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特别注意通假字“曾、衡、拂”和使动词。理解介词“于”的用法(相当现代汉语的介词“在、从、给、由于”等)。积累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理解本文用事实分析、归纳论点的说理论证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文章充溢的雄辩气势。 真正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课文提示】本文是孟子游说诸侯的一段言论。题目是选者加的。孟子的散文长于雄辩,善于引导对方的思路,使对方不得不顺从他的观点。孟子的散文说理淋漓尽致,常常从多方面阐述一个问题。孟子的散文好用排比句,气势磅礴。本文
2、一口气列举6个事例,为后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实的事实论据。 【正音正字】. 舜shn畎qun(傅)说yu鬲g拂(乱)f拂(士)b. 辨析通假字:曾:同“增(zng)”,增加。衡:同“横”,梗塞,不顺。拂(士):同“弼”,辅弼。【初学课文】 . 默读课文,借助注释、词典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中的历史人物,了解课文内容。. 划分全文的结构层次。全文分三部分:第1、2段,举例阐述忧患能造就人才的道理。这部分用归纳法。第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第4段,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朗读课文】【要点指导】使动用法,是指有些词本来没有“使令”意义,而在一定结构中才含有这种意义。动词、形容词
3、、名词、数词都可以活用为使动词。使动词的翻译公式是:使动词宾语使宾语使动词。如:苦其心志:使困苦。劳其筋骨:使劳苦。饿其体肤:使饥饿。空乏其身:使贫困匮乏。行拂乱其所为:使颠倒错乱。动心忍性:使震动。使坚忍。【朗读课文】【课外作业】. 完成“学习建议”。. 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孟子的生平和作品。第二课时【朗读课文】【串讲课文】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翻译: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那里获释后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登上相
4、位。原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的行动颠倒错乱,使他的内心震动、使他的性格坚忍不拔,(以此不断)增长他的才干。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如果内部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
5、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一个国家就会灭亡。原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这样才知道由于忧患会使人生存,而由于安乐会使人灭亡。【朗读课文】【课文简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先举例,再说理,最后归纳中心论点。第1段,以六个出生低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证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这六位名人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排比,强调他们都经历了磨难。6个事例并举,为论点提供丰富充足的事实论据。第2段,概括前一段,从理论上证明“生于忧患”。从前一段的众多事实,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成就大业,必须在各方面受磨练。“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连接上下两
6、段,把前一段的具体人物作了概括,由事过渡到理,由个别推向一般。“必先苦其心志”六句,有力而且详尽地指出艰苦的磨练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上、肉体上、生活上、行动上。这就使议论有了丰富的内涵,而不只是简单的推导。第3段,由个人的成长谈到国家的治理,正反结合,阐明受磨难使人生存发展,图安逸使国家灭亡的道理。这一段是上文的引申和发展。“人恒过,然后能改”是一层引申意。然后再从个人推论到一个国家,这是又一层引申。“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反面假设。劝说君王要有忧患意识,这是孟子游说诸侯的目的。第4段,自然作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结论用对偶形式,高度概括,对照鲜明,醒目易记,
7、具有深刻的哲理,成为千古警句。本文论证层层深入,逻辑性强。先列举事例,再从个别带一般,推及到一类人,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而排比、对偶,又增强了说理的气势。排比句如“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对偶句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使文章平添气势,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第三课时【朗读课文】【思维训练】(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上天用以使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方法是什么?(用课文词语回答). 作者认为“而后作、而后喻”的前提分别是什么?(用课文词语回答) . 作者认为“国恒亡”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词语回答)
8、.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各段大概写些什么?段与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1段列举6个事例,是否重复?为什么?. 本文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是怎样得出来的?. 找出本文排比句和对称句,它们有什么作用?10. 简要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学习小结】密室日记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了面对民族迫害时的感情。你是我的辞典用日常小事,展现主人公面对生理缺陷时的精神世界。生命之线通过生活片断和插叙,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面对事业艰难时的积极态度。石缝间的生命运用象征,揭示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外预习】. 读几遍卖油翁,扫除文字障碍。. 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