、 学生代表介绍淮南子。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2、 教师补充说明:据传说,颛顼是上古五帝之一,他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30、。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水利很重视,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传说共工氏力大无穷,但计谋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有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
31、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三、初读感知:1、 教师范读课文(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子停顿。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 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4、 学生齐读课文。5、 学生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四、拓展延伸:1、 课文内容理解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讨论并归纳: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及崇高的奉献精神。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结尾含义?讨论并归纳:“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共
32、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3、 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讨论并归纳: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共工用自己的牺牲唤醒了人民追求光明的觉悟;这是一场邪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无论正义与邪恶,它只是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信念。4、 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以下两个场景。1) 共工与颛顼为帝之后,大怒,心中十分不甘,请描述共工发怒的情状。(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2)
33、 共工撞倒不周之后,天地出现怎样的情景呢?(指导:抓住语言点、联想、想象,融入自己新的想法)(教学预设)1) 共工心想:周为帝后之子,凭我的本能足以治好天下,为什么一个奸诈的颛顼能夺取天下,他越想越气,脸气得煞白,青筋暴出,他巨嚎一声奋力一击,重重撞在不周山上。2) 天动地摇,支撑天穹的擎天柱折断了,维系大地四角的巨绳断裂。五、背诵课文。六、课堂小结: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在自然面前显得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结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等等传奇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七、作业设计:1、背诵并默写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2、完成课后练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