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七上本命年的回想备课参考【基础知识精讲】一、生字学习1字音糁(shn)糁儿 红火(hng huo) 簸箕(b ji)疙瘩(g da) 中(zhng)彩 馅(xin)豆馅涿(zhu)涿洲 渍(z)腌渍 阖(h)阖家祟(su)鬼祟 抠(ku)抠门 更(gng)打更麻(m)麻麻亮 秫秸(sh ji) 灶(zo)灶膛晾(ling)晾脆 梭(su)穿梭 骚扰(so ro)腊月(l yu) 疮(chung)生疮 栗(l)栗子吆喝(yo he) 捅(tng)捅进 嚼(ju)大吃大嚼丫(y)脚丫子 粘(nin)糖粘儿 槛(kn)门槛父(f)父老2形近字3多音字二、词语积累时:四季。二十四节:二十四节气,
2、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缤纷:繁多而纷乱。腊月:农历十二月。红火:形容旺盛、热闹。发烧:这里指非常迷恋专注,狂热爱好。念念有词:不停地自言自语。簸箕: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用来簸粮食等。化食:消食,帮助消化。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在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中彩:买彩票中奖。这里指押注获胜。糖瓜:用麦芽糖制成的瓜状食品。旧俗用做祭灶神的供品。关东糖:一种麦芽糖,用麦芽和米或杂粮制成,白色或带黄色。关东,指山海关以东一带地区,泛指东北各省。瘩:小球性或块状的东西。斩:判处斩刑。窗沿:窗台。抠:用手指或细小的东西从里面往外挖。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3、。鬼祟:鬼怪。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的主要作品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
4、,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瓜棚豆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2题目理解此文是作者在60岁本命年的时候写下的。在这个年龄回想过去,能深刻留在记忆中的,一定是最美好的。60年的生活中,沉淀最深的就是那浓浓的乡情与乡俗。而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儿时的记忆是如此的清晰,就像是昨天才经历过似的。所以,以此为题,更能体现出作者对这些记忆的珍视。四、文章主旨和结构(思路)分析1中心意思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5、,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2内容简析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本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一幅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生动而传神,激起人们会心的微笑。3结构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春节,最有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课文开头说春节最有地方特色和乡土风味。作者以二十四节衬托春节,指出尽管“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把春节置于第一节的地位。全文起笔,以诗的语言尽数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华夏文明扑面而来,下面被衬托的春节也就不能不更加引人注
6、目了。第二部分(第24段),火热的春节景象。作者从春节的名称谈起,指出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开始预热,直至年根。“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般,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曰大年。”“守旧”,在这里含有遵守传统之意。从“尊称”可以看出作者对民族传统的关注。使用“过年”或者“大年”,增强了文章所要表现的民族传统特色。“预热”“增温”“红火”“发烧”,用词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但逐步升级,程度有异,显得谐调而精确。课文按照时间的推移,写了十件事,具体描写了家乡过大年的情况。第一件事,炒年货。“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炒货类多量大;“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奶奶的炒年货歌伴着玉
7、米粒儿在铁锅里的毕剥毕剥响,可谓情景交融,同时也表明在传统的习俗中寄寓着乡亲父老的许多理想;“我”吃得“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既侧面表现了“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第二件事,吃腊八粥。“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过渡十分自然。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可谓营养丰富;“占全了色、味、香”,可谓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而又吃起来“没有个够”,十分富于情趣。第三件事,买糖果。“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过年的气氛在逐渐“增温”。卖糖果的花样繁多,各具特色。卖糖葫芦的小贩,以“彩”促销
8、,不由得你不去买。卖枣儿的小贩,把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真能引得小孩直流口水。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好像到了农村集市,热闹非凡。第四件事,挑绒花。“还有”,承上启下。“五颜六色的绒花”,不但年轻的女子买,连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也要买,表明绒花十分吸引人。大姑娘小媳妇,“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那是怕羞;老太太买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特色鲜明。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位著名作家观察人物细致入微,描写人物细腻生动。第五件事,宰牲禽。不说“村里到处”,而说“村南村北,村东村西”,这是作者在有意渲染宰杀牲禽的气氛。“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有点同情;肥鸡要被“开刀问
9、斩”,似有点从严宣判。总之,读起来很有情味。第六件事,备食物。“家家都忙着”,“穷门小户也要”可见无一例外,糕点只有好差之分,不存在有无问题。“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窗沿上”,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都用起来了。妇女们“忙”,男人们“闲”,大概是由于传统的社会分工,烧煮之类全交给女性了。第七件事,送灶王爷。先明确交代时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表明非在这个时候不可。作者突出“送灶王爷上天”之事中“最好玩的”一件事来写:“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滑稽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而又可笑。第八件事,换
10、门神。“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把上下文关联得很紧;写旧习俗用了“换岗”一词,这又是一处幽默。如同上面写送灶王爷一样,对于换门神的描写也表现了乡亲们的虔诚,寄托着他们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的美好愿望。第九件事,除夕守岁。此时的事情多,规矩也多:守岁、吃饺子、放鞭炮、贴对联、磕辞岁头、赏压岁钱,“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不能在外边大小便”,“也不许睡觉”等等。这是最高兴也最严肃的时刻,合家团聚享受过去一年的劳动成果,并诚心诚意地祈求未来一年的幸福。第十件事,拜新年。“恭喜,恭喜!”“同喜,同喜!”再简单不过的话语,凝聚着人们内心的喜悦和祝福。“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人们是多么友善,村
11、庄是个多么美好的群体!从上面所写的十件事可看出,过年如此隆重,有三个理由:一是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一下劳动成果;二是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三是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第三部分(第5段),点题,本命之年忆往事。作者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昔日大年,含义丰厚,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回顾起来,似乎老成、世故不见了,身心轻松了,童心复萌了,自然就有了返老还童之感。文章结尾,余味不尽。五、重点句子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
12、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们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作者在这里描绘了一幅典型的风俗画“乡村守岁拜年图”。在阅读这些文字的同时,勾起了我们多少美好的回忆。令人向往的纯朴的民风,以及少年对新年特殊的感觉,都流露于字里
13、行间。作者在叙述时没有华丽或难懂的文字,但却朴实、纯真,让人感到有一股醉人的乡俗,民风扑面而来,令人遐想。六、写作特色作者勾勒生活情景生动传神。本文语言很有表现力,往往不多几笔就能把某一生活情景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例如写炒年货,不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还写“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玉米粒儿在铁锅里“毕剥毕剥响”,与奶奶执铲时口中念念有词,充分表现了气氛的浓烈和炒年货中寄托的深意;“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与“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颇有一点情趣,令人不觉一笑。可以说,文章对大年的每一点记忆都是一幅体现民风民俗的图景画,生动而传神,并不时激起人们会心的微笑。课文
14、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这特别表现在第4段中,作者按照时间,从腊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货、吃腊八粥等10件事情,如数家珍似的掐着指头逐一叙说,或明确交代时间,或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如“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由此及彼。顺着时间一件不落地往下说,本易犯流水账之病,但由于件件都属特别的风俗,相互不可替代,特别是由于作者生动传神的叙说情致饱满、兴趣盎然,读者只会感到认识和情感上的满足,从而赞不绝口。七、课后习题解答(一)作为汉民族的过年习俗,刘绍棠所写与大部分地方几十年前过年的情况基本相同,但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现在跟几十年前过年的情况相比确是有
15、了不少发展变化,因而有同有异。现就文章所写的10件事情简要对比如下。1炒年货。现在或炒或买,数量不大,随时可得。2吃腊八粥。现在或煮或买,或吃或不吃。3买糖果。现在随时可买,多样高档。4挑绒花。现在装扮美容,哪里是一朵绒花所能解决的问题。5杀牲禽。现在或杀或买,数量不大,随时可得。6备糕点。现在或做或买,数量不大,多样高档。7送灶王。农村仍送,城里不接不送不供。8换门神。农村仍换,城里偶见。9除夕夜:合家团聚,但现在或自办酒菜,或上饭店。鞭炮村镇可放而大城市禁止,对联村镇没有哪家不贴,城里偶见。磕辞岁头少有,赏压岁钱多多。城镇乡村,大多数人家除夕晚夜后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直至零点以
16、后,迎来新的一年。10拜新年。村镇大体还是走家串户拜年,城里仅亲友间走动,住单元房者即使门对门人家也可视而不见,更谈不上互致新年问候。单位有搞“团拜”者,既有了拜年的意思,又免了奔走之劳。变化总趋势:淡化。项目内容减少,某些事情推迟,“市场”取得而非自己操办者增多,年货数量减少而质量提高,人们的重视程度降低,过年与平时差别减小平时如节时,平时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了。(二)“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贵,太赏心悦目,太好吃,出于珍惜心理、俭约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一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舍不得吃,吃起来又
17、没有个够,似乎矛盾而又统一,人儿真实可爱,富于情趣。(三)第4段可以分为十个层次。第一层(从“腊月初一晚上”至“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炒年货。第二层(从“化食汤清净了胃口”至“不愿放下筷子”),吃腊八粥。第三层(从“喝过腊八粥”至“自卖自夸”),买糖果。第四层(从“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贩”至“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挑绒花。第五层(从“村南村北”至“就要被开刀问斩”),杀牲禽。第六层(从“家家都忙着蒸馒头和年糕”至“下界才能保平安”),送灶神。第八层(从“灶王爷走了”至“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门骚扰了”),换门神。第九层(从“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至“压岁钱装满了
18、荷包”),除夕夜。第十层(从“天麻麻亮”至“我又长了一岁”),拜新年。主题词可为名词短语或动词短语。(四)捅(tng)进 大吃大嚼(ju) 栗(l)子 脚丫(y)子 小丫(y)头 糖粘(nin同“黏”) 秫秸(sh ji) 阖(h)家【同步达纲练习】(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般,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曰大年。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腊月初一
19、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1注音。捅进( ) 烙饼( )晾脆( ) 盛在碗里( )2解释。缤纷:_赏心悦目:_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0、”这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诗歌?指出诗歌中加粗的词的含义。惊( )清( )芒( )处( )露( )小( )4从选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5“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6这里介绍了过年的哪些风俗?你家乡过年时还有哪些不同风俗?请选择一两例来说说。7想一想,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的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8“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为什么“舍不得吃”
21、?可是为什么“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这种特殊的感受你是否有过?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感受到的?(二)生命的一抹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冈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云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什么叫做美呢?那时还说不出来。生活在北国的原野上,只觉得天地无限辽阔。早春,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出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战栗的喜悦,要是在田间找到一朵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仿佛怕亵渎了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秋来的时候,那莽莽的大平原真使人惊奇!从天上到地下,缤纷的彩色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尽够眼睛忙的。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的喟叹。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
22、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稍稍成长,我便流离在连天的烽火里。可怪的是:我竟没有多少颠沛的痛苦,却暗暗欣喜能趁此饱览山河的景色。摄许多美丽的景象于心版上:石头城苍凉的落日,西子湖柔美的夜月,扬子江滚滚的长流更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徘徊在湘江的河干,一泓秋水,蓝得像镜子似的明澈,对岸的山峰,红叶已灿烂成一片云霞,在澄亮的秋光里,孤村隐约,渔歌悠缓。呀!这岂非神仙境界?于是,便发下了心愿:将来要偕同二三知己,归隐于此。数亩地、几架书、一卷诗,生活像舒卷自如的云彩那时候,年轻的梦太年轻,美丽的幻想太美!人们谁没有年轻呢?谁没有过美丽的梦想呢?但谁又像我这样沉迷在梦幻中而永不清醒呢?说我像那只在屋角
23、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就这样,我独坐在文学天地中,微笑着面对这七彩的人生。任关注我的人叹息,任懂得我的人沉默,任嫉妒我的人讥讽。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我就是我,在人海中打滚了30多年,依然那么天真或者说依然那么痴傻啊!在需要勒紧腰带的日子里,仍不相信金钱的权力;在儿女成行的年纪,还要去崇拜诗,去迷信美;让许多繁华的机运从指缝间漏过而毫不动容,却常常对于掠过心灵的感受费尽心神去捕捉。有人说,入世深些,年龄大些,思想就会成熟。这句话的真实性使我怀疑,为什么历尽沧桑,我的心灵仍像孩童一样地拙稚呢?少年时那种登高山、穷幽谷的劲儿,
24、到现在还是兴趣不减。而且,只要有一片静美的天地,我也能欣赏上老半天;每天走过的小径,常年招展的椰影,一片明丽的阳光,一刻恬静的宁静,一朵飞花,一叶新绿这些都散发着沁人的甘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少年时,我喜欢攀登历史的雕像,去倾听世人心灵的跃动。现在,我觉得一声寒夜的叫卖,一句村野的俚语,都给我不少的认识。生活于尘俗里,我常发现许多事物每一天都有新的意义,有时在绝对的沉寂中,往往有和谐的天籁洋洋盈耳。说是现实也好幻想也好,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可是,美是什么?年轻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更不会说。如果说,美是真理,美是永恒。但是,真理像一种金色的蜥蜴,有时会改变颜
25、色,而永恒是玄妙的,有时和刹那没有分别,这些都是我无法了解的问题,不过,我愿我的生命,如同那蓝天中的缕云,尽管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于我已经足够。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战栗( ) 凝( )视亵渎( )( ) 天籁( )2解释。陶醉:_颠沛:_3第自然段中说:“那些稚气的举动,其实只是在朦朦胧胧中一种粗浅的感受罢了!”“这种粗浅的感受”可概括为两点一是_二是_4第自然段中,作者把自己比做蜘蛛两者的相似点是_文中说:“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这两种说法的区别是_5第自然段最后说:“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从全文来看,我得到的“启示”是
26、_“充实我”的意思是_“美化我”的意思是_6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呈现给读者的是两个世界:现实的物欲蠢动的世界和非现实的精神清明的世界。B作者在人海中打滚了30多年,历尽沧桑,可仍固守着心灵的纯真。C作者的生活态度是笑对七彩的人生,任人叹息,任人沉默,任人讥讽,我就是我,我行我素,毫不在意别人评价。D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能与大自然亲近是他的心愿。E美是什么,作者年轻时说不出来。长大后终于明白了:美就是真理,美就是永恒。7文章第二节第一句的设问有什么作用?8第四节为什么说“说我像那只在屋角上缀网的蜘蛛,不如说那只缀网的蜘蛛像我”?参考答案(一)1
27、tng lo ling chng2缤纷:繁多、杂乱。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欢畅。3惊蛰 清明 芒种 处暑 白露 小寒4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5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的特点。6炒年货、吃腊八粥 其他略7人们希望来年的生活更加美好。8“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 “令人赏心悦目”,“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是因为腊八粥非常香甜可口。 其他略。(二)1l nng xi d li2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穷困,受挫折。3一是“一切都美”,二是“一切都令人陶醉”。4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而后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强调“我”沉迷在梦幻中而永不清醒。5(1)将同二三知己,回归大自然,去过一种恬淡自如的生活;(2)独坐在文学天地,微笑着面对人生;(3)作者历尽沧桑,可是仍然固守着心灵的纯真。6CE7作用是提醒读者注意,引起思考。8因为我把生命局促在一个小角落里,千丝万缕织成一个孤寂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