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背景。2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4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5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重难点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体会语言的深刻内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祖国,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每个热爱着祖国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人们又是如何表达
2、他们的爱国深情的。二、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年),法国作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100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三、知识小窗1题解。“最后一课”这个标题点明了小说记叙的主要内容。课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2时代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借以摆脱内部危机
3、,巩固王朝统治。1870年7月19日爆发的普法战争,是他为了阻止南北德意志的统一,巩固、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和摆脱政治危机而发动的。结果法军惨败,路易波拿巴被俘,法军投降。此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战争的性质由此发生了变化,普鲁士由被侵略者变成了侵略者。但是法国新的资产阶级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和约,赔款五十亿法郎,还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让给普鲁士,这两个地区的法国人民从此沦为亡国奴。这篇课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为题材写的。四、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感知情节。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
4、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的。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指导朗读:应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的祖国语言的难舍。“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和对民族、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3这篇小说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悲壮感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来写的,这叫做
5、第一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便于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写出他的变化。例如:文中对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心理描写和背书时的心理描写,都真切感人,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顽皮少年的变化、成长。五、课文分析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二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2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婉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布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
6、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布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3文中多次提到普鲁士士兵的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普鲁士士兵的号声,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环境描写,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普法战争。4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做了一个铺垫,有烘托的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
7、悲剧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人们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之感。5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婉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6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
8、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儿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突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7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
9、立成段,是为了突出老师的话,引起了小弗郎士的感情上的共鸣。第二课时一、导入小弗郎士匆匆忙忙地赶到了学校,走进教室他发现今天与往日似乎大不相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在这节课上,小弗郎士有哪些感受呢?下面我们就随着小弗郎士一起走进教室,看一看里面都发生了什么事情。二、理解课文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刚才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现在有了答案。小弗郎士本来很贪玩幼稚,现在却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而悔恨,讨厌的书也变成了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对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
10、憎恨起来。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尊敬,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2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无限依恋。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
11、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3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法国的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而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因为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小弗郎士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他的学习态度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4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他联想到了什么?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
12、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士兵“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5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失去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的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6小弗郎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13、韩麦尔先生是一位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当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地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是对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最后,“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地拨动了小弗郎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
14、情之弦。7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8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监狱,是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的地方,被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如同监狱一样。“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促使人们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9为什么
15、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了,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强烈地刺激与激发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与爱,这岂止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10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体现了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
16、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做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过程,其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11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先生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
17、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12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13小说写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可是文中并没有“爱国主义精神”这几个字,小说是怎样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通过细节描写。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的军号声、金甲虫、关于鸽子咕咕的叫声和字帖的两个联想,都是通过细节描写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以及揭示主题的。14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语言不是更激动人心吗?小说以韩麦尔
18、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语言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教学反思普法战争是以法国的惨败告终的。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臣民的痛苦。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作为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高度精练的范例,它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这一重大的主题,描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一切又是以平易的风格和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还在于它具有卓越的艺术特色。这里凝结着作者的艺术劳动的可贵经验,对我们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在对本文的学习中,第一课时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分析情节结构,谈读后感受,教师不做过多的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对初读印象进行深化和具体化。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学生谈对母语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