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识。 2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能够通过搜集信息查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相关内容。 3知识目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先进文化的内涵。【重点难点】 1重点:精神文明建设。 2难点: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教学方法】 讲授、媒体示范、学生讨论。【学情分析】 1针对的问题:学生的文明素养是体现一个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学生的思维活跃现代社会中各种思潮对学生的冲击使得我们的文化建设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2学生的需要: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的革命文化传统,是我们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
2、要条件,尤其是作为学生,要努力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学习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这个部分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学过程】 I导入新课 情景分析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这样一些行为: 上公交车时你推我搡,互不相让; 有人在公共场合因为一点小事大吵大闹; 遇到困难向人求助时,无人理睬; 个别人在网络聊天室里肆意谩骂他人 师:你是否遭遇到类似经历?当时的感受如何? 学生讨论或发言。 师总结。 (承转: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新课学习 板书:二、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说一说 教师可以播
3、放上海申博宣传片,或者是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动画,并提出讨论问题。 说一说:你怎样理解宣传片或图片中所反映的中国文化?学生讨论。生:片中所反映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 师归纳:我们现在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我们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 说一说: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情况。 学生讨论发言。 说一说:在我国民族文化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文化? 学生讨论发言。 师总结并板书。板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感 师(多媒体展示素材):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
4、灿烂历史文化传统和巨大生命力、创造力的伟大民族。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在今天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必要条件。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民族成熟的重要标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性格、l心理和精神有着深刻的影响,铸就了民族的灵魂。我们今天创造和发展先进文化不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使之具有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和时代精神,而且要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并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才能在民族大众中入耳、入脑、深入人0,用新的时代精神推动民族创造新的辉煌。因此,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能不能实现民族
5、化、大众化,能不能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文化从而能不能兴旺发达的大问题。 师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感。 说一说 师: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板书: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讨论。 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生:需要我们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努力学习和吸收外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生:需要加快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坚决抵制各种
6、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师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方向,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查一查 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哪些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议一议师展示漫画:“变”与“不变”,学生阅读漫画,然后思考 (1)“变”是指什么?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不变”又是指什么?有哪些危害?(3)如何才能使“不变”也跟上“变”?请你提
7、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板书:3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学生讨论上述问题。 生:(1)“变”是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原因是我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2)“不变”是指不科学的、落后的生活习惯没有变,道德素质没有提高。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影响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生:(3)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 师归纳:人类社会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要素。这些基本
8、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和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全面把握两个丈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辨一辨 师:“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而物质条件差,精神文明就不可
9、能搞好。”谈谈对该观点的看法。 学生讨论。 师归纳:该观点是不正确的,也不符合历史发展事实和现实客观情况。举例: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住窑洞,吃小米,物质条件比重庆差得多。但是,延安却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充分体现着中国历史几千年来空前未有的人民大众当家作主时代的精神气象,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个光荣传统,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师:新时期以来,我们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带来了思想观念更新,增强了社会活力。同时,市场经济的副作用又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腐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生活。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西
10、方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也会乘机进来,腐蚀我们的干部和群众,败坏社会风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牺牲了精神文明,就会人心涣散、发展畸形、社会混乱,更谈不上社会全面进步,即使经济一时上去了,还会掉下来,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它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表现在它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和腐败现象,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保证社会的全面进步。 课堂小结 1在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建没、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只有三种文明协调发展,才能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与活力。2课后拓展练习:(1)现在各街道各村委会都相继开展文化活动,有很多地方甚至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村、市民文化活动室,请做一个简单的调查。(2)学生在课外自己设计一幅漫画,反映三个文明之间关系,之后再进行评比。【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P7训练四【板书设计】 二、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感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三个文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