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诸葛亮在唐代的形象及影响.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7776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诸葛亮在唐代的形象及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诸葛亮在唐代的形象及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诸葛亮在唐代的形象及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SICHUANSHENGGANBUHANSHOU XUE YUANXUEBAO003诸葛亮与三国文化研究专题诸葛亮在唐代的形象及影响谭良啸【摘要】诸葛亮在唐代的形象主要体现在唐太宗与臣僚对话中对他的评论、唐代众多诗人的咏赞及官绅在武侯祠祭拜留下的碑文这三方面。一代英主李世民和盛世王朝的骚人墨客、士人官绅们对诸葛亮的才智、事功、人品评说切入的视角、发表的议论,都有异于前代。总体来说,他们的评价把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提升、传播,并推向空前绝后的高度,对后世带来深远影响。【关键词】诸葛亮;唐代;形象;影响【中图分类号】G122;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23)2-00

2、03-7涉及诸葛亮在唐代形象的文献资料主要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唐太宗与臣僚在贞观政要中关于诸葛亮的评论;二是唐代50 多位诗人留下的1 0 0 余首咏及诸葛亮的诗歌,其中以杜甫著诗最多、评价最高;三是留在武侯祠的碑刻,现存实物有裴度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并序(简称裴度碑),沈迥的为武侯庙碑铭并序,另有碑文四篇、唐太宗与臣僚对话中关于诸葛亮的评论诸葛亮在唐太宗的心目中是贤相、忠臣。贞观政要一书记录了他与大臣对话时对诸葛亮为相治蜀的评价和对其取得成就的肯定赞赏诸葛亮为政治蜀局“公正平直”唐太宗君臣探讨历代治国的经验教训时多次论及诸葛亮,他赞赏诸葛亮为政治蜀“公正平直”,要求“企慕及之”。太宗日:

3、“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昔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日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陈翔华:诸葛亮形象史研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第8 3页。【三国】诸葛亮著,段熙仲、闻旭初编校:诸葛亮集附录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 0 1 2 年,第1 34 1 4 5页。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蜕(6 7 0 7 4 9 年)将李世民与魏征、房玄龄、杜如嗨等大臣在贞观年间治国施政时的争议、劝谏、奏议,以及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归类编辑而成,以供当时和以后帝

4、王借鉴的政论之书。【作者简介】谭良啸,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诸葛亮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1成都6 1 0 0 4 1。SICHUAN SHENGGANBUHANSHOU XUEYUANXUE BAO004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2 期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唐太宗还引用陈寿的评论,称赞诸葛亮为相施政“公平正直”,值得追慕效法。并用诸葛亮“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这句话,说明“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还以廖立、李严二人受到诸葛亮处罚不但无怨恨反而心怀希望的史实,

5、强调“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的道理。对诸葛亮为相治蜀,开诚布公,赏罚分明,倍加称赞;感叹作为大国的君臣应该以此共勉。(二)赞许诸葛亮与后主刘禅君臣之间信任的重要性太宗谓戴胄日:“朕以至公治天下,今任玄龄、如晦,非为勋旧,以其有才行也。此人妄事毁谤,止欲离间我君臣。昔蜀后主昏弱,齐文宣狂悖,然国称治者,以任诸葛亮、杨遵彦不猜之故也。朕今任如晦等,亦复如法。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受托孤辅政后,后主刘禅充分信任他,蜀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唐太宗以“蜀后主昏弱,然国称治者,以任诸葛亮不猜之故”这一史实,制止妄事毁谤、离间君臣的言行,强调君臣间的信任于国称治的重要性。(三)赞同诸葛亮施政“赦

6、不妄下”的理念诸葛亮认为:“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唐太宗十分认同并赞赏他的这一施政理念,所以说“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日:“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日: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唐代诗人对诸葛亮的咏赞咏怀诸葛亮的诗歌从东晋桓温的八阵图诗开始,历代不绝于书。这些咏赞诸葛亮的诗歌,又以杜甫、李白、刘禹锡、李商隐、温庭筠、杜牧、胡曾等人的著称。(一)追慕诸葛亮,并予以比附诸葛亮遇明君受信任,才华得以施展,唐代诗人将他作为追慕的对象,常予以比附

7、、赞扬。以李白、杜甫为例。李白在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一诗中咏道:“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由于诸葛亮年轻“好为梁甫吟”而等待明主,李白在留别王司马嵩诗中亦自称“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愿一佐明主,功成还山林”;在梁甫吟诗中首句即是“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他感慨诸葛亮在乱世中由一布衣得遇知己荐举、君臣际会、建功立业的事迹,明确表示自己也有如诸葛亮那样的才干和抱负,向往像诸葛亮那样得到君主的知遇,干一番经世济民

8、的大事业。而杜甫立志“致君尧舜上”,要报效君王、干一番济世安民的事业,却因乱世和朝廷腐败【唐】吴蜕:贞观政要公平卷五,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 0 1 8 年,第1 7 1 页。【唐】吴蜕:贞观政要杜馋邪卷六,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 0 1 8 年,第2 51 页。【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 9 59 年,第9 1 8 页。【唐】吴蜕:贞观政要令卷八,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 0 1 8 年,第2 6 3页。【清】曹寅,【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扬州:扬州诗局刻本,清康熙4 4 一4 6 年(1 7 0 5一1 7 0 7 年),卷一六八、一

9、七四、一六二SICHUANSHENG GAN BU HANSHOU XUE YUANXUE BAO005诸葛亮与三国文化研究专题而仕途坎珂。于是,他把一腔怀才不遇的幽怨借咏赞诸葛亮倾吐出来。他追慕诸葛亮,初冬诗中的“愁来梁甫吟”,登楼中的“日暮聊为梁甫吟”,谒先主庙中的“迟暮堪惟,飘零且钓缙”;诸葛庙中的“忆吟梁父,耕也未迟”等,都表达出对诸葛亮君臣际会一展才华的崇拜敬仰,“窃比之意”十分明显。(二)比赞诸葛亮为伊尹、吕尚在唐代赞誉诸葛亮的诗人中,以杜甫最为突出,他写了近2 0 首咏怀诸葛亮的诗篇。唐肃宗上元元年(7 6 0 年)春,他来到成都不久,便专程去武侯祠拜谒诸葛亮祠,写下蜀相一诗。诗

10、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在诗中用“两朝开济”高度评价诸葛亮开创基业、匡济危时所建立的历史功绩;用“老臣心”倾情颂扬他“鞠尽痒”的报国苦心;用“出师未捷”表达对他挽救危局未果的崇敬;用“泪满襟”抒发自己深深的哀婉之情。对诸葛亮的倾慕、赞颂和表露出的自伤心情,使蜀相一诗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他认为,诸葛亮是“大名垂宇宙”的“宗臣”,是为世人所敬仰的社稷重臣;他的才德功勋之高,“万古云霄一羽毛”,独步于历史长河;同上古帝师贤相伊尹、吕尚相比,也不相上下;而西汉名相萧何、曹参就比之逊色多了

11、。只是汉朝气数已尽,使他抱恨而逝,令人痛惜哀伤。杜甫的这一评赞超过了史学家陈寿“管、萧之亚匹”的评价,开诸葛亮并列古代一流人臣伊尹、吕尚之先河。(三)奉诸葛亮为神明诸葛亮在唐代诗人笔下被比赞为圣明贤相的同时,还被神化。如岑参的先主武侯庙“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岁”;刘禹锡的观八阵图“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武少仪的诸葛武侯庙“执简焚香人庙门,武侯神像俨如存”;杨嗣复题的丁已岁八月祭武侯祠堂,因题临准公旧碑“谋献期作圣,风俗奉为神”;雍陶的武侯庙古柏“此中疑有精灵在,为见盘根似卧龙”;李山甫代孔明哭先主的“忆昔南阳顾草庐,便乘雷电捧乘舆”;又代孔明哭先主的“尽驱神鬼随鞭策,全罩英雄人网罗”等。显

12、然,诗人们在民间奉诸葛亮为神人的影响和推动下,写下“运神机”“驱神鬼”“乘雷电”“神像俨如存”“英灵贯千岁”等诗句,将他描绘得如神人一般。这些诗章是诸葛亮在唐代形象得到提升的一种表现。三、“唐碑”中对诸葛亮的称颂唐代,在陕西勉县、四川成都、重庆奉节、湖北襄阳等地都有祭祀诸葛亮的祠庙。唐代的官员怀着对诸葛亮的敬仰,去武侯祠拜谒。事毕,便撰文刻石立碑,记其事,抒发敬慕和赞颂之情。在“唐碑”中,诸葛亮如在唐诗中一样,受到极高的称颂(一)全面肯定、颂扬诸葛亮的功绩以下几通“唐碑”都对诸葛亮的文治武功、治蜀功绩大加赞赏,认为诸葛亮可比前代名相吕尚、伊尹。【清】曹寅,【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扬州:扬州诗

13、局刻本,清康熙4 4 一4 6 年(1 7 0 5一1 7 0 7 年),卷一九八、三五七、二三O、四六四、五一八、六四三。SIGHUANSHENG(CANBUHANSHOUUEYUAVXUEBAO006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2 期裴度碑称诸葛亮是具有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大名盖天地”的全才。评论说:“魏有其七,我无其一,由僻陋而启雄图,出封疆以延大敌;财用足而不日浚我以生,干戈动而不日残人以。其底定南方也,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震叠诸夏也,不敢角其胜负,而止候其存亡;法加于人也,虽死徙而无怨;德及于人也,虽奕叶而见思。此谓精义入神,自诚

14、而明者矣。若其人存,其政举,则四海可平,五服可顷。”在铭文中,又把诸葛亮与前代名臣吕尚、伊尹、张良等人相提并论,称赞说:“尚父作周,阿衡佐商,兼齐管、晏,捻汉萧、张,易代而生,易地而理,遭遇丰约,亦皆然矣。”武侯庙古柏铭(简称段文昌碑)说:“于维武侯,佐汉有程。神其不昏,表此为桢。斯庙斯柏,实播芳馨。”诸葛亮兴复汉室的功劳,永远不会被人忘记,这古庙古柏,就是在传播着他的美名。(二)驳斥对诸葛亮贬低的评价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认为他“奇谋为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崔浩在典论中说“诸葛亮不能与萧、曹匹亚。”“唐碑”对这些评论予以批驳。裴度碑指出:“陈寿之评,未极其能事,崔浩之说,又诘其成功。此皆

15、以变祚之略,论节制之师,以进取之方,语化成之道,不其谬歌?夫委弃荆州,不能遂有三郡,此乃务增德以吞宇宙,不默武以争寻常。及出斜谷,据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计,与敌对垒,待可胜之期,杂乎居人,如适虚邑,彼则丧气,我方养成,若天假之年,则继大汉之祀,成先主之志,不难。且权顷一国,声震八,上下无异词,始终无愧色,苟非运膺五百,道冠生知,喝以臻于此乎?故玄德知人之明者,倚仗日鱼之有水;仲达奸人之雄者,嵯称日天下奇才。”裴度认为,诸葛亮的才智、品德、功绩,如此完美达到了极致,而陈寿根本没有做出正确评价。诸葛武侯庙记(简称吕温碑)日:“或日奇谋非长,则斩将覆军无虚举矣;或日馈粮不继,则筑室反耕有成算矣。

16、”碑文认为陈寿所谓的“奇谋非长”不实,诸葛亮斩杀敌将打退魏军,渭滨屯田做长久驻扎的打算,这些都是成功的范例。刻武侯阴碑(简称孙樵碑)称赞说:“跨西南一隅,与吴魏抗国。提卒数万,绰绰乎去留无我技者,是亦善为兵。”诸葛亮只据西南一地,仅率兵数万,就能抗衡强敌魏、吴,从容应对,来去自由,他是善于用兵的军事家。所以,“史寿以为短于应变,真抑武侯哉!”陈寿评价诸葛亮“短于应变”,的确是在压抑诸葛武侯啊!(三)记录对诸葛亮的追思诸葛亮死后受到蜀人追思,纷纷要求为他立庙。公元2 6 3年,蜀汉朝廷下诏在勉县武侯墓旁修建祠庙,供人们祭拜。此后在成都、襄阳等地也建起祭拜诸葛亮的武侯祠。百姓对诸葛亮的爱戴代代延续

17、,“唐碑”记录了这一状况。裴度碑说:“古柏森森,遗庙沈沈。不裡祀,以迄于今。靡不骏奔,若有照临。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岑。人海际天,知公德音。”裴度看到,在古柏森森的祠庙里,蜀人络绎不绝前去拜谒祭祀,几百年来从不曾间断。他由衷感叹,诸葛亮的功德如高山流水,尤存于天地之间,永存于蜀地百姓心中。【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 9 59 年,第9 30 页,第9 34 页。SICHUANSHENGGANBUHANSHOU XUE YUAN XUEBAO007诸葛亮与三国文化研究专题孙樵碑说:“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

18、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独谓武侯之治比于燕,彼屠齐城合诸侯在下矣。”碑文指出,诸葛亮死了已经五百年,能如此长久地受到百姓的爱戴,说明他治蜀的功绩不在燕昭王、乐毅之下。诸葛武侯庙碑铭并序(简称尚驰碑)说:“至今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殁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碑文指出,对诸葛亮的祭祀已成定例,若在大旱之时百姓祈祷他还能降雨免灾。他在世与死后都能给百姓带来福社,真是“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四)记录维修祠庙的情况蜀汉末年始建于勉县的祭祀诸葛亮的武侯庙,几百年后已开始破败,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铭并序(简

19、称沈迥碑)记录了维修武侯祠的情况。沈迥碑文称,冯翊郡王严震驻军沔阳,治理西部边邑,取得显著成效,心情大好,遥想诸葛亮当年也如此,留下祠墓在此。勉县武侯祠由于长年的风雨侵蚀,显得破败,而且庭院、拜殿狭小,杂草丛生。严震看到后十分感慨,他说,诸葛丞相以完美的品德闻名于世,流传的遗教、功德显赫于南方,如此荒祠破庙怎能举办祭拜崇敬先贤的大典。于是,在原地重建了武侯新庙。下属沈迥立碑记其事,记叙建修“新庙”的原因和经过,故名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此外,裴度在成都祭拜时,看到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虽未被人们遗忘,然而纪念和颂扬他的碑刻却还未建立,他说:“度每迹其行事,度其远心,愿奋短札,以排群议,而文字蛋,志

20、愿未果。以庸薄,获参管记,随旌施而爱止,望祠宇而修谒,有仪可象,以赫厥灵,虽徽烈不忘,而碑表未立。古者或拳拳一善,或师长一城,尚留斯文,以示来裔,况如仁之叹,终古不纪,其可厥乎?乃刻贞石,庶此都之人,存必拜之感云尔。”于是,为表达自已对诸葛亮的崇敬和批驳种种非议,撰文刻石,立碑于武侯祠。“唐碑”涉及的官员尚弛、严震、沈迥、武元衡、裴度、柳公绰、吕温、李景逊、孙樵等多人,有的是唐代中兴名相,有的是贤臣良吏。他们从德才能绩全面赞颂诸葛亮,驳斥陈寿的评价,将他由忠臣贤相推上人臣的顶峰,甚至神化为智将、超人。立于武侯祠的“唐碑”,以一种有别于史书的形式,成为诸葛亮形象的塑造者、传播者。四、唐代诸葛亮形

21、象的影响诸葛亮去世后,一批著名宰辅来类比、赞誉他,还有很多大臣、士人以诸葛亮来自比、比附。这说明他的才、德、能、绩得到各方面的认可。他被视为如管仲、乐毅、萧何、曹参一样的治国贤相的地位已经确立?(一)唐太宗评赞的影响关于帝王评价赞许诸葛亮,在唐代之前、唐代以后都有过,但还没有哪一位帝王如唐太宗那样,与大臣探讨治国经验教训时,对诸葛亮的施政政策充分肯定,明确表示自已应该向他学习,并要求臣下效法。在其影响下,诸葛亮成为唐代大臣、官吏仿效学习的榜样和标准。他的称扬起到了倡导作用,开启了以皇帝诏令的形式来提高诸葛亮的历史地位的例子。此后,武侯谭良啸,谢佳倩:两晋南北朝人士自比或被比作诸葛亮现象解析,成

22、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 年第5期。SICHUAN SHENGGANBUHANSHOU XUEYUAN XUE BAO008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2 期墓受到朝廷明令保护。据载: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 37 年),敕禁采樵。”朝廷明令,严禁在武侯墓地四周放牧打柴,以保护墓的生态环境;诸葛亮也作为哲人良将在朝廷举行周代太公望的祭典时位列配享,祭祀诸葛亮成为国之正祀。唐玄宗时,即下诏正式将诸葛亮纳入配享,后又“置祠宇,量事致祭”;后又得到封王赐庙独享祭祀,据舆地碑记目襄阳府碑记记载,在襄阳隆中有“唐改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庙记”。事在唐昭宗时,诸葛亮被封

23、为王,独享庙宇,受到祭祀;后世也追随唐代对诸葛亮加封,纷纷加以仿效,相继对他封王赐庙。如宋代封忠惠仁济显应王,赐英惠庙,元代封威烈忠武忠显灵仁济王,明代在议定帝王庙从祀历代名臣37 人时,诸葛忠武侯位列其中,配祀帝王。诸葛亮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历史地位大大提升。这虽然是诸葛亮自身的业绩所决定,但也离不开唐太宗的称颂,亦是他要求臣僚效法诸葛亮带来的效果。(二)唐诗对诸葛亮称颂的影响诸葛亮的形象因唐诗得到提升和传播。仅以杜甫咏赞诸葛亮的诗的影响和作用为例。杜诗对诸葛亮的比赞为宋明清诗人所追随、附和。杜诗以“名垂宇宙”的“宗臣”把诸葛亮的才能与功德推向人臣的顶峰,比作伊、吕。这为宋明清诗人所追随、附

24、和,他们弃陈寿“管、萧亚匹”之说而称颂诸葛亮为伊、吕。其中追随杜诗评价的诗歌如宋代陆游的游诸葛武侯书台诗“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元人胡助的孔明草庐图诗“人物自是伊吕徒,甘服巾帼遮长驱”;明人孙承恩的诸葛武侯诗“堂堂诸葛公,道本伊、吕匹”;明人黄溥的武侯祠诗“当世人龙熟与?文全武备望伊周”;清人唐孙华的诸葛武侯祠“管萧才岂匹,伊吕望应同”等,达近百首之多;而“千古勋名垂宇宙”“大名宇宙垂芳久”“吞吴遗恨失堪伤”“宗臣鱼水失吞吴”“谁识当年开济心”“伊周伯仲才难得”“宗臣遗像在”等含有杜诗诗句的这类诗句更是不胜枚举。可见杜诗对诸葛亮形象提升影响较大。杜甫“伯仲之间见伊吕”的赞誉,淹没了

25、陈寿的“管、萧之亚匹”的评价,将诸葛亮与伊尹、吕尚为的形象深入到士人和黎庶之中。杜甫咏赞诸葛亮诗句还被编撰成匾额对联悬挂,这在全国各地的武侯祠中都能看到。诸葛亮形象传播的形式,不完全依靠史书、诗歌,而获得一种全新的艺术载体。据统计,成都武侯祠以杜甫咏赞诸葛亮诗句为匾联内容的多达十几幅。如匾额有:“名垂宇宙”(雍正甲寅,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书),“开济老臣”(嘉庆壬申十七年,朱怀班题),“先主武侯同宫”(清人完颜崇实书);楹联有:“伊吕允堪,若定指挥,岂仅三分兴霸业;魏吴偏并峙,永怀匡复,犹余两表见臣心。”(康熙王子,宋可发题)“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

26、同。”(嘉庆庚辰,蒋攸题)“诸葛大名垂宇宙,元戎小队出郊炯。”(集杜句,名)【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三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年,第56 1 页。【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 9 55年,第4 31 页。【清】潘时彤著,李景焉、卿三强笔注:昭烈忠武陵庙志校注金石附匾联卷二,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1 2 年,第21页。【清】李复心纂修,郭鹏校注:武侯祠墓志校注卷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 0 1 8 年,第1 7 3页。王瑞功主编:诸葛亮研究集成下编诗词曲赋卷,济南:齐鲁书社,1 9 9 7 年9 月,第8 9 1-1 31

27、 0 页。王瑞功主编:诸葛亮研究集成下编诗词曲赋卷,济南:齐鲁书社,1 9 9 7 年9 月,第1 339-1 355页。SICHUANSHENCGANBUHANSHOU XUE YUANXUE BAO009张晏防)(责任编辑诸葛亮与三国文化研究专题(三)“唐碑”不在后世的影响武侯祠里称颂诸葛亮的碑刻,在唐代之前已有,在唐代之后更多,但没有哪一朝代的可以和“唐碑”相比。“唐碑”不仅把诸葛亮的文治武功、治蜀业绩、道德品质,完美无缺地展示出来,对诸葛亮历史形象的重塑产生着巨大影响;还因后人在碑上的题刻记录和延续了对诸葛亮形象的提升。这可从现存沈迥碑、裴度碑上大量的题刻得到证实。1.沈迥碑后人题刻的

28、承载沈碑除正文外,另有宋、元、明人在碑额、碑阴、碑侧的题刻四则。其中碑阴南宋绍兴七年(1 1 37 年)沔县知县的“祈雨题记”,碑侧明嘉靖十七年(1 538 年)工部尚书甘为霖的勉县道中旱诗,记录了他们先后在武侯祠焚香祭拜诸葛亮为解旱情祈雨之事。这与尚驰碑中“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的记载一脉相承,说明常常大旱的勉县地区将诸葛亮视为呼风唤雨的神人。后人在沈迥碑上的题刻将他的这一形象延续并传扬着。2.裴度碑被后人题刻誉称“三绝裴度碑有正文、碑阴记和武元衡及其僚属等人的衔名,之后在碑阴有他下属杨嗣复的题记题诗,还有杨汝士的和诗。此外,在碑阳、碑阴、碑两侧留下宋人的六则、明人的四则、清人的二

29、则题名、题记、题诗或题跋。这些后人的十二则题刻,秉承裴度碑的内容,延续着对诸葛亮的赞誉。如明代大臣李贤与四川巡抚黄溥在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在裴度碑碑阴题刻诗日:“感激终期复故疆,遭逢鱼水自非常。出师才见兵威振,报国宁知汉祚亡。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莫因成败论高下,三代英才信可方。”题诗对诸葛亮的文治武功加以称颂,认为他确实称得上夏商周三代之后的英才。而明代四川巡按史荣华的题跋则将裴度的文章、柳公权的书法和诸葛亮的功德并称,题跋日:“观武侯庙碑,论裴中立所作,文体纯正,如甘誓胤征,不华不俚;柳子宽之书,笔法劲,如正人端士,可敬可爱:诚二绝也。然则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与垂于不

30、朽也耶。”文章、书法、诸葛亮的功德三者“相与垂于不朽”,裴度碑因此被誉称为“三绝碑”而闻名于世。一个“绝”字,将“武侯之功德”视为绝无仅有,独一无二。这是对裴度称赞诸葛亮的肯定,同时也将诸葛亮的贤相形象推向了极致。结语诸葛亮在唐代的形象和对后世的影响,因为唐太宗与大臣对他赞誉带来的历史地位,那些咏赞诗歌的流传并成为楹联展示,以及那些竖立于武侯祠的碑刻为人所观赏慨叹,都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它们宛如一部串联成册的诸葛亮功劳簿,让他的形象在神州大地代代传扬,穿越时空,直至今日。【清】李复心纂修,郭鹏校注:武侯祠墓志校注补录六,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 0 1 8 年,第51 9 页。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编著:墨石藏珍:成都武侯祠现存碑刻,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1 8 年,第1 53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