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单元助学方案第一讲:现代文一、字词扫描1.会读会写深邃( )浩( )hnom ( )( )坚持不( )xi战栗( )din( )狂精疲力( )jiMen men( )( )不乐毛骨( )sng然( )武扬威( )( )不乐( )w宁吞( )sh鲁( )mng大胆疲惫不kan( )告( )qing遗孀( )( )作践( )j( )丧g( )浅冻饿之( )y孤立无yun( )liao( )绕qi qu( )( )轮g( )cu wei( )( )阴霾( )颦蹙( )( )粲( )然嗔( )视梦mi( )以求忧心chng chng( )shn shn( )来迟语无ln ( )次lio( )以自慰
2、养精x ru( )2.会译会用伟大的悲剧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怏怏(yng)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事情。毋(w)宁:不如。吞噬:吞食。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羸弱:瘦弱。告罄:指财物用完。在沙漠中心噎:喘气喘不开,腹部累,吃食物时易噎在咽部,口腔不能控制食物,吞咽不顺利。 辐射:自然现象 定义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 筛糠:就是吓得直哆嗦的意思.人紧张时确实会身不由住的颤抖 遮蔽:使变暗;使阴郁 幻影:幻像 疲倦:极度疲劳 协奏:乐队的协奏的声乐协奏曲 躯壳: 指有形的身
3、体;肉体(对精神而言) 脐带:哺乳类的连接胎儿和胎盘的管状结构 犁铧::犁头 真谛:真实的道理或意义 卷土重来:比喻失败后组织力量重新猛扑过来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泛指一切生物(多指普通人)。登上地球之巅砭(bin)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履践:踩踏。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真正的英雄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这里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二、文句采撷课内积累1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2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
4、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3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称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课外延伸滁州西涧 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注解】. 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幽草:幽谷里的小草。【韵译】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评析】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
5、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
6、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由此看来,这诗是有
7、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
8、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三、文学资讯21伟大的悲剧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本文是一篇传记,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筋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险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22在沙漠中心 圣埃克絮佩里,法国飞行员。于1900年6月29日出生在法国里昂一个传统的天主教贵族家庭。19211923年在法国空军服役。他曾经有志于报考海军
9、学院,未能如愿,却有幸成了空军的一员,他还是法国最早的一代飞行员之一。1923年退役后,先后从事过各种不同的职业。1926年,圣埃克絮佩里进入拉泰科埃尔航空公司。在此期间,出版小说南方邮件(1929)、夜航(1931),从此他在文学上声誉鹊起。1939年,又一部作品人类的大地问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重入法国空军。后辗转去纽约开始流亡生活。在这期间,写出空军飞行员给一个人质的信小王子(1943)等作品。1944年返回同盟国地中海空军部队。在二战时期的一次飞行任务中,他驾驶飞机飞上湛蓝的天空,就此失踪,再也没有回来。在沙漠中心(选自人类的大地)被选入初一下册课本。23登上地球之巅作者为郭超人。选
10、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全文以四名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攀登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的经过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序,着意描写登山队员在登山中面临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表现了这些困难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他们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来克服三大困难的。24真正的英雄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悼词,演讲者是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从感情脉络来看,全文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部分主要抒发了悲痛心情,后半部分则主要表达化悲痛为力量。文章用“真正的”强调“英雄”,表达了对这次罹难者英雄行为的肯定。文章以此为题,是对七名宇航员伟大行为的赞颂。25夸父逐日选自三海经,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
11、,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人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后来,人们常用“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旧说是周朝列御寇作的,但不可靠。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既使是博学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是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四、单课精练
12、第21课 伟大的悲剧【积累感知】一、给加点字注音拽出来无垠战栗履行辜负钦佩鲁莽告罄二、形似字注音组词姗( )载( )凌( )眶( )珊( )栽( )陵( )筐( )删( )裁( )绫( )诓( )跚( )哉( )菱( )框( )三、成语填空坚持不( ) 不可思( ) 风( )露宿 精疲力( )毛骨( )然 ( )武扬威 寸步之( ) 海市( )楼四、课文内容填空1.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月计,( )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 )显得太晚太晚了。2.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 )到了第二天,( )吃掉一天的口粮外,( )把希望寄
13、托在第二个明天。3.因为( )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 )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体现出人类哪些优秀品质?试从课文中找出实例。2.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热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写这悲壮的一幕?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找出答案。3.在文章中,作者表达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请你说一说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体验探究】六、课内语段阅读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14、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
15、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
16、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2.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3.“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4.既然知道
17、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5.“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6.归纳本段大意。七、运用你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说说探险者为什么选在1月进行南极活动,而不是7月?【实践拓展】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英雄前不久,在“古巴导弹危机”40周年纪念大会上,一位苏联老兵讲述了一段40年来一直不为外人所知的惊人内幕。1962年10月27日,苏联B-59号潜艇正在古巴海域潜航。突然,海面上的美国“比勒”号驱逐舰向潜艇投下
18、了一连串的深水炸弹。美国人的意图很明显:潜艇要么浮出水面,要么葬身海底。但美国人显然没意识到,受他们攻击的这艘苏联潜艇,和另外3艘在古巴海域游弋的苏联潜艇一样,都装载着带有核弹头的鱼雷。深水炸弹在B-59号潜艇附近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猛烈地冲击着潜艇,潜艇上乱作一团,潜艇员被巨大的爆炸声震得头痛欲裂,潜艇内的氧气几乎消耗殆尽,有的人已经昏迷不醒。慌乱中的苏联水兵认为战争已经开始了,马上要求发射潜艇上的鱼雷还击。根据当时的授权,发射核鱼雷需要经艇上3名军官的同意。而当时的情形是,其中两个已经同意,只等第三人一点头或举手,带给苏联、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将是毁灭性的灾难全面核战争。但那个名叫阿尔希波夫
19、的苏联军官,关键时刻头脑十分清醒,正确地行使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权利,他对发射核鱼雷的提议大声说:“不!”40年后的今天,出席“古巴导弹危机”纪念大会的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表示,当时美苏之间冲突的激烈程度已超过任何人的想象,核战随时都可能因一点小小的军事冲突而一触即发阿尔希波夫可能不知道,他简单的一个“不”字,在不经意间挽救了他的国家和整个世界。英雄,用自己的方式对战争说“不”的英雄,默默无闻了40年!也许你会认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既然敌人公然挑衅,“战争已经开始”,阿尔希波夫当时除了赞同发射核鱼雷外,应该已别无选择。但他选择了说“不”,其所作所为不但有损军人形象,更无异于向敌人弃
20、械投降,这样的人又怎能算是英雄呢?罗曼罗兰曾这样定义英雄:所谓英雄,就是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阿尔希波夫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他作为一名苏联潜艇军官,身份卑微、权利有限,在一般情况下,他绝无可能,也无任何能力和机会去阻止一场核战争的爆发,属于他的仅仅是在十分紧急的关头,他有三分之一的权利否决或同意自己所在的潜艇向对手发射鱼雷,按照当时的授权,他能做到的只有这么多。实际上,他真正做到的也就这么多,却成功地避免了一触即发的核大战。我承认他不是身份显赫的人物,但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其实,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关键时刻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符合人类社会利益的事。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这样的英雄!如果你这样
21、做了,那个英雄可能就是你!1.给加点字注音游弋 殆尽 潜艇 显赫2.解释下列词语一触即发: 挑衅: 3.作者为什么认为阿尔希波夫是英雄?4.为什么说阿尔希波夫在关键时刻做了自己所力所能及、符合人类社会利益的事?5.你会怎样评价阿尔希波夫?6.请收集一些关于“英雄”的说法,在班上和同学交流。7.读完全文,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请以评说英雄为题写一篇读后感。第22课 在沙漠中心【积累感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乙醚( ) 虫 豸( ) 硌( ) 犁铧( )( )脐带( ) 真谛( ) 噎( ) 筛糠( )( )2.根据下列的解释,写出相关的词语。(1)指死亡的期限。( )(2)虫子。泛指虫类小动物。
22、这里比喻碌碌无为的人。( )(3)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4)比喻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发抖。( )3.本文节选自 ,作者是 (国家)作家 (人名),其代表作有 、 、 等。4.本文主要记录了作者在被困于沙漠之中一夜之间的所思所想。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是: ,在沙漠中他们遇到了 问题, 问题, 问题,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主人公 、 的精神品质。5.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对沙漠描写的优美诗句,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写道“ , ”展现了黄沙莽莽的雄奇瑰丽。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 ”一诗则表明了将士们戍守边关的宏伟壮志。6【课内阅读】(一)在这种
23、没有水汽的地方,地上的热量很快就辐射完了。天气已经很冷了。我站起来走路,但很快我就哆嗦得受不了了。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我的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抖得跟筛糠似的。我颤抖的手几乎抓不住电灯。我从前从不怕冷,而现在我却感到自己要冻死了,干渴产生的反应多奇怪啊! 因为懒得在大热天带着我的橡胶雨衣,我把它扔在路上了。可如今风越刮越猛。我发现在沙漠里根本没有藏身之所。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在白天它不会为你提供一点阴凉,晚上只会让你在寒风中没有一点遮蔽。没有一棵树,一道篱笆,一块石头可以容我藏身。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我躺下,
24、又站起来。不管是躺着还是站着,我都得挨寒风的鞭打。我跑不动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我跪倒在地,脸埋在手心里,屠刀就在我头上! 1.概括这选文的主要内容。2.作者说“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选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可以用一个相近的中国成语概括,请你写出这个成语。4.文章哪些词句充分表达了“我”的痛苦处境?5.文章在写“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选文, 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二)我这里说的根本就不是飞行。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人们并不是为了飞机而去冒生命的危险,同样农人也不是为了犁铧才去耕种。通过
25、飞机,人们可以离开城市和他们的会计师,可以重新找到农人的真谛。 我们干的是人的工作,我们遇到的也是人的烦恼。我们接触的是风、星星、黑夜、沙漠和海洋。我们和大自然的力量斗智斗勇。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我不抱怨。三天来,我走了很多路,口干舌燥,在沙漠里寻找行踪,把露水当做希望。我力图找到我的同类,我忘了他们住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这才是活着的人的忧虑。我不能不认为它比在晚上找一家音乐厅要重要得多。 我再也不能理解那些乘坐郊区火 车的芸芸众生,他们自以为是人,然而他们却因承受着某种他们感觉不到的压力而沦为像蚂蚁一样的虫豸。当他们空闲
26、的时候,他们用什么来填满他们那些荒唐而短促的礼拜日呢? 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我觉得自己是中途站的农人。在郊区火车上,我感到的垂死的感受和在此地的感受大不相同!在这里,不管怎么说,我都是死得其所! 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6.作者为什么说“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7依照下列句子仿写。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 真理。8.谈谈你对“我”把“露水当做希望”的理解。9.选文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10.假如有一天,当你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你会有怎样
27、的感受呢?拓展阅读爱德蒙被抛进了海里,他的脚上绑着一个36磅重的铁球,正把他拖向海底深处,大海就是伊夫堡的坟场。爱德蒙不时地屏住他的呼吸。他的右手本来就拿着一把张开的小刀,所以现在他很快地划破口袋,先把他的手臂挣扎出来,接着又挣出他的身体。虽然他竭力想挣脱掉那铁球,但整个身体却仍在不断地往下沉。于是他弯下身子,拼命用力割断了那绑住两个脚的绳索,此时他几乎要窒息了。他使劲用脚向上一蹬,浮出了海面,那铁球便带着那几乎成了他裹尸布的布袋沉入了海底。爱德蒙在海面只吸了一口气,便又潜到了水里。当他第二次浮出水面的时候,距离第一次沉下去的地方已有50步了。他看到天空是一片黑暗,预示着大风暴即将来临了,爱德
28、蒙又潜了下去,在水下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从前就很喜欢潜泳,过去在马赛灯塔前的海湾游泳的时候,常常能吸引许多观众,他们一致称赞他是港内最好的游泳能手。那座可怕的城堡渐渐地消失在黑暗里了。一小时过去了,在这期间,因获得了自由而兴奋不已的爱德蒙,不断地破浪前进。“我来算算看”,他说,“我差不多已游了一小时了,我是逆风游的,速度不免要减慢,但不管怎样,要是我没弄错方向的话,我离狄布伦岛一定很近了。”突然间,他感到膝盖一阵剧痛。他碰到了海边的礁石。这就是狄布伦岛了。爱德蒙站起来,向前走了几步,直挺挺地在花岗石上躺了下来,此刻他觉得睡在岩石上比睡在最柔软的床上还要舒适。然后,也不管风暴肆虐,大雨倾注,他
29、就像那些疲倦到了极点的人那样沉入了甜蜜的梦乡。一小时以后,爱德蒙被雷声惊醒了。此时,大风暴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在奔驰,闪电一次次划过夜空,像 ,照亮了那浑沌汹涌,浪潮卷滚着的云层。1本文节选自基度山伯爵,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文字的主要内容。2他是如何逃脱即将葬身海底这一厄运的?3从“那铁球便带着那几乎成了他裹尸布的布袋沉入海底。” 这句话中,你猜测出爱德蒙可能会有怎样的经历?4“当他第二次浮出水面的时候,距离第一次沉下去的地方已有50步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5请将德蒙受人陷害,好多年后才侥幸逃脱,最后一段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他重获自由后的那种幸福和疲倦?6在最后一句的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7第四段中“那座
30、可怕的城堡”指的是什么?表达写作体味课文,试想一下,当你遇到主人公之类似的生活困境时,应该怎样面对?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人类的大地,与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然后写一篇小文章。【实践拓展】7.回忆你在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一件不幸或挫折,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积累感知】一、给加点字注音耸立 缭绕 峰巅 摄氏度滞留 崎岖 窒息 轮廓二、多音字注音组词济( )颤( )绕( )散( )( ) ( ) ( ) ( )三、成语填空养精蓄( ) 斩钉( )铁 异口同( ) 齐心( )力勇往直( ) 步( )艰难 头( )眼花 腰( )背痛四
31、、课文内容填空1.即使有( )的体格,( )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 )的大风雪,神经不敢( )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 )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2.他们的四肢更加( )了,他们的行动更加( )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1.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靠什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事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4.刘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体验探究】六、课内语段阅读天色开始黑
32、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在这人类从未到达过的珠穆朗玛峰北坡最后二三百米的路途中,他们将要遇到什么困难,要走多长时间,事先确实很难精确估计。勇敢的突击队员们还在一步一步地前进,但是,由于前一阶段花费的时间过长,他们背上的氧气筒的气压表显示,氧气的容量已经不多。继续前进,可能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这时,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体力已经非常衰弱,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但他缓慢地站起来,仍然一偏一倒地坚持继续往前走着。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
33、现 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英国“埃非勒士委员会”的组织者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人类身体在任何地方所受的痛苦,未有甚于一个埃非勒士峰攀登者在登山的最后一天所忍受的。 即使有完美的体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砭骨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履践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侵袭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 对于扬赫斯班的同事们来说,他的这番话确实颇有道理。然而,对于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滞留和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为了在喜马拉雅漫长的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的周期
34、内登上顶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1.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这种估计显然错误”中“这种估计”指什么?3.文中多次说到队员们严重缺氧,除表明条件艰苦外,还有什么作用?4.“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请结合全文回答,队员们在攀登中会遇上哪些痛苦?5.文中引用了埃非勒士峰探险记的一段文字,其作用是什么?6.文中多次出现“中国登山队员”一词,如果去掉“中国”一词,好不好?7.第四段第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8.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七、假如你是登上顶峰三位队员中的一员,返回时,你读到刘连满同志的短信,你会有怎样的想法?作为一名
35、中学生,你读着短信,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实践拓展】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969年7月6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所在的梅力特岛上,冯布劳恩博士亲临控制中心。上午9时32分,布劳恩博士为他设计的“土星”5号火箭下达了“倒计时”的指令。身高110.6米、全重2930吨的“土星”5号火箭,以雷霆万钧之势,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吐着火舌,划破长空,满载着人类的希望,飞离地球,向着人们向往已久的“月宫”飞去。发射后9分11秒,第二级火箭脱离,第三级火箭第一次点火。11分40秒,第三级火箭熄火,飞船脱离地球轨道,进入狭长的地月过渡轨道。发射后3小时6分,指令舱和服务舱与第三级火箭分离。指令舱驾驶员麦克
36、尔柯林斯把飞船调转180度,然后把指令舱端的锥状对接杆,慢慢地准确地插入登月舱的接孔。接着,埃德温艾德林,这位宇宙工程学博士卸下登月舱和指令舱间的封闭隔板,接通电缆,完成了全部对接工作。发射后4小时10分,第三级火箭与飞船彻底飞离。登月舱向着月球不顾一切地飞了过去。月球的怀抱有多温暖?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于1969年7月20日登上月球。地球上亿万人的眼光都通过电视屏幕紧紧盯着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格林尼治时间21日2时56分(美国东部时间20日21时56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率先打开登月舱舱门,挤出去,小心翼翼地把梯子放下,他带着电视摄像机慢慢走下梯子,踏上了人们为之梦想了数千年的荒凉的月球。接着,
37、艾德林也开始在月球行走,他们成为世界上最先踏足月球的人。他俩在月球那坑坑洼洼的表面上轻飘飘地跳跃起来,这种景象令全球各地的电视观众惊叹不已、欣喜万分。他们那种滑稽的样子,成为世界不朽的形象以及科学无所不能的象征。阿姆斯特朗说:“对我来说这只是迈了一小步,对人类科学技术来说却是迈出了一大步。”阿姆斯特朗和艾德林在月球表面逗留了两个多小时,他们代表人类在月球上留下了一个特制的纪念碑,上写:“从地球来的人类于公元1969年7月首次登上月球。我们为全人类的和平来到这里。”此外,他们展开了太阳能电池阵,安设了月震仪和激光反射器,还采集了20多千克岩石和土壤标本,拍摄了地貌照片,并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电视
38、谈话。同时,宇航员麦克尔柯林斯中校驾驶着指令舱对接后,3位宇航员开始返航。几天之后,“阿波罗”11号安全溅落在夏威夷西南的太平洋中。尼克松总统亲临了负责打捞“阿波罗”11号3位宇航员返航的欢迎仪式。人类的首次登月宣告成功。这一个登月之日被定为美国的法定假日,而我们记得16世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日并未被庆祝,今天的登月之日却被认为是一个时代的开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滑稽 溅落2.第段作者采用了许多数字。这些数字起的作用是:3.第段画线句子除了说明“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飞向月球这一问题外,还说明了什么?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段中画线句子中“慢慢地”一词在表达意思上起了
39、什么作用?5.你是怎样理解第段画线句子“对我来说这只是迈了一小步,对人类科学技术来说却是迈出了一大步”的含义?6.根据文章的内容,请给本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7.对“阿波罗”飞船飞向月球成功这件事,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第24课 真正的英雄【积累感知】一、给加点字注音哀悼 勋章 梦寐 战栗 拓荒 余暇 阴霾 许诺二、给多音字注音组词舍( ) 拓( ) 提( ) 难( )( ) ( ) ( ) ( )三、形似字注音组词悼( ) 契( ) 锤( ) 勋( )绰( ) 锲( ) 睡( ) 殒( )掉( ) 楔( ) 唾( ) 损( )四、仿写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赞颂的语
40、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 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仿写: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1.演讲者在演讲中蕴含的感情及变化的脉络是什么?2.文中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3.为什么说麦考利芙“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像力”?4.文中赞扬了七位宇航员哪些精神和品质?【体验探究】六、课内语段阅读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沉痛地哀悼我们失去的七位勇敢的公民,共同分担内心的悲痛,或许在相互间的安慰中,我们能够得到承受痛苦的力量并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对家庭、朋友及我们的太空宇航员所爱着的人们来讲,国家的损失首先是他们个人的巨大损失。对那些失去
41、亲人的父亲、母亲、丈夫和妻子们,对那些兄弟、姐妹,尤其是孩子们,在你们悲痛哀悼的日子里,所有的美国人都和你们紧紧地站在一起。我们今天所说的远远不够表达我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言语在我们的不幸面前显得如此软弱无力:它们根本无法寄托我们对你们深深爱着的、同时也是我们所敬佩的英勇献身的人们的哀思。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赞颂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我们的七位宇航员七位“挑战者”,记住他们活着的时候给熟悉他们的人们带来的生机、爱和欢乐,给祖国带来的骄傲。他们来自这个伟大的国
42、家的四面八方从南加利福尼亚州到华盛顿州,从俄亥俄到纽约州的莫霍克,从夏威夷到北卡罗来纳和纽约州的布法洛。他们彼此很不相同,但他们每个人的追求和肩负的使命却又是那样的一致。1.第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发表这篇电视讲话的目的是什么?2.用原文回答七位宇航员之所以能称之为英雄的原因是什么?3.第段的“挑战者”为何要加上引号?4.第段“我们内心的真实感情”是指什么感情?5.“言语在我们的不幸面前”显得软弱无力的原因是什么?6.第段最后一句中的“很不相同”是就什么而言的?“那样的一致”是指什么而说的?7.第段第一句该如何理解?联系历史或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七、宇航员们因航天飞机失事而牺牲,但为什么演讲者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