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 敬畏自然教案15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68104 上传时间:2025-01-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敬畏自然教案15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敬畏自然教案15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敬畏自然教案15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敬畏自然教案15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敬畏自然教案15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留下探究的空间,生成智慧的思维敬畏自然教学案例在教学敬畏自然之前,我刚刚看到这样一段文字: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来说,阅读教学有这样四种状态:一是零距状态,学习之前,学生对文本已经懂了或者基本懂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本的程度在同一层次上,不存在明显的距离,学习近于循环重复;二是消距离状态,学习者对文本有所不懂,通过学习研究,基本上都懂了,疑难解决了,认知提高了,距离消除了;三是短距状态,学生在学习之前,与文本有较大的距离,通过互动或教师指导,认知水平提高了,疑难解决了一些,距离缩短了一些,但仍然有不懂之处,仍然存在着某些距离;四是远距状态,学生在学习之前,与文本有很大的距离,学习时云里雾里,畏惧重重

2、,学习之后,与文本仍然距离很远。这四种阅读状态,哪一种状态最佳呢?毫无疑问,应该是第三种。第一种状态,读者与文本知识水平在同一层次上,读后,没有新的拓展和提升,不读也罢;第二种状态,有距离,但教学后克服了,提高是有的,但没有形成继续思考与探究的动力,帮助是有限的,缺乏后劲;第四种状态,距离太大,即使硬着头皮学,也收效甚微,让人得不偿失,望尘莫及,最后有可能失去信心;唯有第三种,本来有距离,阅读后缩短了一些,还存在一些,促使读者继续思考,既有收获,又有继续探究的空间,真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种阅读状态,能不断地引领读者向广度开拓,向深度推进,让人不断地领略新的意境。(见语文学习2007

3、年第5期从第二态走向第三态)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正在为如何教学敬畏自然.发愁。我想:这篇课文的主题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课文的理论性强,论述深刻,有些句子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认识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类似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学生怎么能读懂、理解透彻呢?如果在课堂上由教师来解释这些句子的含义,那一定是一节枯燥乏味的语文课了。我苦苦思索,但一筹莫展。从第二态走向第三态令我茅塞顿开:为什么一定要求学生读懂呢,为什么一定要给他们解释清楚这些句子的含

4、义呢?教师的责任,应该是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解读文本,应该给他们留下思考的余地,让他们在生活中感悟哲理。于是,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计划:让学生自己来质疑,探究,感悟吧。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和学生先学习了本单元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和喂出来,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如何保护环境、破坏生态和环境带来的恶果有直观的了解。我把本文的内容设计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如下:一、 面对“敬畏自然”这个课题,请同学们来猜想一下,作者可能写了哪些内容?二、 读课文两遍,一遍朗读,一遍默读三、 说说本文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读懂了文章的主题,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四、 说说你在本文中读不懂什么?这个环节中,学生举手说出了自己

5、有疑惑的地方,如:“敬畏自然”,“畏”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为什么说是“死”的物质?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令我高兴,因为我感受到了他们认真阅读的态度。我决定从学生的疑问引入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如下:上课后,我说:“今天我们继续通过课文敬畏自然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黑板上板书“人类、自然”。为了帮助大家熟悉课文,我提名每个学生读一段课文。虽然会占用一定的时间,但是,对学生理解课文是有作用的。之后,我便引出了上节课一同学提出的问题“敬畏自然“畏”的是什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片刻后,有几个同学举起了

6、手。“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一个学生这样回答。我肯定了他的答案。又引导他们继续来找。“于是人类沾沾自喜,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又一个学生答道:“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定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我对他们的回答也进行了肯定,我很高兴,因为看来大家懂了作者所要说的“畏”的含义了。我小结道:大自然有什么可畏惧的呢?因为在大自然面前,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是渺小的;自然是神秘的,而人类是无知的。人类短期内可以通过破坏自然获取巨大的利益

7、,可是却难以预料若干年之后大自然将带给人类的惩罚。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我让他们做一个仿句练习:模仿“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定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写一句话。很快就有学生举手了:人类肆意地浪费水资源,谁能断定那刚刚滴落的清水,不是地球最后的眼泪呢?(孙凯茜)当人类为发现一个个巨大石油带而欣喜若狂时,谁能断言这些“黑色黄金”不会带来污染和战争呢?(张晋杰)人类肆意地想塔里木和要水,当人类为水库带来的巨大收益沾沾自喜时,谁能断言那一个个水库不是人类自造的沙漠呢?(荆智超)人类用各式各样的工具,抽取大自然珍贵的血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深深浅浅的干枯河床不

8、会是人类自掘的坟墓呢?(任雅婧)在同学们跃跃欲试的神情中,我转入了课堂的下一个环节。我问道:“刚才我们了解了大自然可畏惧的一面,那么它令人尊敬的一面是什么呢?”同学们开始思考,并在课文上开始勾画批注。生:“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自然中的一个小水滴。由此可见,自然是伟大的,令人尊敬。”生:“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可见人类应该尊敬自然。”我点拨道:再仔细读一读这段,大自然最杰出的智慧体现是在哪里呢?”学生们恍然大悟,一个学生立刻起来答道:“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可见,大自然给了人类生命,人类应该尊敬大自然。”我点头表示赞赏

9、。教室里变得沉默了,大家似乎难以找到其他的内容,看来还是需要我的引导,毕竟,有些语句学生理解是有困难的。于是我说:“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生命,那么大自然为什么要创造人类呢?”沉默的教室又开始活跃了。一学生回答道:“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我继续点拨:“那么怎么可以怎么来概括一下大自然的功劳呢?”另一个学生立刻回答:“自然赋予了人类智慧。”我立刻表扬了他们俩。接着又鼓励大家继续在文章中找答案。很快,就有了新的发现:生:宇宙不仅创造了人类,还创造了世间万物。人类和世间万物应该是兄弟,和睦相处。我说:“对,大自然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让世间万物能自由地生活

10、,是多么伟大啊!所以我们就应该理解作者的观点了: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类自己。”到此,我觉得学生的理解已经到位了。我请大家来概括大自然最主要的令人类尊敬的功绩。大家很容易就总结出来了,大自然之所以令人敬畏,是因为人类的生命来源于自然,智慧来源于自然。看来,学生们对“敬畏”的含义已经理解了,我很欣慰。那么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是否就到此为止了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仅仅理解到这里,那么就只是从第二态走向第三态中所说的第一态和第二态,对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起到提升的作用,学生的认知水平会停留在一个浅的层次上,难以拓展。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小辩论会。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两段文字:何祚庥: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

11、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汪永晨:如果承认它(指大自然)也是一个家庭的话,它不只有人类一个孩子,还有其他成员。如果这个大家庭中,所有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人类一个孩子,这是不公平的。人类再进步,科学再发展,大自然也不仅仅为我们人

12、类而存在。这两段文字来自网上关于“敬畏自然”引发的争论,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我请学生们念了这两段话,然后请他们思考后来发表意见: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如果都不同意,那么你自己的观点是什么?这个问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大家热烈地开始讨论,争论起来了。有学生开始发言了:生:我支持第一种意见,世间本来就有竞争,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永远是自然界不变的真理,只有在竞争的过程中才能求得发展。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可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破坏和改变一下原有的生态环境,这种利用自然最终是为了改善自然,求得发展。生:以上两种观点我都不同意。我认为我们人类应该既开发利用自然,也要保护自然

13、。譬如,我们可以一边砍树,一边栽苗,这样既不对大自然造成很大危害,而且也能给人类带来好处,何乐而不为呢?虽然,人类过去的某些行为确实给大自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把“破坏”和“保护”对立起来呢?我想:只有让“破坏”和“保护”并存,我国乃至全世界才能更好地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我赞成汪永晨的观点。大自然创造了生命,本来就是相生相克,相互依存的。一旦其中的某一个细节被破坏,都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试想一下,人类在一个不平衡的生态环境中,怎样安稳如昨地生活?让其他生物或环境为人类服务,只是一个小“破坏”,让它们为我们牺牲,确实牵一发而动全身,请问,造成的后果谁来承担?毋庸

14、置疑,是人类。为人类服务,造福人类,最终祸害的还是人类。难道这样的行为是值得提倡的吗?生:我认为,人类不能任由自然的改变而不去抗衡,人类要用自己的科学力量去合理改变自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不造成自然破坏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发展过程中,科学地利用自然,改变自然环境是可以的。生:我认为第二种观念是符合人类道德观的。人类与地球上其他生命是平等的,说“其他生物应该服务于人类”的观点不是太自私了吗?退一步说,仅就对人类自身而言,这种“涸泽而渔”式的攫取自然资源就像饮鸩止渴,完全不为子孙后代考虑,这不是更加自私吗?所以我认为,人类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伤害。生:我人类

15、人虽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人类及各种生物的形态变化并不是自然赋予的,而是生物进化的过程,我们可以称赞自然的博大壮美,但不可以夸张地把自然描述得多么伟大。诚然大自然赐予了我们生活的空间,可人的智慧不是大自然给予的,而且自然其实是没有智慧的。就目前看来,人的确是已知的最高智慧的生物。当自然阻碍了人的生存与发展时,就应该舍弃自然而为人类造福。现在的人类生存越来越困难,如果不利用自然而让人类灭亡,那空留下优美的自然又有什么用呢!因此,当面临自然与人的选择题时,我们当然应该选择人,只是在改造自然的时候要权衡出一个更好的办法罢了。生:我支持第一观点。因为人类也是生物的一种,也就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生存

16、的前提是有利于自身的繁衍和生存,人类作为其中的优胜者,在自然进化中,是由于不断地去探索天敌和自然的奥秘,才成为今天高度发达的状态。人类是生物中的优胜者,他就必然比其他生物享有更高的待遇,这也是人类在自然中的作用。因此,在其他生物面前,我们与他们是平等的,但弱肉强食的规律,决定了我们是优胜者。在自然面前,我们服务自己来更好地去保护自然,了解宇宙,适当地去利用大自然的恩赐,又有什么不好呢?我们说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如果一味地保护,对什么都敬而远之,那只能说我们妥协地与自然相处。同学们针锋相对,各执一词。教室里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也许他们的看法还很幼稚,失之偏颇,但是在辩论中他们会

17、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会有自己积极的思考,那不是更有意义的吗?我们教师要做的正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啊!下课的时间将近,我不得不打断了意犹未尽的同学们。“大家是发言都很精彩,我们可以将发言拓展到课下,继续争论。我想让大家知道的是,无论谁是谁非,我们都要想想,敬畏自然,是否意味着我们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呢?”同学们摇了摇头。我继续说道:“敬畏自然并非意味着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怎样能合理地利用自然又是自然与人类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接下来,我转入了课堂的第三个环节:现在,还有许多人为了眼前的利益,肆意地破坏生态和自然,我们从课文中摘取一些可以作为警句的句子,送给这些无知的人们吧。设计这个

18、环节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能学会捕捉课文中的关键句,同时,也让他们了解格言警句的特点。很快,就有了答案:不要妄想征服自然,因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而人类的智慧不过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让人类自掘陷阱。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人类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一样吧。大自然中,万物平等。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最后,我借用庄子的话结束了本文的学习:“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让我们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吧。”教学反思:对于理解起来有难度的课文,我们是否一定要让学生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呢?我想,既然我们强调自主探究学习,就应该给学生提供一

19、个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机会。教师一讲解,一指导,学生全懂了,还让他们自主探究什么呢?阅读教学不只是为了从文本中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继续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些不懂的内容。这堂课,我回避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句子的分析,而是从他们自己希望解决的问题入手,一线贯穿,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既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给他们提供了思考探究的空间,教学效果是良好的。教师应该交给学生理性地思维,初二的学生正是思维的形成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也具有盲目性。应该怎样看待课文的内容呢?我想,让学生学会质疑是必要的。我引入了两段网上的争论性文字,目的也是希望学生能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有自己的思想和见地。从学生的积极性看来,他们对这个设计是有兴趣的。假如对学生的点拨能更贴切,更到位,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适时而准确的点拨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功力,但这正是这堂课所欠缺的。好的点拨和学生的精彩发言结合起来,一定会给课堂增色不少。这,正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