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教案 北京课改版-北京课改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81490 上传时间:2025-01-2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教案 北京课改版-北京课改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教案 北京课改版-北京课改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教案 北京课改版-北京课改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教案 北京课改版-北京课改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教案 北京课改版-北京课改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5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一、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顺畅朗读课文,掌握诵读的节奏、语气,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大意。2.能借助课本的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3.了解通假字、古今词义的变化等知识,初步培养学生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习惯,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4.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够概括课文中心意思,写出段落大意。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二)方法与过程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途径,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借助注释、工具书,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了解文章大意。2.鼓励学生质疑,启发想象,教给学生形象思维方法。课本中所选古代的文学作品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都能给

2、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作品的意境,游刃驰骋,品味奥妙,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3.启发学生联想、分析、推理,探索阅读文言文的规律,教给学生逻辑思维方法。4.巧设疑点,启发诱导,教给学生多角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感受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2.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古代作品的现实意义。3.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二、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掌握诵读的一般要领,积累文言词汇。难点:1、文章作者情况及写作的相关背

3、景知识。2、文言词汇的理解及文言句式的把握。3、用科学的眼光、辩证的观点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三、教材分析:全册书共分三部分:即阅读、写作、语言知识和运用。阅读部分有篇课文,一个专题研究。其中,课为记叙文,课为诗歌,课为文言文。编者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先衔接小学的记叙文教学学习,引导学生从亲情、师生情到社会生活等不同领域来感悟;由中国的作品到外国作品;再由记叙文到诗歌;由现代作品到古代文言文的学习。在现代文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学习几篇故事性强,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增强文言语感,感受古代文化精华。本单元共四篇课文课先秦诸子论学八则、课扁鹊见蔡桓公、课古代神话故事三则、课两小儿

4、辩日。四、注意事项: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历年中考也要求,文言文要求准确把握重点实词、虚词含义,能够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内容的简单理解(用原文回答问题),背诵默写课文。所以,在初一的文言文教学中,不要以老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文言文能力的培养。不要怕浪费课时,应该注重夯实基础,落实到位。首先要求学生准备好一个能够使用三年的文言文笔记本,另外准备古汉语词典。在教学过程中放慢速度,让学生充分的使用词典,结合注释解决文言语句的翻译,老师

5、做必要的引导,讲解,归纳。先秦诸子论学八则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词语说、愠、罔、殆、亡、官、锲、镂、假,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的一般要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语汇。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先秦时期思想文化对我们的深远影响。二、教学重点1掌握诵读的一般要领,背诵课文。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正确理解词句意义。三、教学难点弄清实词的含义,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深层理解论学八则的内蕴。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

6、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想本节课主要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掌握诵读的一般要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诵读时应特别注意语音、停顿、语气、重音、语速等。教学目标熟读成诵教学导入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可见,儒家大师孔子在世界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孔子只是先秦时期众多的思想家、教育家中的一个代表。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开端,也是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期。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无论其内容、形式和学风,都对秦汉

7、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先秦诸子关于论学的八则语录。读法指导1、语音:字音要读准多音字、罕用字、破读、假借字,读出轻重音。教师宜范读。2、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读破。如 可/以为师矣 语法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长短一般为“、” “,” “;” “:” “。”“?”“!” “” 。 节奏停顿,连而不断,与“、”停顿稍有区别。朗读骈体文或诗歌,要注意节奏停顿。 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3、语气:朗读时一般按句末标点符号和语气词,读出句子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4、同时要注意重音、语速、感情等,培养语感。小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8、。学习文言文,只有读熟,才有助于你理解。第二课时教学设想教师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归纳、重点记忆、积累文言语汇(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句式等)。文言教学充分利用古汉语词典,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比较、去归纳、去总结带规律性的知识,这样这些知识就能化成他们的血肉。如果教师代庖,把归纳出来的东西硬塞给学生,那就很难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目标本课时主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翻译课文。1 第一则分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介绍孔子的介绍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孔子为实现其政治

9、理想,曾率领一批弟子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但终不见用。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关于论语论(ln)语,“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体式:语录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探究课文思想内涵(1)问:大家读过课文第一则

10、后一定会发现,第一则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子”呢? 明确:子曰,孔子说。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再传弟子所记,用“子”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会有很多的子曰。学生朗读,讲解(2)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请同学们看一看哪一个是通假字。明确:说,通“悦”,愉快的意思。(3)请同学找出古今义不同的字。明确:“朋”,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4)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

11、“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为复习、温习。(5)“愠”恼怒。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6)请同学翻译。明确:学习了知识按时去复习它,这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不也是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7)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们觉得这三句话之间有没有关联,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呢?(学生发表意见) a、问:“有朋自远方来”,朋友来了以后做什么呢?明确:古代求学方式有自学与从师而学,在从师方面,有请固定的老师指导,也有游学从师。游既是求学,也有探讨,彼此通过交

12、谈,可以从对方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与道理。孔子对朋友的到来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感到非常的快乐,故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问:“人不知而不愠”,人不知谁,谁不愠,怎么理解这句话?明确:孔子。孔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曾率领一批弟子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但终不见用。这里,他告诫弟子,当人家不了解你的时候却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风范。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里他在告知弟子学习方法的同时很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表面上是说与朋友交往的态度,其实,还是讲了学习的问题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是关于个人修养问题。由此观之,从学习方法,谈到学习态度,再到学习的成果,这三句话的联系是多么严密。(8)问:这三句都用了什么样的句式?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明确:这三句话中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是“反问”的句式。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表明了孔子对自己所阐述的观点是坚定不移的,强调弟子们要实现它的意义。2第二则分析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探究课文思想内涵(1)问:这句话谈得是什么方面的问题?孔子教导我们应该怎样做? 明确:学习方法。学习就要不断地温故,这样才能不断地知新。(2)请同学来翻译。明确:“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体会或发现。复习旧

14、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把他当作老师了。论述不断学习,说明了学习的方法“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3第三则分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请同学翻译明确:“罔”通“惘”指迷惘。这里是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意思 “殆”危险。也可解释为“疑惑”,与上文意思相同。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学习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问:这谈的是什么?从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明确:孔子在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学习要善于独立思考,思考完了还要继续地学,继续地思。这样学思结合,循环往复,才会有进步。4.第四则分析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

15、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请同学翻译明确:子夏,孔子的弟子。亡,通“无”。这里指不知道的东西。子夏说:“每天知道自己所未知的,每月不要忘记自己所知道的,可以称为好学了吧。”问:这论述了什么?明确: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课堂小结理解重点词语有利于训练学生抓重点难点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拨,还能使学生在考试前,能有的放矢地复习。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又巩固了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课后作业背诵课文第三课时教学目标本课时主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翻译课文。1 第五则分析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请理解“心”、“官”、“思”的含义。明确:“心”,古代常指头脑

16、。“官”,器官。“思”,思考问题。请翻译句子明确:心这个器官是思考问题的,思考就能有收获,不思考就无所收获。这一则论述了什么内容?明确: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2 分析第六则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理解“锲”、“镂”的含义。明确:“锲”,雕刻。“镂”,与“锲”同义。请翻译句子明确:雕刻(器物)中途舍弃,即使是糟朽的木头也雕不折。雕刻(器物)一直不放弃,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成花纹。这一则论述了什么内容?明确:用比喻的方法论述不断学习,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3分析第七则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理解“固”、“假”的含义:明确:“固”,本来。“假”,借

17、助。请翻译句子明确:事物本来都有长有短,人也是这样。所以善于学习的人能借助、吸取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一则论述了什么内容?明确:论述学习态度和方法。4 分析第八则以修身自强,则配尧禹。理解“配”、“尧、禹”的意思明确:“配”,与之相配。“尧、禹”,古代传说中的两个皇帝,都是圣贤之人。请翻译句子明确:能培养自己的品德,能自强,就可以和尧、禹齐名。这一则论述了什么内容?明确:论述品德修养。课堂小结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课后作业1抄写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第四课时教学设想本节课主要想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全文,学以致用。并从文中得到收获,受到启发。教

18、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指名朗读课文。2.指名翻译句子。二、复习总结课文内容:1、八条语录都说明了有关学习的哪些方面?第一、八则说明学习与品德修养。第二、四、六则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第三、五则说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第七则说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2、这几则语录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3、请从文中找出两个成语。温故知新 锲而不舍4、用原文回答问题: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阐述”学“与”思“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谈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金无足

19、赤,吕是春秋中谈到人该怎样弥补自身的不足: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三课堂讨论:(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四、课堂小结:我们学习的这八则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五、作业:1、归纳通假字。2、背诵课文。附 劝学格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少壮不

20、努力,老大徒伤悲。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刺股情方励,偷光思益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人多读书则识进,且能自见瑕疵,故终身都无足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目标:1. 通过范读、朗读,同学互相听读等不同形式,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朗读课文。2. 能借助工具书,结合书下注时,再辅以老师的引导、讲解,能疏通文义,理解课文大意,并能积累一些文言词语。3. 通过对扁鹊、桓公特点以及桓公死因的探

21、讨,深入理解文义,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教学重点、难点:1. 能借助工具书,结合书下注时,再辅以老师的引导、讲解,能疏通文义,理解课文大意,并能积累一些文言词语。2. 通过对扁鹊、桓公特点以及桓公死因的探讨,深入理解文义。教学时间:3或4课时,在疏通文意是根据情况调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能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基本内容。一、导入新课:起死回生的成语故事:有一次,扁鹊路过虢(音国)国,看见全国上下都在举行祈祷,一打听,方知是虢太子死了。太子的侍从告诉他,虢太子清晨鸡鸣时突然死去。扁鹊问:“已经掩埋了吗?”侍从回答说:“还没有。他死了还不过半日哩!”扁鹊请

22、求进去看看,并说虢太子也许还有生还的希望。侍从睁大了眼睛,怀疑地说:“先生,你该不是跟我开玩笑吧!我只听说上古时候的名医俞踰有起死回生的本领。若你能象他那样倒差不多。要不然,连小孩儿也不会相信的。”扁鹊见侍从不信任自己,很是着急,须知救人要紧哪。他灵机一动,说:“你要是不相信我的话,那么,你去看看太子,他的鼻翼一定还在扇动,他的大腿内侧一定还是温暖的”。侍从半信半疑地将话告诉了国王。国王十分诧异,忙把扁鹊迎进宫中,痛哭流涕地说:“久闻你医术高明,今日有幸相助。不然,我儿子的命就算完了”。扁鹊一面安慰国王,一面让徒弟子阳磨制石针,针刺太子头顶的百会穴。一会儿,太子竟渐渐苏醒过来,扁鹊又让弟子子豹

23、用药物灸病人的两胁,太子便能慢慢地坐起来!经过中药的进一步调理,二十来天就康复如初。这事很快传遍各地,扁鹊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说:“他就是使死人复活的医生!”扁鹊听了,谦逊地笑着说:“我哪里能使死人生还呢,太子患的是尸厥证,本来就没有死,我只不过是使他苏醒过来罢了。”以后,人们常用“起死回生”这词来形容医生的高超技艺。有些病家有时为了感谢医生,送上一块“扁鹊再世”的横匾,也是颂扬医生医技高超的意思。二、解读标题:1.扁鹊:原指传说中远古时代的一位名医,春秋战国时期东方一些地区常将良医称为扁鹊。文中的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

24、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因其医术高明,人们就以扁鹊的名字称他。2.蔡桓公:蔡国国君,下文称桓侯。3.“见”的意思:查词典。 为什么不用“看见” 而用“拜见”?4.韩非子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三、读课文:1.自读课文,找到读不准的生字,扫清字词障碍。蔡桓公 立有间 腠理 寡人 医之好治 不应 还走 汤熨 火齐 骨髓 遂死2.老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停顿。3.计时自由读。4.老师领读或指导朗读。5.自由读。6.互相听读。7.齐读8.指名读。四、小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只有读

25、熟,才有助于你理解。五、作业:1.按要求把原文抄在笔记本上。要空行。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书,结合书下注时,再辅以老师的引导、讲解,能疏通文义,理解课文大意,并能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一、复习导入新课:1.指名朗读课文。2.检查抄写情况。二、疏通文意。要求:运用工具书,逐字逐句落实。文言文翻译歌: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遇有省略,补充完整。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带回原文,检查仔细说明: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1. 重点实词:见:拜见。 好:喜好。 有间:一会儿。 疾:病(小毛病)病:病情加重

26、。 以为:把作为 应:理睬。 悦:高兴。故:特意。 使:派。 属:管,掌管。 是以:因此。 请:请求。索:寻找。 遂:就。2. 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桓侯故使人问之。 代词。代他(跑的原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助词, “的”。3.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汤熨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4.古今异义:将恐深 (古)厉害; (今

27、)与“浅”相对以为功 (古)把(它)作为;(今)认为而还走 (古)跑; (今)行走居十日 (古)停留; (今)居住5.成分省略:翻译句子(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病)在骨髓, (那是)司命神所管的,(医药已经)没办法了。译文:扁鹊拜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皮肤表面有点小毛病病,(如果)不医治恐怕会更加厉害。”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出去了,桓侯说:“医生喜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桓侯说:“您的病到肌肉里了,(如果)不医治的话恐怕会更加严重。”桓侯不理他。扁鹊出去了,桓侯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拜见桓侯说:“您的病到肠胃

28、里了,(如果)不治的话恐怕会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他。扁鹊出去了,桓侯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跑的原因),扁鹊说:“病在皮肤表面的时候,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就可以治疗它;在肌肉里的时候,用针灸就可以治疗它;在肠胃的时候,用火齐汤就可以治疗它;在骨髓的时候,那是司命神所掌管的事,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桓侯的病)在骨髓了,因此我就不再请求给他治病了。”过了五天,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往秦国去了,桓侯(很快)就死了。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对扁鹊、桓公特点以及桓公死因的探讨,深入理解文义,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

29、评帮助的人生哲理。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二、学习新课。学生朗读课文。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归纳:按时间顺序。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独立思考,抽查回答:(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4.扁鹊是一位怎样的医生?结合文中的内容回答。医术高明,尽职尽责,机智果断。5.什么原因造成了桓公的死亡?讳疾忌医,盲目自信,不听劝告,不相信医生。追问:桓侯的讳疾忌医表现在哪里?

30、讨论并归纳:(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三、探究主题:桓侯的悲剧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1. 不要讳疾忌医,又病须及早医治。2.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3. 凡事不能盲目自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四、练笔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抽几分班上交流。板书:见蔡桓公疾在腠理 寡人无疾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 不应,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 不应,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故使人问之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使人索扁鹊古代神话三

31、则教学目的1. 通过学习三篇深化,培养阅读古代神话的兴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2. 通过比较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神话的特点。3. 掌握“走”、“堙”、“于”、“卒”、“溺”等词在文中的意思。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形象的精神品质。难点:比较阅读。教学安排:两课时一、导入新课: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天真的揭示和美丽的向往。我国有很多的神话故事,你知道哪些?请大家翻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古代神话三则。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首先,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三则故事,力争做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准字音有三种方法:借助文章下面的注音;

32、查工具书;举手询问。读得流利的标准是: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不读破。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2指名朗读三则故事。3全班齐读。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疏通文义。逐走:赛跑。 走:跑。 大泽:大湖。 河:指黄河。文首:脑袋上有花纹。 白喙:白嘴。 溺:淹死。堙:(用土)填埋。注:流入息壤:神话中一种生长不息的土壤。 复:通腹。 卒:最终。 布土:分布息壤2.复述三则神话故事,同时纠正翻译中理解不准确的词句。四、探究内容:1. 三则故事塑造了几个传诵千年的动人形象。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2. 夸父、精卫、鲧、禹这几个人物中,令你最感动的人物是谁?说说他(她)令

33、你感动的原因。3.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提示:歌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敢于像大自然挑战的雄伟气魄;赞美了至死不屈的顽强斗争精神,象征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决心;讴歌了前赴后继的顽强斗争精神。总之,中国神话富有浓郁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五、布置作业:读一则神话故事,给同学讲一讲。两小儿辩日教学目标:1. 根据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2. 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 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熟读成

34、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解开辩日之谜。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对孔子有了一些了解,你心目中的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是儒家的创始人。)师:孔子作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大家,也曾经被一些问题难住过,你想知道是什么问题曾难住了孔子吗?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文章出处)二、学习新内容:(一)反复诵读,初步感知: 1.让学生小声自由读课文。注意语音、停顿。 2.让学生两人一组互读课文。 3.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字音、停顿、轻重音、语气等。 4.学生小声再读课文。 5.指名让两个学生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6.

35、有语气的齐读课文。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概述是什么问题难住了孔子? 2.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与同桌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3.学生质疑,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老师根据学生质疑归纳重点文言字词。 5.让学生用现代口语详细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情况让学生修改、补充,教师进行即席点拨。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老师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要求用原文回答,教师总结:观点理由甲小儿:日初出近日中远大近小远乙小儿:日初出远日中近凉远热近2、 检查学习效果并理清文章思路。在

36、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总结归纳文章思路,为下一步指导学生按课文内容思路背诵课文做准备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各抒已见。孔子面对争辩不能决断,受到嘲笑。(四)指导学生背诵。.老师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思路背诵。2检查背诵情况。3学生交流其它背诵方法,教师肯定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背诵。4默写重点语句。(五)联系实际,理解题旨。1、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师:孔子是学识渊博的大师,却解决不了两个小孩儿争论的问题,你对孔子的看法会发生改变吗?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没有“强不知为知”。孔子是多么实事求是!2探究“辩日”

37、之谜。两小儿是根据什么感觉判断的?一是根据触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一是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两个小孩儿的认识谁对谁错呢?两个小孩儿的认识都不对!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在一天之中的距离是一样的。一个物体在一些小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就显得大些,而一个物体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又显得小些。因为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时候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的时候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还有,同一物体,白色的比同样大小的黑色的显得大些。因为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

38、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大和小的原因:一个物体在一些小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就显得大些,而一个物体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又显得小些。白色图形比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看起来要大些。冷和热的原因:中午时较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在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比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 用大手电筒(太阳)照小地球,让学生体会直射与斜射的道理。师总结:其实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空气温度的高低与太阳辐射强度和地面

39、的吸收,并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传导给空气有关。如果大家对这个问题有兴趣,我们在课下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启发学生多角度谈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师: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2.我们要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4.认识事物要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三、课堂小结:概括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体会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掌握学习内容及方法,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四、布置作业,课后延伸: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父母复述故事,并听他们的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