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筝(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2)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3)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不合理的教育方法,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
3、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曾有过百来个笔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其中少年闰土就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第17课),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
4、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种文字。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毛主席誉为“民族魂”。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丫杈(ch) 憔悴(qiocu) 模样(m ) 嫌恶(xin w) 可鄙(b) 什物(sh) 惊惶(hung) 瑟缩(s) 虐杀(n) 苦心孤诣(y)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嫌(xin) 嫌恶 怒(n) 愤怒 堕(du) 堕落 赚(zhun) 赚钱 恕(sh) 宽恕 坠(zhu)下坠 (3)解释下列词语 憔悴:形容风筝的单薄瘦小。 嫌
5、恶:厌恶。 惊惶:惊惶、害怕、慌张。 瑟缩:这里指因受惊而抖动。 虐杀:虐待而致死。 苦心孤诣:费经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4)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 (5)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根据课文的内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 你怎样理解“对于精神的虐杀”这句话?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
6、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放风筝也是游戏的一种。 (3)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风筝是文章的线索。故事情节围绕风筝展开,写了“我”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 (4)鲁迅是如何对待自己当年的错误的? (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文章抓住了“我”的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探究文意 (一)研读12段回答以
7、下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研读34段回答以下问题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
8、,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三)研读58段回答以下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
9、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四)研读912段回答以下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
10、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五)课堂总结 本文两个中心的要点,一个是忏悔、一个是悲哀,忏悔是指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作者自我谴责;悲哀是指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作者在写本文时立足于生活,语言平实、选材精巧、结构别致,不仅具有深沉的思想力量,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课外拓展 风筝 风筝是一种能飞翔的艺术品,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我国古代,有许多描写风筝的诗句。唐代的元稹就写过一首名叫有
11、鸟的诗,诗中写道:“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 “纸鸢”指的就是风筝。 那么,风筝起源于何时呢?这有好几种说法。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墨子记载,“公输班制木鹊以窥宋城”。这里的“木鸢”“木鹊”是风筝的雏形,因此可以推测出风筝起源于先秦时代。 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提出另一种说法:“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书中说韩信谋反,“做纸鸢放之,测量未央宫远近”。由此认为,风筝应起源于西汉时期。 20世纪30年代,王健吾、金铁庵在风筝谱一书中提出了又一种意见:纸鸢的创制是在南梁时期。其根据是:南朝梁太清三年,侯景叛乱,包围了京都建康,在信息不通的情况
12、下,梁简文帝令人做了数十只纸鸢,将求救信藏于其中,向西北放飞,希望到达援军的驻地。 由于风筝被称为“纸鸢”等,因此它的产生时间应在造纸技术发明并普及到一定程度之后。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西汉早期就出现了用大麻和苎麻制成的“灞桥纸”,只是其质地很粗糙,直到东汉时期,蔡伦才制作出质地比较优良的纸,但这种纸就连一般士人都没有资格使用,直到公元三四世纪,纸才得到普及。因此,风筝的产生时间应该在魏晋时期。 岁月悠悠。到了宋代,制作风筝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别看风筝在天上飞得那么轻盈,可制作起来并不简单。制作风筝需要刀子、纸、胶水、蜡烛、竹片等。竹片经过精心地劈、削,制成竹条,再慢慢烘烤成型,才可以使用。制作
13、风筝,首先是扎制骨架,就是把竹条搭好型,用细绳扎制成所要的形状。扎制时要注意左右对称,这样吃风面积才会相当,放飞也更容易。接下来是糊和绘。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先糊后绘,也可以先绘后糊。糊一定要做到通体平整、干净利落。而绘,则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有真实感,这其实是体现风筝艺术价值的地方,可以说风筝好不好看就全在这一笔绘了。经过这些工序之后,一只漂亮的风筝就制作成功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已由当初造型单一、色彩单调的简单风筝,发展成了造型各异、五颜六色的现代风筝。现在世界上最小的风筝,长仅有7毫米,宽也只有7毫米,别看个儿小,它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可别小瞧风筝!1
14、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就利用风筝探明了雷击的本质是 电。1901年,意大利马可尼和塞德琼斯利用风筝做天线,在大西洋两岸进行了无线 电通讯试验并取得成功。看来,风筝的作用还真不少呢! 1.请仔细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 答:文章的主体结构大致是从风筝的起源,名称的由来讲到风筝古时的叫法,出处,再到风筝的制作(由古到今的不同做法),最后讲风筝对于现在的影响深远. 2.第五段加点的词语“目前”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答:目前的作用是使文章语言严谨,因为不排除还有其他的资料我们没掌握,体现了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也强调了只是现在,限制作用。 3.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出其中两种,并结合例句分析其中一种的作用。 (1) 引用的说明方法。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2)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现在世界上最小的风筝,长仅有7毫米,宽也只有7毫米。 (3)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就利用风筝探明了雷击的本质是 电。1901年,意大利马可尼和塞德琼斯利用风筝做天线,在大西洋两岸进行了无线 电通讯试验并取得成功。 4.请根据文章并联系现实生活,探究、归纳风筝从古至今的种种用途。 古时的游戏;军事;现在的科学探究及游戏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