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 人格不可辱教学目标:1知道姓名权、名誉权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道法律对姓名权和名誉权的有关规定。2培养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尊重他人的姓名、名誉,学会平等地对待他人。 3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提高公民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展现人格的力量。4知道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正确方法。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增强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5不断增强公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力量。教学过程: 探究平台:1.说说我们的姓名说出你的姓名的来历和含义。加深姓名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的理解。补充与
2、公民姓名相关的知识。明确法律对姓名权的规定。 2.喊姓名还是喊绰号案例讨论:莉莉的绰号。(1)结合相幻灯片上相关的观点,请同学们谈谈对此事的看法,说明自己的理由。(2)如果别人给你起了不雅的外号,你会如何处理?从情感、态度角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案例分析:通过“议一议”、“生活感悟”、“考考你”、“金点子”、“案例分析”等环节,分析对绰号的不同认识,强化对侵犯姓名权行为的认识,增强依法维权的意识。3.如何珍惜名誉讨论:CD风波。思考回答问题: (1)你对小吴和小白的言行有什么看法?(2)如果你是小吴,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要回自己的CD机?(3)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名誉?链接:侵害名誉
3、权的表现;有关名誉的格言。思考:怎样才能获得好的名誉?讨论:P34案例,虞孚为什么会沦为乞丐?列举现实生活中有类似的例子,通过“心灵导航”使学生明确“誉从信中来”的道理,懂得“诚信”的重要性。拓展天地:“被别人误会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维护人格尊严。案例评析:姓名权与名誉权是公民两项基本的人格权。本课由猜姓名、说姓名等活动情境引入,利用起绰号、侵犯姓名权等事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设问,引导学生明确姓名权、名誉权的法律规定,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加深对尊重公民人格重要性的认识,贯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了课本中的案例,紧扣学生生活设问,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生活中自觉尊重他人的
4、姓名和名誉,用正确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姓名权和名誉权,与他人和谐相处。 第4课 人格不可辱维护人格尊严教学目标:1.在社会生活中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做有损人格尊严的事。2.提高公民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展现人格力量。不断增强公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用自己的行动为法制建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力量。3.懂得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正确方法,培养提高依法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能力。4.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增强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尊重他人人格。教学过程:l 标题:一、劳动者的尊严案例探究1:“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思考:该公交公司员工守则中的规定合理吗?请说说自己的看法。案例探究2:“剃光头的
5、店规”思考:海鲜店老板的做法合适吗?律师会怎样回答员工的咨询?思考:什么是人格尊严权? 知识点击:人格尊严权的内容。 提示:宪法上有关劳动者尊严的规定 名言赏析:陶行知和歌德的格言活动:大显身手请你将收集到的有关人格尊严的名言警句与同学一起交流,并自己创意一句有关人格尊严的格言。 活动:分组讨论历史上有哪些关于维护人格尊严的故事?每组请选出一名代表讲故事。 l 标题:二、消费者的人格。 漫画:“商场购物的烦恼”案例分析:该商场的做法是否妥当?为什么?如果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信息点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有关消费者人格的规定。生活感悟:在商品和服务市场上,竞
6、争使经营者越来越认识到顾客的重要性,“顾客永远是对的”、“顾客是上帝”成为许多经营者的理念。“顾客是上帝”体现的是一种对顾客的礼遇,是一种服务的心态。作为“上帝”的消费者理应受到足够的尊重,但尊重和礼貌都是双方的,顾客也不能违背顾客与商场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l 标题:拓展天地面对施辱者讨论:“胯下之辱”与维护人格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l 总结: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才能真正维护自己的 人格尊严。 案例评析:本课主要从劳动者、消费者的角度分析维护人格尊严的重要性。第一目由发生在生活中的两则真实的案例引入,引导学生思考维护劳动者尊严的重要性,进而明确人格尊严权的有关法律规定。通过小组活动,交流有关维护人格尊严的名言、故事,让维护人格尊严、人格上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二目通过“商场购物的烦恼”系列漫画,模拟生活中的场景,使学生对侵犯消费者人格尊严的事例有形象的认识,引导学生明确法律保护消费者人格尊严的有关规定。最后从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相互尊重人格的角度升华认识和情感,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法律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