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知识树,-张小文,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行星地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地表形,态的,塑造,河流地貌,的发育,山地的,形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上
2、,的水,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上的,大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自然界的水循环,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全球,气候变化,第一章 行星地球,7、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的计算。,6、时间的计算晨昏,线图的判读与应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4、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2、宇宙探测的意义,与现状。,1、地球的宇宙环境。,主,要,考,点,3、航天基地选址,,航天器发射和回收。,5、地球自转和公转,及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第一章 行星地球,再由远及近,由浅入深掌握,地球基本知识。,让学生先对地球的环境有一个,整体的映像,,说出地球的,圈
3、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本章宇宙中的地球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编,排,结,构,及,意,图,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从宇宙环境到太阳系,到地球运动,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到小,由远到近。,第一章 行星地球,6、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计算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时间等,。,4、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及应用。,计算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时间等。,2、了解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让学生清楚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整,体,教,学,目,标,3、掌握太阳及太阳活动规律,,对地球球的影响。,5、掌握地球运动
4、的地理意义并能,灵活运用于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第一章 行星地球,情感价值,过程与方法,3,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3阅读图1.3,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知识技能,5、以小组讨论,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安全的宇宙环境,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解,激发地理,审美情趣。,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树立宇宙是物质,的和运动的科学宇宙观,增长地理,知识,运用资料认识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三大生命条件,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第,一
5、,节,教,学,目,标,4运用相,关知识分析,2阅读图1.2,1阅读图1.1,认识天体的特征,天体系统的四个层次,八大行星运动规律,2、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多媒体信息,第一章 行星地球,情感价值,过程与方法,2通过活动1,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知识技能,3通过案例,分析,,2.掌握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1了解太阳辐射,的概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从生,活中发生的地理现象,去学习、分析的能力。,及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第,二,节,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1.7,了解太阳辐射
6、为,地球提供能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2.,正确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第一章 行星地球,情感价值,过程与方法,探究自然现象,的原因,培养坚持真理、,知识技能,3通过案例,分析,,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以及昼夜更替。,崇尚科学的精神。,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第,三,节,教,学,目,标,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掌握科学方法,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第一章 行星地球,情
7、感价值,过程与方法,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2、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知识技能,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第,四,节,教,学,目,标,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第一章 行星地球,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或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用肉眼观察某种,天文现象,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让学生绘制示意图,多加强读图思考,能力训练。,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
8、算机模拟,,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查,阅有关资料,,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教,学,建,议,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七、常见天气系统,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风,二、大气圈的结构;,一、大气的成分,主,要,考,点,三、大气运动的原因,五、大气环流,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为了给学生自主学习留有,空间,教材的呈现形式活泼多样,、图文并茂,教材的文字语言生,动、简洁和容易理解,为了给训练学生思维提供空间,,教材重视了情境创设、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要求,减少了知识容,量、特别是减少了记忆性知识的容量。,为了给教学留有空间,
9、,教材中的案例、活动、,阅读各部分是可以,替换的;,将大气运动的结果,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气和气候,,作为大气运动的深化部分,呈现;,以大气运动为主线,,将大气运动的原因能量,交换作为基础铺垫;,编,排,结,构,及,意,图,将大气运动的永恒性体现,全球气候变化放在最后。,教材的课文中很少直接给出,分析过程与结论,多留给教,学过程中处理。,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8、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活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7、掌握气象灾害的分布与,成因及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危害。,4、了解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2、能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1、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垂直和
10、水平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情况。,整,体,教,学,目,标,3、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6、能分析气压、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分析天气、气温、,降水量等的分布规律及成因,5、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情感价值,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知识技能,2.,通过实验活动,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理 解常见的,自然现象,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即导致大气运,动的
11、能量来源,第,一,节,教,学,目,标,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通过对天气,系统的分析,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情感价值,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通过大气运动实际情况分析,知识技能,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了解大气环流的含义,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第,二,节,教,学,目,标,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
12、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情感价值,过程与方法,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2、提高地理审美情趣。,知识技能,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系统的形成,概念,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个方面分析,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气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第,三,节,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1.,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
13、机。,能运用简易天气图,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用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情感价值,过程与方法,3、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分析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全球观。,知识技能,2,、掌握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及应对措施,1、理解气候变化和近现代气候的概念;,第,四,节,教,学,目,标,1,、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2,、通过阅读,资料和图表,,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析图的能力;,第二章 地球上
14、的大气,教学突出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突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对各种图像、图示的,阅读和绘制,让学生将,抽象的运动变为可视;,如城市热岛、海陆风的介绍,,对于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原理是非常,有力的说明和证实,,应是学生在学,而不是,教师在灌,学生被,1、教学突出直观性,,将抽,象变得形象直观,,我国东部冬、夏季风向的,变化和降水的不同,有力地证明了季风的存在,,通过做“三圈环流”模型,让学生将宏观的空间,概念变小且伸手可及;,如通过在鱼缸内做“热力环流”,实验,让学生感到大气和,大气运动的真实存在,教,学,建,议,我国冬天的寒潮、夏季东南,沿海的台风存在有力证明,了天气系统的存在,,第三
15、章 地球上的水,7、合理利用水资源。,6、水资源的分布、,利用现状。,4、洋流的,分布规律。,2、水循环的类型及,过程和意义。,1、水圈的组成、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主,要,考,点,3、洋流的概念及分类。,5、洋流的地理意义。,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将这部分,内容组合成三节,一、自然界的水循环,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新课程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二是能力要求和技能训练具体化,例如,画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一是知识点有所减少,内容简化,,(海水温度和盐度,),编,排,结,构,及,意,图,三是突出水要素及其过程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二、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6、例如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等。,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10、树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了解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策略。,9、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5、能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2、能画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了解陆地水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整,体,教,学,目,标,3、能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8、能运用图表说明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6、能举例说,明洋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能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
17、,说明风海流的形成。,7、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情感价值,过程与方法,3,)能绘画水循环,示意图,教师引导,从水循环运动,知识技能,教师引导,2,)能运用图,3.2,思考分析,,,1,)能运用图,3.1,了解水体的构成,,小组讨论、辩论等,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陆地各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认识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尤其是人类所能,利用淡水资源,认识陆地水,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案例思考分析,第,一,节,教,学,目,标,教师引导,教师引导,4,)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
18、一些地理问题,读图、分析,绘图,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情感价值,过程与方法,2,理解洋流的分布,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技能,2小组内讲解、,表达,1.,了解洋流的主要,形式及其成因。,传授给其他小组,并能,回答同学间的质疑。,第,二,节,教,学,目,标,1,综合概括,掌握世界洋流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树立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意识。,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情感价值,过程与方法,了解水资源对,人类发展的意义,知识技能,通过分析,图表资料,水资源的概念,合作探究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方案,第,三,节,教,学,目,
19、标,通过读图分析,认识全球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水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从全球和未来的角度认识,环境,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全球水资源危机问题,人类对水循环,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水的运动和大气环流、,地表形态塑造,间的联系等,二是修建水,利枢纽工程,调节水的时间分布,,稳定径流,改变河流输沙过程;,其根本原因在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而人类活动则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形势。,注意学科之间、,自然地理模块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三是跨流域调水,,改变水的空间分布。,水的下渗、溶解物质和径流,输送和化学科的联系,
20、,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吸,热放热过程与物理科的联系,教,学,建,议,一是扩大灌溉面积和修建水库,,增加地表蒸发和区域降水,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8、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7、河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4、地质构造,的主要形式,2、外力作用的基本形式及影响,1、内力作用的基本形式及影响,主,要,考,点,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基本模式及环节,6、板块构造与地表形态,5、地表形态的,形成、内力和,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一种是设计课后综合写作训练,,让学生通过问题的研究、归纳和总结,,进行综合锻炼。,另外,教材通过两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种是设计课堂
21、写作小练习,例如,,让学生根据数据,阐述在山区修建公路而不,是铁路的理由,侧重培养学生写作技巧;,其次,设计两种,活动用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一种是课堂活动,,给出地貌学现象,或与地貌有关的,人类活动,让学生,剖析地貌形成过程,或提出“因地貌,制宜”发展生产,的策略;,例如:“山岳的形成”部分,重点剖析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部分,重点分析了,河谷和冲积平原的形成。,新,教材摒弃细碎的传统地貌学,写法,精选典型、宏观的地貌,类型进行解析,,编,排,结,构,及,意,图,这样,学生对内、外力地貌的,形成过程有了相对完整的认识,,并能够将渗透在其中的分析方法有效,迁移到其
22、他地貌类型的分析中。,一种是“问题研究”,让学生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推测地貌演化的,趋向,为生活和生产提供参考。,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10、理解内外力作用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9、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能正确的选择聚落的地址。,5、了解主要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掌握,地质构造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整,体,教,学,目,标,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8、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能在实地,判读河流地
23、貌。,6、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7、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情感价值,过程与方法,1,、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2,、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知识技能,2,、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1,、结合,实例,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内外力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
24、作用方式,第,一,节,教,学,目,标,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与其它同学,交流、表达的能力。,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3,、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情感价值,过程与方法,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知识技能,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第,二,节,教,学,目,标,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5、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1.,分析法、,讨论法。,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情感价值,过程与方法,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知识技能,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3.理解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三,节,教,学,目,标,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26、点。,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建,议,1、对教材中涉及的矿物及岩石,名称要求学生只作一般性了解。,2、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地质、地貌的野外观察。,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整,体,教,学,目,标,陆地环境整体性,陆地环境差异性,自然带的概念及分布,地带性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教,学,目,标,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2,举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1,通过生物循环过程的,分析,理解自
27、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2,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新功能。,1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统一的整体的观念。,知识与技能,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4,分析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对黄土高原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理解“牵一发而动,全身”。,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3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二,节,教,学,目,标,1.,
28、懂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2.,了解区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释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1.,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知识与技能,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4.,了解人类利用,地域分异规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建,议,一是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三是精选案例,突出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二是密切联系实际,突出,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