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6课 论语八则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积累常用文言语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教师提供阅读书目或参考资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分析判断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思考为学与修身的相关问题,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教学重点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化表达。教学难点参照权威资料独立思考课文内容。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布置预习,了解孔子其人、论语其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相信这能成为同学们的共同理想。有一部书可以随时在这方面帮助我
2、们,它就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今天开始我们来试一试,更多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量,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人格力量。“论语”意为语言的论纂,是对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论。通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真切捕捉到孔子传道授业的音容笑貌。但是,这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话语了,要做到尽量准确地解读,还需费一番工夫,幸好我们可以借助资料和注释,并且可以相互帮助,共同完成这一学习历程。这节课我们来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大家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电子幻灯展现课文内容,集中到前四则)(学生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二、默读初解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
3、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3.教师巡视教室一周,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三、讨论细解1.学生提出教师未来得及回答的问题,寻求大家帮助。2.将全体同学分为八个小组,每小组再重点负责一则,确保每两个小组研究同一内容。3.小组内交流对这则课文内容的理解。4.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为同学们讲解本组负责的课文内容,要求先朗读、再领读、后讲解。任务相同的小组互相切磋交流,其他同学倾听思考并穿插发表意见。四、引导精解1.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及时予以点评,明确可否。2.教师准备如下问题,推动探究争论,引导深入理解。(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有人认
4、为应理解为“温习”,有人认为应理解为“实践”,书下注释折中地处理,将两种解释并列出来。查阅工具书,掌握“习”的原意,之后再思考哪一种理解更恰当。“习”的原意是鸟屡次拍打翅膀练习飞翔,从原意看,理解为实践或练习更为恰当,学习的乐趣也应该是学了就去实施。温故知新当然可喜,但还是没有实践的乐趣更为明确。(2)书下注释标明“朋”指“志同道合者”,按照你对孔子的了解,孔子的“志”“道”可以如何理解?孔子志于“克己复礼、爱众求仁”思想的传播和施行。(3)分别查明“君”和“子”在称呼他人时表达的感情色彩,再结合起来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深刻含义。“君”单独使用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
5、“子”单独使用往往放在姓氏后,也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能不怨怒,有这种胸襟气度的确值得人崇敬,的确是在追求完善人格。(4)联系下列观点,深入理解课文第二则。中论治学篇: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为师矣。礼记中庸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则与“温故知新”一则互为表里。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学思结合才能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了智慧的光芒。有知识,但没有疑问,没有对于疑问的深思,没有深思后的顿悟,知识永远是知识,不是学识,学习也变得索然无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于空想,一切想当然,不能踏实为学,没有丰盈的
6、积累和有益的参照,就只能处于虚无缥缈中。“学”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内,在于明理。两者是生命开发中相辅相成的事,如果偏废就会劳而无功,甚至危及身心。(5)孔子对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教导与屏幕打出的这段描述有关,仔细研读这一则和所给资料,思考孔子想让子路“知之”的是什么。(屏幕打出如下内容:荀子子道篇曰:由!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奋于言者华,奋于
7、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子路出身微贱,从小就参加劳动,性格果敢爽直,时有莽撞之举,但十分敬爱孔子,闻过则喜。因此也时常得到孔子语重心长的教诲。荀子中记载,当时子路穿着华美的衣服来见孔子,孔子见状教导他为人应谨慎,不可以这样张扬的形象处世。子路马上出去换了一身衣服进来,但神情举止还很自负,孔子就说了课文中的话来警示他,不要不懂装懂,做表面文章,要真正理解严谨处世的道理。(6)“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境界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知之”是初级境界,客观知晓而已,不带任
8、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没有投入,是理智的学习。“好之”是中级境界,有了兴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兴趣的引导下会不断获得新知,是愉快的学习。“乐之”是高级境界,把学习视为人生的享受,心灵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两忘,是陶醉的学习。(7)我们今天研读探讨的这四则都与为学有关,哪一点让你反观了自己的为学状况?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当点评。)五、诵读深解1.学生放声朗读前四则。2.学生分别背诵前四则。3.全体背诵前四则。六、课后作业1.默写课文前四则。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四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
9、,题目自拟。七、板书设计习之谈之恕之思之知之好之乐之学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不动笔墨不读书。写读书笔记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极好方式,可谓一举双得。今天我们就来展示交流同学们就课文后半部分写的读书笔记。同学们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二、学生展示1.学生分小组展示。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三、教师补充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做如下准备:(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0、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否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相待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自知者明。客观评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自我完善。做事尽心竭力、尽职尽责是谓“忠”,交友一诺千金、光明磊落是谓“信”,从师孜孜以求、反复实践是谓“习”。人生在世,都是身兼数职,全身心地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实非易事。每日做多次多方面的自我反省,也难做到。但每日做一次一方面的自我反省,的确可行。此时,可以拷问自己主要社会角色的分数如何,是否活得明明白白。(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知人者智
11、。及时了解他人,知道他人的好恶,才能和谐相处。所以,不必去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随时提醒自己去主动了解别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高尚的人生态度,更何况,这样做了,不管别人如何,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才是拥有人生智慧的贤者,也只有这样的智者贤者,才能宠辱不惊,悠然自得。(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要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到那些缺点而(反思自己)改正。”学人者强。见到贤者,心生敬意
12、,通常如此。见到贤者,渴望比肩,鲜有闻之。与贤者看齐,需要勇气和胆识,也需要恒心和意志。能向普通人学习,则需要有谦逊的美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从同行者那里学到很多。杰出者是学习的对象,普通人也是学习的对象,学众人之长,为自己所用,这才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爱人者仁。有贤者就有不贤者,有善者就有不善者,万事万物都是辩证统一的。看到不贤之人和不善之处,不可生厌恶之心,而应当做一面镜子,借以作自我反思。既然不欣赏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就要避免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和做出这样的事,以谦逊的态度和悲悯的情怀面对,这就是爱人不恶人的仁者境界。(4)旧时乡间有这样的俗语:“天大,地大,我大。月亮下面看影子,越看自己越伟大。”这与孔子人生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这种傲慢心理,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孔子之所以成为圣贤之人,就是因为他能放弃与生俱来的傲慢,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之所长。四、诵读感悟1.学生放声朗读后四则。2.学生分别背诵后四则。3.全体背诵后四则。五、课后作业1.默写课文后四则。2.在课后“积累”的第二项和第三项中任选一项完成,有精力的同学可完成两项。六、板书设计律己省身谋事而忠爱人学人不知不愠 交友而信见贤思齐 学而时习必有我师 患不知人择善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