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与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赞美新疆境内的些著名河流,指出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性,呼吁人们不要再随意地破坏生态环境,要爱护自然,保护大自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品读散文形象而隽永的语言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尝试生发式阅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理清文章思路及作品主题。2品味含义深刻或饱含感情且生活形象的语言。【教学难点】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尝试生发式阅读。 课前准备1关于作者及写作风格。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新课。 诗人艾
2、青饱含深情地吟咏:“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确,每一个人都热爱自己的故土,热爱自己的祖国,当她经历苦难的时候,我们甚至会抛头颅、洒热血为她而战。但是,我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们深爱而且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这在遭受我们的亲手迫害,她已经满目疮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周涛笔端的忧思来反思一下人类的行为吧。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见课件)二、一读课文,整体把握。1全文写了哪几样事物?河、沙、人、树。2找出文中承上启下的两句话,说说它们在结构上是如何承上启下的。“在河与沙的殊死搏斗中,夹在当中的是我们人”。“夹在河流与沙漠之间的人,直到这时,才想起了树”。前半句均承上,后半句
3、均启下。三、二读课文,局部探究。1作者把“河流”、“沙漠”分别比喻成什么?这个比喻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生命之蛇: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人类生活的栖息地,“我”非常热爱它们,它们就像蛇一样“缠住了我的心”。巨蜥:沙漠随时会淤塞阻断河流。2哪些语句体现了河与沙的搏斗是“殊死搏斗”?“沙漠固执地蹲伏在那里,愚蠢而又警觉,充满仇恨而冷酷无情,等待时机,随时准备猛地扑过去,并一口咬断它。”3作者对河”、“沙”分别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对河流是热爱态度,从第3自然段的几个比喻句可以明显看出。对沙漠是厌恶态度,从第6自然段对沙漠的形象化描述可以看出。4烧窑师傅诙谐谈话的背后
4、是什么?用原文表述: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意识和呼吁。5作者对“人”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两点:一是赞扬人对生态环境的忧患(第12自然段),二是批评了砍树等破坏生态的行为(第15自然段)。6作者对“树”是什么态度?树是伟大的魔杖”,可以使沙漠、河流、人三者和谐起来。7具体说说“树”的作用。正面说:种树可保持水土,因此能保护河流、限制沙漠。反面说:砍树导致土地沙化,从而形成新的沙漠;水土流失而使河道淤塞乃至断流。请学生举实例说明。四、三读课文,归纳主旨。1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各有什么含义?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题记:河流的开始就是生命的开始,也是人类文明的开始。表达对河流的赞美颂扬之情。
5、结尾引用语:河流啊,你是孕育我们生命和文明的父母。河流啊,由于人们乱砍滥伐,致使水土流失,你的水流已浑浊不堪了。表达了对生态危机的痛心与悲哀。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进一步突现了文章主旨,有画龙点睛之功,也使文章内容更厚重。2、文章主旨为:1歌颂河流对人类生命和文明的养育作用。2呼吁人类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五、走出文本、拓展延伸。1文章说河流是养育人类文明的“保姆”。可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洪水泛滥成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是作者的观点有误吗?说说你的意见。2在环保方面,我们能做什么? 六、课堂总结。 本文看似写的河与沙此消彼长的自然现象,实际上却是在大声疾呼了人类无节制地索取和破坏已经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固然,作者对新疆有着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他的环保主旨是与浓浓的故土情感、强烈的忧患意识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本文的伟大却在于,作者不仅热爱国土、乡土,更将对土地的爱扩大到了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强烈关注,文章不仅浓墨重彩抒发对新疆的河流的热爱,还通过引用苏联作家的静静的顿河中极富感情的诗句提醒人们,生态危机已经不是某一国某一地的问题,更是全人类应该关注的问题,因为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园。 七、布置作业。 任选一个事物(河流、沙漠、树的自述 )写一篇小作文,不少于200字。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