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风筝》教案 (新版)鄂教版-(新版)鄂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80819 上传时间:2025-01-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风筝》教案 (新版)鄂教版-(新版)鄂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风筝》教案 (新版)鄂教版-(新版)鄂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筝》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常用词语,了解课文结构,整体把握课文的主旨。 2、理解并掌握描写人物言行和心理的方法与作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力,正确理解旧观念对旧时代儿童的戕害。 2、理解全文的复杂感情,学习作者的自我解剖精神。 三、过程与方法 1、过程: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初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把握结构,解读“往事”包含的内容要点,突出重点的同时突破难点。第二教时,理解“往事”给我带来的遗憾和深刻影响,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理解文章组织材料的特点。 2、方法:自学与点拨相结合,探究、导引与交流相结合。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组织材料和表达复杂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往事”所蕴含的旧观念、对小兄弟的伤害,以及给“我”带来的一系列心理负担。 【学情分析与教学设想】 1、在农村中学,学生小学基础薄弱,所以,教学起点要放低一点,速度不宜太快,容量不宜太大,要适可而止,恰如其分。 2、要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写作指导,融入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在依据文本,以本为本,引领学生解读、感悟,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引申、联想。 3、【教具】多媒体幻灯片(含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学生初读课文,疏通文意,给生字正音。 2、了解文章结构,把握课文思路。 3、概括“往事”,了解该事件的来龙去脉,理解当时作者和小兄弟的心情。 【教学步骤】 一、学生初读课文,做以下工作: 1、拿着笔,在似懂非懂的字词下面加着重号。 2、请几位同学 3、思考问题: 课文写了几件小事,哪一件才是主要事件?这几件小事之间在时间上有什么不同?在因果方面有怎样的内在联系?根据这一点,再根据事件发生的时间联系,给课文分成若干部分。 留时间给学生将思考题做成书面作业,写在本子上。等写完之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备案,全文写的事件包括: (1)在北京的冬季,看见风筝在飞,就联想到家乡春二月放风筝的情景; (2)回忆小时候“我”无端踩坏小兄弟风筝的全过程; (3)离别很久之后,学了科学才恍然悟出往日过失的严重性,于是心情沉重且难以释怀。 课文基本事件与文章基本思路:北京的冬季放风筝——家乡的春二月兄弟间风筝往事——中年复杂的感慨——见到北京的严冬,故乡的春天仿佛再现(现在——过去——现在) 二、学生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通过学生朗读,若读出错音,教师与学生一起正音。 丫杈( ) 伶仃( ) 点缀( ) 诀别( ) 嫌恶( ) 苦心孤诣( ) 掷( ) 堕( ) 三、解读课文第3—4段(突出教学重点的“理解人物描写方法与作用”,了解一边叙事一边描写的写作技巧。) 1、从第3段找出描写小兄弟外貌、神情、动作的句子。 2、从第4段找出写“我”行为、心理的语句和描写小兄弟神情的词句,然后用一句话归纳本段的内容。 四、给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然后交流。 教师备案如下—— 1、(1)外貌:“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 简析:身体不好,值得同情。 (2 ) 神情与动作:“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惊呼”,高兴得“跳跃。” 简析:喜好风筝,心驰神往,童真无限。 2、(1)“我”的心理和行为:“忽然想起”、“跑”、“推开门”,“很愤怒”、“即刻伸手抓断了”、“掷”、“踏扁”、“傲然走出”,“没有留心”。 简析:“我”自以为是,以为这样做是对小兄弟尽大哥的责任,是对他好。当时很无知,所以显得很霸道、很无礼,完全没有考虑到弟弟受伤害时的内心感受。 (2)小兄弟神情是“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可见平时就很怕兄长。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主要事件。其中必须掌握的是课文写作缘由,即少年时代因无知犯下的错误,到中年时代还记忆犹新、无法释怀,才写下来的。整个事情时间跨度大,前后延续二十年以上。第二点,必须掌握的是,描写人物的方法,即要通过外貌、神情、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六、课外作业: 1、展开你的想象,写一段话描写小兄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的心理活动或表情。 2、描写本班一位同学的外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听写生词并交流上节课的片段描写。 2、分析“往事”蕴含的生活意义。 3、理解“往事”与“我”的心情之间的关系。 4、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听写词语并交流上节课的作业。 二、分析“往事”蕴含的生活道理。请同学品读3——5段 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交流,教师提出个人的看法。 1、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理由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把小兄弟“惊呼”、“高兴”当成是“笑柄”,是“可鄙”的? 备案:喜欢,理由是有趣,让人放松心情。因为他认为只有一心只读圣贤书才是正经事,而“放风筝”是学生不务正业的行为。 2、在读了外国讲论儿童的书之后,作者把“往事”看成是“精神的虐杀”,会不会言过其实?为什么? 备案:首先,小兄弟靠自己的能力做风筝,一不偷二不抢,完全属于正当的自由和权力,与兄长没有任何关系。兄长根本就无权干涉。其次,兄长不尊重弟弟的劳动成果,不尊重他的兴趣爱好,而且还蛮横摧残,完全是一种缺乏关爱的非人道的粗暴行为,兄弟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 三、理解“往事”与“我”的心情之间的关系。请同学品读6——9段 作者二十年后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备案:“仿佛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因为找不到补过的机会和方法。放风筝取乐的年龄已过了,“早已有了胡子了”。而且,“我”曾经提起此事,但弟弟却已全然忘却。 心地善良、对自己严格要求,是作者心情沉重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伤害过别人却得不到宽恕原谅,是他心情沉重的第二个原因。 四、北京冬天和家乡二月是放风筝的时节,在作者看来有怎样的不同?这与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内在联系?品读1、2两段和结尾12段。 备案:写了北京放风筝时节是肃杀的严冬,有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使作者看了之后,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映衬他满怀的沉重心境。作者由眼前的情景联想到家乡春二月放的漂亮蟹风筝、蜈蚣风筝和瓦片风筝,四周充满春日的温和,给人很美好的感觉,由此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结尾行文的感情基调依然很沉闷很压抑,恰好照应开头。其实,说白了,就是,作者一见到北京冬天放风筝就联想起家乡的旧事来,就觉得对不起弟弟,而且认为自己不可饶恕,反映了作者自我解剖的精神。 五、总结文章主旨: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做了对不起亲人的事情,就要学习鲁迅先生努力拷问自己的思想:“我错了,又错在哪里啦?”这样,我们的家庭成员就能够和睦相处,共度美好时光。 六、作业:写一则课文的读后感,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往事:“我”傲然踏坏了小兄弟自作的风筝 今事:我耿耿于怀,苦闷压抑 景物:衬托“我”的心情 【教学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