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壕吏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2、体会当时的社会动荡,百姓疾苦,诗人关爱百姓的情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文言字词的积累不足,但是这篇文言文的课下注释给的十分详细,所以学生对于疏通文意没有很大的困难。但对文章的分析上有一定的困难,抓住老妪的苦和官吏的怒来分析整篇文章,有利于学生们理解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3重点难点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2、体会当时的社会动荡,百姓疾苦,诗人关爱百姓的情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1、作者介绍:要求学生交流所查找到的关于诗人的信息。2、写作背景:公元758年,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
2、。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三吏三别是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1、交流关于作者的信息: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他的诗歌由于反映了唐朝历经了安史之乱,由盛转衰时的社会风貌,所以被成为“诗史”。活动2【活动】初读课文1、散读全诗,读准字音逾y 邺y 戍sh 妪y 炊chu 咽y2、疏通文意同学提问,同学回答
3、,老师补充(戍:驻守某一地方、且:姑且、暂且、已:完毕,停止)3、听石壕吏范读录音4、齐读全诗5、(1)提问: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本诗的主要内容(2)原文的哪句话也可以概括?(3)提问: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1、标注生字词2、参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3、齐读全诗4、回答问题(1) 一户普通家庭在战争中的普通遭遇(2) “有吏夜捉人”(3) 老妪、老翁、吏、杜甫?活动3【活动】重点研读1、这场历史悲剧的主要人物是谁?2、细读老妪致词的十三句话,想想老妪面对了悍吏怎么样的逼问才有这样一番说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1)你家的男都到哪去啦?(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
4、者长已矣)2)你们家还有别人吗?(室中更无人)3)你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唯有乳下孙)4)孩子的母亲呢?(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5)这怎么行,你们家必须有一个人跟我们走!(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3、观看课本剧视频这种“藏问与答”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悍吏的蛮横、凶狠、咄咄逼人,老妪的悲伤、凄苦(1、老年丧子2、穷困潦倒3、被迫服役)让我们更加深切的体会了诗中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4、提问:我们还能从文中的哪句话上找到官吏凶狠的特点?5、提问:在那样一种兵荒马乱的情况下,除了老妇的苦以外,诗中的其他人物又何尝不是苦的呢!从诗中何处可以看出来?6
5、、思考: “泣幽咽”是谁在哭?为什么哭?7、概括文章中心:全诗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详写老妪的悲痛致词,描绘出战乱给人们所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官吏的暴行,对劳动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1、回答:老妪、吏2、试着模仿当时官吏说话的语气来阅读课文3观看课本剧视频4、回答:“有吏夜捉人”(“夜”和“捉”体现了官吏凶狠的特点,“夜”字,人们白天都在外躲避,无法捉到,官吏在人们已经入睡的夜晚前来突然袭击,可见官吏抓壮丁手段的狠毒;“捉”字表明了当时兵力匮乏,抓壮丁的强制性,百姓无法反抗)5、回答:(1)老翁之苦a.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说明百姓长期以来饱受抓壮丁之苦,即使到了深夜也睡的不安稳,一有风吹草动
6、,立刻逾墙而逃。b.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既叙事又抒情,一方面照应文章开头,另一方面也是对请从吏夜归的补充,如果说前面我们对悍吏会不会带走这样一位孤苦的老妪还心存疑惑的话,至此我们已经全然明白了结果,失去了儿子、妻子的老翁变得形单影只,还要时常受到官吏征兵的惊扰,我们可以料想到老翁将在恐惧不安中度过余生了。(2)杜甫之苦a.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夜久”表明老妪哭诉、悍吏百般威逼的过程很漫长,“如闻泣幽咽“一句,一个“如”字表明当时的哭泣声非常的微弱,隐隐约约听不太真切,但是作者还是在用心认真地倾听,即使是夜深了,也不放心,对这个苦命的家庭一直保持这关心,体现出作者杜甫有过忧国忧民关心百姓疾苦的情怀。6、媳妇失去婆婆,丈夫对未来感到无望、乳孙收到惊吓,惊魂未定、老翁痛失妻儿,家破人亡、诗人无可奈何,同情百姓?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1、抄写课文并翻译2、思考为什么当时杜甫并没有阻止悲剧的发生?完成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