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一、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理解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对不同体裁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二)过程与方法: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二、各单篇教学指要猫是郑振铎小说的名篇,作者用朴实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沉郁。其文笔朴素精美,感情深沉真挚,有很高的人文价值。 斑羚飞渡一文描述了一群斑羚在被狩猎队追杀而被迫逃
2、到悬崖边时,采取牺牲老弱的一半来挽救少壮的一半的方法以求得种群生存的机会,热情地讴歌了它们崇高的献身精神。学习本文,我们可以感受到斑羚崇高的精神境界,领略它们飞渡时的壮美。文章在详略安排、选材剪材、场面描写等方面都有可指导学生学习的地方。华南虎一诗写于一个最没有诗意的时期七十年代初,表现了当时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屈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教学本文,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此诗的创作背景,分析“华南虎”的象征意义,感受华南虎执着的灵魂和自由的精神,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尽量在鄙弃庸俗、保持独立人格方面给学生以启示。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通过指导品味重点诗歌语言的含义。马是
3、一篇语言生动的科学小品文,作者饱含感情地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感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学习此文,要积累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了解文中对马的人格化描写,狼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屠夫战胜两只狼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任何敌人都不能抱轻敌和侥幸的心理,更不能有仁慈心肠,只有随时识破它们的阴谋,起来斗争,把它们打倒,才能战而胜之。教学本文,应以掌握重点文言实词为重点,在此基础上,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还要学习在叙事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并探讨文章的主旨,揭示故事的寓意。三、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设
4、计构想本单元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由课文马引申而来。教科书提供的相关内容较多,包括形象字“马”的演变过程,关于马的历史传统、书法摄影作品,以及马的文章作品等。根据“南方无马”和农村中学生的实际,本次活动拟以马的摄影和绘画作品和关于马的历史人物或故事为主要内容,并以写作训练为落脚点来设计本次活动。活动时间拟持续三周。进入本单元教学时将马先学,然后布置有关活动。四、课时安排猫 2课时 华南虎 2课时 马 2课时 狼 2课时 综合性学习 2课时 第一、二课时 猫教学目标 1学习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学习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
5、作者对第二只猫的失踪与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课文的主旨。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板书课题、作者)2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
6、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二、学习字词。污涩( )怂恿( )蜷伏( )惩戒( )怅然( )诅骂()红棱()三、整体感知1、文章写了什么?明确:文章写了有关猫的三件事。除了写猫,还写了养猫的人。2、作者家一共养了几只猫?笔下的猫可爱吗?写可爱的是一、二只猫。不可爱的是第三只猫。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第一只猫从何而来?怎样写第一只猫的可爱?学生发言。2、品味语句:(1)、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2)、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
7、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明确:花费时间之长,可以看出猫的可爱3、这只猫结局如何?五、研读课文第二部分。1、第二只猫与第一只猫相比,有什么不同?2、品味语句:(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动、有一次,居然捉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3、这么可爱的小猫,结果怎样?4、第一只猫的死和第二只猫丢,家人态度有什么区别?第一只猫:称为相伴的小侣,死后感到酸辛第二只猫:称为所爱的东西亲密的同伴。丢后,家人都忙乱都不高兴。由此可看出我们对第二只猫的感情比第一只猫的感情更深。我怅然愤恨诅咒路人
8、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1、第三只猫可爱吗?不好看不活泼忧郁懒惰不捉老鼠2、它在家里地位如何?若有若无3、这时候出现一件事,家里的芙蓉鸟死了。家人是怎么反应的?全家人都愤怒,难过4、品味语句:(1)、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地位低下(2)、我很愤怒,叫到:“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3)、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5、猫吃鸟的依据是什么?依据第17、27段。6、描写黑猫有何作用?体现猫的不幸。我知道我错了,不应平白无辜冤枉第三只猫。7、至此作者开始反省自己的错误。寻找文章体现开始明白“我错了”的语句(1)、我开始
9、觉得我是错了。(2)、我开始觉得我错了。8、能再找出表现我自责语气的语句吗?略七、问题探讨:1、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2、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同情弱者严于自省勇于自责八、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一、情感揣摩: 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明确: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
10、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了的想法。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写每只猫都是按照三层式的结构。引入对象这只猫怎么来的;叙说事情,然后抒发情感。 2
11、、从全文的角度上来讲,你有没有发现第一句所起的作用啊?3、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三、课堂总结好,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的(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我们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二、三。第三、四课时 斑羚飞渡教学目的:1、 通过讨论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美德。2、 通过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从中悟出某些道理。3、 培养“珍惜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4、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有关语文学习的各种能力教学重点:1、 理解斑羚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
12、的美德。2、 培养学生以讨论形式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1、 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各抒已见,阐述自己的所感所悟。2、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课文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感知、感悟、思考、表达、归纳分析、捕捉重点、质疑解难、探究写法等能力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课前五分钟演讲(材料) 二、检查预习情况(大屏幕显示) 1、生字(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2、斑羚简介 二、感知:就部分段落或全篇概括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情节并为之拟小标题三、感悟、精读研讨 ( 一)感悟:找出文章中最让你感动(感受最深)的地方,说说它让你感动(二)精读研讨:教师质疑:作者是怎样组织全篇内
13、容?怎样把握写作重点?为什么作者能把你所说的这部份内容写得如此感人?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借鉴?引导学生按照“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写得怎样”的模式由深入浅地把握文章 ) 1、学生用词语概括文章写作思路飞渡前飞渡中飞渡后 飞渡的原因(背景)飞渡的准备飞渡的过程飞渡的结果2、作者重点表现的内容是什么?为何以此为重点?3头羊在这次飞渡中起了何作用?文章重点刻画头羊的什么?你能说一说文章哪些地方写了“镰刀头羊的叫声?课文中镰刀头羊的叫声有什么含义? 4、作者在描写这几十只羚羊飞渡时是怎样处理材料的?详略写相结合,第一对斑羚试跳过程详写,略写其他斑羚5、作者是怎样把第九段写得如此精彩?根
14、据表达需要用了准确的动作描写,如:飞奔、起跑、纵身一跃、跳、紧跟、钩、猛瞪、再度起跳发、升高、落、坠落等6、文章最后写到我的感受有何作用?7、哪些句子富有表现力(三)、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探究,我们都受益匪浅,这篇文章根据主题确立写作重点、安排详略写、适当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精彩的动作描写、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选材剪材等写作技巧都值得我们借鉴四、总结(板书设计)飞渡前飞渡中飞渡后飞渡的原因(背景)飞渡的准备飞渡的过程飞渡的结果镰刀头羊的品质:临危不惧,遇事镇定自若斑羚们的表现:团结协作、舍己为人五、作业用几个词语概括斑羚们面临进退维谷的绝境时的情绪波动过程以及动作反应过程 一片惊慌渐
15、渐安静骚动秩序井然逞能等候试跳飞渡 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或生动复述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揣摩作者以深沉笔触记叙斑羚为生存而抗争的悲壮故事,也大胆地畅谈了文章或在思想或在写法上的某些启示。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自由提出疑问,同学之间共同探讨,解答难点,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质疑研讨合作解决问题1:P79页最后一段。“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2:第一段。“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震惊?3:文章最后一段。“它走了上前,消失在一
16、片灿烂中”在这句话里,“灿烂”只是指那一弯弯的彩虹吗?5:在这篇文章中,人充当的是什么角色?怎么评介这种角色?三、延伸拓展。(一)老师提问:学习这篇斑羚飞渡后有何感悟?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展开纷纷的讨论,主要阐述有:四、小结:这是一篇凝聚着人类良知的警世之作。我惊叹动物面临生存危机,生命受到摧残时团结一致,不惜代价把生的希望留给年青一代的智慧的、崇高的牺牲精神;我也欣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爱护抢救一切野生动物就是拯救人类自己,这是我们缤纷世界中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这也是一篇浸润、喻示着美好人性的作品,我努力在此文中搜寻人类的影子,而不仅仅是一种品质、情感。我更赞美为了生命短暂的美丽,而甘愿奉献拳拳
17、爱心、殷殷心血,甚至不惜牺牲来铸就人生永远辉煌的特质。五 作业布置。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第五课时华南虎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及感情,欣赏品味关键词句; 2 、诵读品味诗歌,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欣赏诗歌的形象; 3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欣赏品味关键语句,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2、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难点:朗读品味,鉴赏诗歌形象,特别是分析“华南虎”的象征意义。课前准备 1 、选择适合本诗的背景资料,包括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2 、投影片:老虎的投影片。3 、收集有关虎的成语和
18、咏虎的诗歌。 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虎有“万兽之王”美称,老虎的凶猛,威严之势我们是知道的,有很多众所周知跟虎有关的成语,如“狐假虎威”,“虎头蛇尾”“虎视眈眈”“虎背熊腰”从这些成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虎的威猛、高贵的气质,但我们今天要讲的这只老虎是一只失掉自由笼中虎,看看笼中的老虎又是如何威武不屈的。二、朗读课文,营造气氛1 、范读(背景投影显示) (学生听读,欣赏,品味语气、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 、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要投入感情,这样,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领悟,进一步把握诗的内容。) 三、问题探究,整体感知 (投影显示) 1 、华南虎在
19、诗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诗句加以说明。 2、 华南虎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它的现实意义?(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理清结构,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推荐代表交流,教师适当进行背景介绍。) 明确:华南虎的象征意味,它所代表的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诗人借虎喻人,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思索: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四、赏析品味,质疑问难 (投影显示) 1、这只华南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文中那些诗句能表现它的个性?(再读课文,勾画出这些句子,然后归纳。)文中表现华南虎个性的诗句有:“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
20、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灰灰的水泥墙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明确:华南虎高傲不羁,虽生陷囹囵,但骨子里却涌动着威严、反抗压迫、威逼、囚禁它的人们,追求自由独立。2、试从“观众”、“铁笼”和“我”进行分析。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观众的心里?他们是怎样的人群?铁栅栏又有什么含义?学生:“观众”叽叽喳喳,胆怯而绝望,可怜而可笑。他们用“砸”,“呵斥”,“诱惑”,“劝诱”的方式来对待高贵的华南虎,他们无聊,卑微,竟会从生活中找不到“谈资”和“好戏”而“绝望”。即使是面对华南虎的背影也会感到“胆怯”。明确:这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铁栅栏”,“铁笼
21、”“灰灰的水泥墙壁”,是人类制造出来的阴影色彩,冰冷无情。也是象征着人类无知的囚禁。提问:文中作为同样观众的我又是怎样的人?有什么不同?我的感受是什么?学生:“我终于明白”,“我羞愧”,“我”“离开”“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这些表明我的思想和良知在觉醒。明确:“我”也和其他人一样,隔着铁栅栏来“观赏”华南虎,但是,“我”毕竟良心未泯,从老虎“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悲愤”中,“我感受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感受到现世众生的人格堕落。3、“我终于明白.”,中“我”这时明白了什么?明确:“我”被“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沟壑”唤醒了,“我”的灵魂被追问。“我”
22、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4、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其中蕴含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本诗的最后一段正是点明了华南虎的象征意义,也表明本诗的主旨。“我”为老虎永不屈服的个性所感动,“我”为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而羞愧。诗人借虎喻人,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思索:在悲怆的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进。三、迁移拓展:谈谈你从 文中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写作体会?明确:只要学生答得合
23、理即可。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第二题。2、 学习了这篇文章,说说人类应该如何同动物相处。五、小结这首诗写于一个最没有诗意的时期70年代初,表现了当时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正直、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超越那个特定的时代,即使在今天,这首诗也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想要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不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的人们,应该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和鼓励。 第六课时 马教学目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难点: 1、重点:(1)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
24、的马的特性。 (2)学习对比的写法。 2、难点: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勃艮第省的蒙巴尔城。贵族家庭出身,从小爱好自然科学。1933年他26岁时进入法国科学院。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总管。1753年被法兰西学院接受为院士。他1748年开始写作自然史,数十年如一日,最后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2、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字音并能正确书写 剽悍 pio hn 窥伺 kus 羁绊 jbn 疮痍chun y 阔绰 kuchu 项鬣 li 观瞻zhn 遒劲 qi 妒忌
25、dj 庇荫 byn 犷野 un 眷恋 jun 妍丽 yn 畸形 j 颚骨 面面相觑 q 相得益彰 zhn 鞍辔 pi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并能运用剽悍 疮痍 阔绰 遒劲 庇荫 犷野 眷恋 妍丽 面面相觑 相得益彰 3、导语 提起马,我想大家脑海里肯定有非常鲜明的印象,那我们就先来欣赏一下马的风姿,然后请同学们谈谈感受。(课件展示:播放马的图片) (学生谈感受) 的确,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马留给我们的印象或是飒爽英姿,或驰骋疆场,或雄姿英发,或勇猛剽悍,即使年已衰老,但仍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马的风姿。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 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
26、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马, 马 2、请分别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讨论作者是采用何种表现说法描述两种马的。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三、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人工驯养的马(家马)-“勇毅”、“驯良”能表现的词句:(1) 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2) 驯良的性格,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天然野生的马(野马)-“自由奔放”能表现的词句:动作的自由,
27、自由自在的生活,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对比的写法,表现出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第二、三自然段。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读第二、三自然段 1、自读第二、三自然段,发现问题。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五、延伸、拓展 作者将各种马都描绘得各具特色,真是五彩纷呈,假如
28、有选择的机会,让你做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 请用句式“我愿意做 马,因为 ” ( 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做必要的评论,对合理的价值观可进行肯定,对有消极思想的应加以疏导纠正。)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精彩,但事实上,你们并不能去做马,所以,只能说你们愿意做像马一样的人,其实这就是将马当作人来讲述,而我们的作家布封之所以将马写得栩栩如生,这正是把人的思想浸入到马身上的缘故。在布封的笔下,马已被赋予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所以,与其说作者赞美野马,不如说作者赞美有着野马一般美质美德美貌的人。 自古文人相惜,作
29、家梁晓声就曾写过假如我为马这样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是的,我如果在对生命形式进行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课件展示)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这段话。(生齐读)六、课文总结 1.本文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马,赞美马,在作者的笔下,马被赋予人格的魅力,如本来马在战场上是被迫冲腾蹿跃的,可作者写道它“喜爱”并“追求”兵器的撞击声;马是受人摆布和约束的,可作者却说它“知道克制”自己;马被驯服,这种驯服作者称之为“教育”。马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人一般的意志品质。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
30、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 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七、拓展学习1、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2、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作点评(完成在读书笔记上第七课时 狼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 掌握课文中一些重要实词的含义及其用法3 准确、形象地复述课文内容、朗读、背诵全文 4成语积累教学重点:1 课文寓意的理解及其意义 2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像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学习文言文困难的原因: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
31、(语言障碍:词、句)2 中考文言文考点 字词解释。翻译句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针对以上内容,指导学生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规律从整体到局部从熟读到理解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基本方法:字词的理解,要重视语言环 要从上下文意中掌握字词的含义二、利用以上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狼1 作者,文章简介2 朗读课文语言准确顺畅读出语气3 检查预习情况(结合课文的诠释弄清文意)4 重点字词,句子的理解(结合语言环境) 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一词多义) 苫蔽:覆盖,遮盖 犬坐:像狗一样坐着,犬:名词作状语 洞:打洞,名词活用为动词 遂:钻洞,名词活用为动词 假寐:假装睡觉(教师指导重点词的理解,学生翻
32、译句子(提问) 骨已尽矣:而两狼并驱如故(状语后置句,如故是状语,翻译时应回原)骨头已经扔完了,但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5 提出问题: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 屠夫和狼搏斗有一个过程,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每段都用一个字概括遇狼 惧狼 御狼 杀狼 评狼6 分组讨论、探究:(一)、让学生分组在课文中找出体现狼与屠户的形象的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分析其形象。(二)、课文中的“狼”真的是在写狼吗?究竟比喻什么?这则故事读完了之后,你有什么启示?小结: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 面对像狼
33、一样阴险、狡猾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三、小结: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四、根据板书提示,试背全文五、拓展延伸 说出一些关于狼的成语;如:如狼似虎、狼吞虎咽、鬼哭狼嚎六、作业留置:1 展开想像,把本文改成一篇白话故事第八、九课时 语文综合性活动 马 的 世 界 活动目标: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引发学生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2、通过本次活动,拓展文化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3、通过综合性活动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活动重点:1、指导学生欣赏马的图片,了解马与人类的亲密关
34、系,懂得如何关爱动物、善待生命。2、进行写作训练,力求达到提高作文能力的效果。课时安排: 用一节时作活动指导,两节时进行成果展示和相关训练,两节时相隔一周由学生小组按要求搜集资料,教师注意跟踪学生活动情况。活动准备(用一节时完成下列任务):搜集马的图片和马的故事教师:先搜集一些有关图片、资料,指导学生分组,归类。学生:自由组合,自选话题,推选小组召集人,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材料搜集、整理、归类。1、搜集马的图片,教师可适当作一些推荐。如:徐悲鸿的作品,草原上奔腾的骏马,马戏团中正进行表演的马,车马、战马等。2、搜集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展示过程:一、观看图片,谈自己对马
35、的认识1、教师播放二胡曲赛马,营造课堂的学习气氛。2、同时播放一些学生搜集到的马的图片,如:徐悲鸿的作品奔马,草原上奔腾的骏马,马戏团中正进行表演的马,古代的车马,矫健的英姿的战马。让学生欣赏,熟悉现实生活中,不同环境下马所展示出来的不同形态,培养学生审美情趣。3、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图片,并说明理由。用“我喜欢_幅,因为_”试说一段话。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明自己的观点。答题的要点:野生马,个性强劲、高贵,豪迈而犷野,它的命运,享受自由、快乐。饲养马,个性勇毅、驯良,与主人同生死、共荣辱,服从主人的操纵,它的命运,遭受人们摧残奴役。二、展开联想,讲与马有关的故事1、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一
36、位同学讲故事。允许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可对讲述的历史故事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进行改编、创造,使历史资料活起来,充满现代气息。如讲述伯乐相马、老马识途、塞翁失马、田忌赛马等。2、故事会结束后,让学生了解到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懂得要关爱动物,善待生命。三、深入思考,探讨马的未来命运1、由前面观看的图片,可以得出结论:马的未来命运一般而言,两种可能性较大,一是马由此获得自由和解放,放归山野,恢复它的天性;二是马被驯服,供人借作动力使用或拿来表演观看,甚至被人类冷落、遗忘而趋消亡。2、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话题一:马要不要放归山野,恢复其天性。辩论的基本点:一是人类对动物的关爱
37、,懂得善待生命,还动物的自由,恢复它们的天性,让它们在大自然中生存。二是人为的驯服野马,供人欣赏它们的表演,或者囚禁在动物园。话题二:人类如何对待这位“舍己救人”的“朋友”呢?辩论的基本点: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人类训练它,教育它,为的是让它更具有奴性,更多地接受束缚。话题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还是先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辩论的基本点: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列举的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只是两者考虑、思辨问题的立足点和角
38、度不同,应着重于对识才与成才、善用才与施展才的关系的思考。四、意趣盎然,畅谈马的世界1、活动是作文的准备,作文是活动的小结。通过练习写作,提升本次的学习成果。2、作文题目:以马为话题,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3、写作指导:就体裁而言可分为两大类进行写作。第一类是改写故事,凭借自己搜集到的与马有关的资料中选取一则自己最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改写成一则小故事。要注意展开适当的联想和想象,使历史故事中的“筋骨”变得血肉丰满。要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历史故事中,使内容感人,增强可读性。第二类是谈感想,谈谈你在这次活动中的感受,这类作文可以偏重于议论,有适当的叙述和抒情,但要“述”得简明,“抒”得真切。如马,人类无言的朋友马,我为你哭泣活动小结:通过这次别开生面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对马的世界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不仅获得了有关马的知识,而且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在辩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既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培养了同学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让我们共同关爱动物,善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