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背景、小说三要素知识及阅读小说的方法。2.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把握文章三要素,理清情节结构。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4.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探究课文主题思想,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重难点1.整体把握文章三要素,理清情节结构。2.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3.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探究课文主题思想,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课时安排 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最后一课。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作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阅读书下注解、课前导语。)这是一篇小说,所以我们要先了解小说
2、三要素知识及阅读小说的方法。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核心要素是(人物),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环境又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作用分别是(交代时间地点气候节令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者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交代社会时代背景)。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时还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小说按照篇幅的长短可以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阅读小说
3、要紧紧把握三要素:首先明确所写人物有哪些,谁是主要人物、中心人物,谁是次要人物。然后要研究一下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这是小说人物活动的空间、舞台或者背景。这对分析、把握人物形象、探究、理解主题很有好处。接下来要看看人物在上述舞台和背景下发生了什么故事。即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弄清结构层次,明确故事线索。最后重点应该研究人物的行为,分析概括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想想小说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代表了社会上哪些人,作者通过他们的思想性格想反映什么社会问题,这就是主题思想。目标二1.结合注解,默读课文,画出生字生词,标出段序。先听写词语,再注音踱(du)步气氛(fn)郝(ho)叟(su)膝(x)头惩(chng)罚赚
4、(zhun)钱诧(ch)异懊(o)悔(hu)祈(q)祷(do)塞(si)进哽(gng)住钥(yo)匙(shi)挟(xi)着字帖(ti)请帖(ti)妥帖(ti)2.整体把握三要素。(1)小说中写到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刻画的人物?(自由发言,说对加分)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铁匠华希特和他徒弟、郝叟老头、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镇上其他人。主要人物是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说通过刻画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表达了一个什么主题?猜想一下,用一个词说说。(爱国主义精神)谁的爱国主义精神?(法国人民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往往代表着一个社会群体)人物的活动必定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下,那么这篇小说中的人物是在什么环境下活
5、动的呢?(2)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有哪些?哪些是自然环境描写?哪些是社会环境描写(暗示或交代故事背景的语句)?(独立勾画小组交流自由发言,说对加分)上学路上: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自然)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自然);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社会)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社会)课前环境: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
6、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自然)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社会)上课环境: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自然)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自然)下课环境: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
7、也响了。(自然)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社会)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明确了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下面我们再回忆一下都有哪些?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都有哪些?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小组交流自由发言,说对加分)上学路上: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自然)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自然);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社会)自然环境描写表现小弗郎士想到逃课时的快乐心情。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这里已被普鲁士军队占领。课前环境: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8、自然)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进一步加深悬念。上课环境: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自然)烘托出教室里浓厚的爱国气氛。全部心思凝聚在了对于祖国的眷恋之上,金甲虫衬托孩子们没有分神。鸽子的自由鸣唱,体现了教室里师生们共同的心声: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强权压迫的抗争。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
9、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自然)说明韩麦尔先生在这里所呆的时间长,更衬托出他对这里的留恋。下课环境: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自然)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社会)表明最后一课的结束,渲染了悲愤的气氛,烘托了人们痛苦难过的心情。环境描写就是小说人物活动的舞台、背景。接下来我们看看人物在上述舞台、背景下发生了什么故事。(3)用简明语言逐段口头概括课文情节。(先组内接力循环概括,一人一次概括一两段;再自由发言,说对加分。)1上学晚了,并且没好好复习功课,怕老师骂,就想逃学。2、3上学路上对景
10、物的感受,最终选择上学。4路过镇公所所见所思。5、6看布告的铁匠和我开玩笑,我跑到学校。7平常上课时气氛喧闹。8今天上课安安静静,“我”红着脸走进教室。9韩麦尔先生温和地让我坐好。10教室里和平常不一样之处。11韩麦尔先生又柔和又严肃地宣布最后一课,希望我们用心学习。12、13得知最后一课“我”万分难过。14、15“我”懊悔不舍。16揭示上最后一课的意义。17韩麦尔先生让“我”背书,“我”背不出来心理难受。18、19韩麦尔先生沉痛总结以往教训。20韩麦尔先生赞美法语的优点,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我”认真听讲。21、22习字课上学生安静认真学习以及我的心理活动。23上了历史课、拼读课。24-
11、29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布“最后一课”结束。归纳最后一课与平常上课不一样之处。平日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学生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平时老师穿戴一般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后排板凳一向空着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个个看来都很忧愁。对全文情节有了全面了解之后,想想题
12、目“最后一课”怎么理解?是最后一节课,还是最后一次上课?(不是最后一节课,是最后一次上课。)实际上了几节课?各是什么课?(四节课,分别是法语、习字、历史和拼读)详略怎么处理的?(重点,法语课;次重点是习字课;历史课与拼读课一笔带过。)除了写上课的情况,还写了什么?(课前、下课的情况,还有上学路上的情况。)短篇小说一般都是在高潮中结束文章,所以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开端为一部分,发展为一部分,高潮和结局合为一部分,发展部分根据情节的深入发展又可分为几个层次。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主体部分再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自主完成小组交流自由发言,说对加分)一、(1-6)写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
13、和心理活动。交代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身份,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二、(7-23)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的表现。(一)(7-10)交代了“最后一课”课前的不同寻常之处。(二)(11-16)点明“最后一课”,揭示其严肃意义。(三)(17-23)韩麦尔先生和学生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情境。三、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布“最后一课”结束。这篇小说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由此可见小弗郎士不仅是作品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还是作品中的一个什么人物?(线索人物)那这篇小说就是以什么为线索的?(小弗郎士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
14、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第三课时学习任务: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学习刻画、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浏览课文第,找出写韩麦尔先生的句段,批注一下采用的描写方法和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思想感情)。学习程序:自主学习组内交流班级展示(口头汇报,同时板书关键词)语言、神态、动作,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高度的民
15、族责任感,恪尽职守、道德高尚。2.展开合理想象,体验人物内心世界。(1)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2)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心里会想些什么?(3)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4)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预设提示7平常上课时气氛喧闹“老师拿着大铁戒尺”表明了什么?韩麦尔先生平常上课很严厉。9韩麦尔先生温和地让我坐好。“可是”如何理解?突出了老师对我的态度和往常不一样。10教室里和平常不一样之处(老师的穿着、严肃的气氛、多了镇上的人而且各个看来都很忧愁)为什么强调韩麦尔先生今天穿戴的衣帽“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为什么要交代“个个看
16、来都很忧愁”?渲染教室里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小弗郎士对这些不平常现象有什么感觉?吃惊、诧异。11韩麦尔先生又柔和又严肃地宣布最后一课。“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两个“最后”表达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情感?前者沉痛、愤慨的心情;后者希望学生用心学习的原因,对祖国的热爱。“又柔和又严肃”显示了什么?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戴成那样?纪念最后一课,对就要失去的国土表示敬意。镇上的人人们为什么来听课,而且个个看来都很忧愁?他们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17、了,从此将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机会,失去亲爱的祖国,所以用这种方式来感谢老师,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表明了人们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18、19韩麦尔先生沉痛总结以往教训韩麦尔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表现聊他的怎样的精神?痛苦,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小弗郎士学习不好的原因有哪些?拖拉,父母、老师不负责任。20韩麦尔先生赞美法语的优点,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我”认真听讲。“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含义。“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
18、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
19、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会给我这样的感觉,体现了什么?希望学生牢记祖国语言,紧握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体现了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21、22习字课
20、上学生安静认真学习以及我的心理活动。制作新的字帖有什么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爱国热情。此刻的学习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学习就是爱国,学习就是对侵略者的反抗。神态描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和对祖国故土一往情深的热爱。联想老师四十年来为祖国忠诚服务有何作用?说明韩麦尔先生在这里所呆的时间长,更衬托出他对这里的留恋。也表明小弗郎士被老师的行为感动,动情了,心中的爱国火种被点燃。23上了历史课、拼读课。“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体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恪尽职守、道德高尚。写郝叟有何作用?突出表现了人们的爱国热情。24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
21、不屈精神。采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聊韩麦尔先生怎样的心情,突出了他怎样的形象?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无比的悲愤和哀痛,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平时是一位严厉对工作也有不够尽责时候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高大”指的什么?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法兰西万岁”有何作用?这几个光彩夺目的大字表达了韩麦尔老师的心声,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使小说的主题深化,同时收到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第四课时导入新课:这
22、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最后一课这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情节、环境)。核心要素是什么?(人物)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一般有哪写呢?(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有谁?(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这节课我们来分析一下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分析小弗郎士形象,学习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转变这种写法。小弗郎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1.分析小弗郎士形象,感知其前后变化。浏览课文1-6段和17-23段,找出写小弗郎士的句段,批注一下采用的描写方法和人物形象(性格特征、思想感情)。学
23、习程序:自主学习组内交流班级展示(口头汇报,同时板书关键词)有关段落(1-6)(17-23)描写方法心理、动作心理、动作、神态人物形象幼稚、贪玩、不爱学习,懵懂无知,有意志力,关心社会、爱憎分明,自尊心强学好祖国语言的欲望,后悔、难过、不好意思,转变态度认真学习,轻蔑敌人、深爱祖国语言。侵略者剥夺了小弗郎士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反而激起了他高度的学习热情。此刻的学习已不是单纯的学习。此刻,学习就是爱国,学习就是对侵略者的反抗。高度的学习热情,就是高度的爱国热情。深爱祖国语言就是深爱祖国。课文塑造小弗郎士的形象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同时还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值得我们写作学
24、习。在最后一课之前小弗郎士是这样一个形象,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变成了这样的形象,前后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2.概括小弗郎士心理,体验其心路历程。一个幼稚、贪玩、不爱学习,懵懂无知的顽童在“最后一课”中就这样转变态度认真学习,成了一位爱国少年。你们觉得这个转变突然吗?(不突然)因为有了中间的12-16段所以就不显得突然了。学习程序(1)根据课文12-16段内容,小组讨论填空,并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2)小组面向全班展示讨论结果,并有感情朗读有关句子(一人读不好,组内及他人再读。)(其他组参与质疑补充;达成共识,明确结果。)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小弗郎士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接
25、着对侵略者的做法感到(愤慨),然后为自己不能再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自己以前没好好学习感到(懊悔)。此刻,他对课本由以前的(讨厌)变为了(不舍),对老师由以前的(害怕)变为了(依恋)。甚至对老师现在的遭遇产生了(同情)。他也明白了老师和镇上人们今天的异常举动,他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3)全班有感情齐读12-16段,体验其心路历程。学习反馈:补写心理活动,使人物心情态度转变合情合理。(力求生动细腻,一波三折。)(1)试卷发下来了,果然就像之前同学们传说的那样,我的成绩很糟糕。我的心里想到这里,我感觉信心倍增,前途一片光明。(2)试卷发下来了,果然就像之前同学们传说的那样,我的成绩很不错。我的
26、心里想到这里,我的内心平添了几分压力,感觉任重道远。预设提示1上学晚了,并且没好好复习功课,怕老师骂,就想逃学幼稚、贪玩,不爱学习2、3上学路上对景物的感受,最终选择上学天真好玩,也有意志力。“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这些景象”包括什么?“有趣多了”说明什么?陶醉在自然里无比快乐的的小弗郎士并不知道普鲁士兵的操练意味着什么。阿尔萨斯与洛林的沦陷,本来是战争的结果,在当时对于小镇人而言,无疑是一件大事,可是小弗郎士浑然不觉,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小孩子还懵懵懂懂,不知道作为亡国奴意味着什么。4路过镇公所所见所思关心社会,爱憎分明。“许多”“站”表现和暗示了什么?表现了人们对布告的关心,暗示了
27、事件的重大。“又出什么事了”“又”有什么表达效果?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就埋下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5、6看布告的铁匠和我开玩笑,我跑到学校很强的自尊心。铁匠的话从情节发展有何作用?给读者造成悬念,吸引读者追读下文。1-6段直接描写小弗郎士。8今天上课安安静静,“我”红着脸走进教室自尊心强。“怕老师骂”,也间接表现了韩麦尔老师的严厉,这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12-16得知最后一课后的心理活动(难过、愤慨、惋惜、珍惜、懊悔、自责,对课由讨厌变为不舍依恋,对老师由害怕变为不舍依恋),同时也解开了之前
28、的悬念、疑惑、诧异(布告牌上的事,韩麦尔穿戴节日盛装的原因,镇上的人来听课而且个个看来都很忧愁)17韩麦尔先生让“我”背书,“我”背不出来心理难受。“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体现了什么?这种想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好祖国语言的欲望。侵略者剥夺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爱国热情。并且把学好自己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而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为什么“头也不敢抬起来”?后悔、难过、不好意思。“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原因是什么?在爱国热情的驱使下,小弗郎士转变了学习态度,韩麦尔先生也前所未有的认真负责。“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29、有何作用?这联想表现初步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第五课时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通过概括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看到了其变。那么是什么使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提示:这节课有什么特殊之处(最后一课)失去时懂得了珍惜。侵略者不允许再学法语,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是啊,当得知这是最后一课时,他难过、愤慨、惋惜、懊悔、自责,对课本由讨厌变为不舍,对老师由害怕变为依恋。他明白了镇公所布告牌前为什么围着那么多人,他懂得了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镇上的人们为什么来教室听课,而且个个都很忧愁,他们是为了纪
30、念这最后一课,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就这样小弗郎士的心灵上有了爱国意识。提示:这最后一课课堂的人事物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情绪的感染”同学们想想小弗郎士的巨大转变还和什么有关?如果这最后一课和往常上课一样,课前还是那么喧闹,也并没有镇上的人来教室听课;韩麦尔先生也和往常一样,没有穿他那套漂亮的礼服,没有等待来晚的小弗郎士,在他来晚的时候和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像往常一样训斥他几句,甚至用戒尺敲打敲打他,韩麦尔先生也没有沉痛地批评阿尔萨斯人的不幸,没有谈论法国语言的优美和掌握它的意义,也没有别出心裁的为习字课制作字帖,也没有临下课时的痛苦表现,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学生过了今
31、儿个,明天就会有新老师来教他们德语。那小弗郎士会有12-16段这些内心活动吗?他的思想感情行为会有后面那么大的变化吗?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1.所以,课文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反映了法国人民在亡国灭种之时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反抗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既然是这么严肃重大的一个主题,作者为什么不通过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来表现?这样的孩子应该更爱国,更能代表国家的未来?小组交流自由发言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通过对比写他的转变,更能表现出
32、亡国给人带来的阵痛和影响,更能使最后一课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是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连顽童面对亡国,都内心沉重痛苦,那整个民族的沉痛感受不言而喻;连顽童也知道爱国了,那整个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不言而喻。顽童也知道爱国了,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已被交到下一代的手中,这样的民族会灭亡吗?既然这样,那是不是把“最后一课”之前的小弗郎士写得越坏,和后文的对比就越强烈,越能突出主题。可是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还表现了小弗郎士的“有意志力,关心社会、爱憎分明,自尊心强”这些特点。这是为什么呢?小组交流自由发言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是是
33、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中是不是所有人只要国家民族遇到危机、面临灾难都会变得无比高尚、非常爱国?(不是,也有当汉奸卖国贼的,也有大发国难财的。)任何一个人的转变除了和外界因素有关,还和他自身有关。小弗郎士虽然幼稚、贪玩、不爱学习,懵懂无知,但他有意志力,关心社会、爱憎分明,自尊心强。这些优点其实也为写他在“最后一课”中的转变做了什么?(铺垫)所以我们同学在写人的时候也要学习这样的写法,发掘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好孩子身上添点小缺点。这样就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真实。韩麦尔先生这个艺术形象有没有不完美的地方?作者为什么不把他塑造得完美无缺,尽善尽美。4.品味细节描写,学习精妙写法。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请找几处体会一下效果。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