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二首教案2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诗歌二首。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 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 能力和鉴赏能力。教学关键:对诗歌 语言的品味欣赏,正确理解和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吟诵、鉴赏、品析、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工具:多媒体课 时:2课时。教学过
2、程:第 一 课 时一、导入新课。二、学习归园田居。1.回顾作者简介,背诵有关作 品,体会诗人的心境及 生活态度。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 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期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重点指辞去彭泽县令这件事)。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的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2.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诗歌,注意读音:秽、荷、狭、沾、违。(2)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3)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3.赏析诗歌(想象情景,体会意境与感情)。(1)前四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
3、荷锄归。”都交代了哪些内容?思考:尽管“草盛豆苗稀”,但作者的劳动热情和心情怎么样?想象一下夜归时的图景。(2)后四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道路、草木、露水有何用意?后两句的作用是什么?都是农家夜晚的自然景物,草木和露水显然阻止了归家的路,且使疲惫不堪的诗人更加艰难。露水沾衣,有几分凉意,不知诗人心底如何感想。而后两句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也点明了诗人心底所想,即使农家劳动艰辛 也会坚守田园。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志趣,全诗的情感也达到了高潮。(3)理解了诗的内容和情感后,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达到当堂背诵。三、扩展阅读。思考:下面这首诗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趣?
4、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四、课堂小结,当堂成诵。五、布置作业。背诵诗歌,将此诗扩写为一篇散文。板书设计 归 园 田 居陶渊明“盛”“稀”暗示了乱臣当道。“晨”“月”写出了劳动的时间跨度。劳作生活 的情景愿(返璞归真)“理”“荷”勤劳和自得其乐的心情。“狭”“沾”辛苦却又快乐。教学后记:第 二 课 时学习饮酒一、导入新课。二、学习饮酒。1、提问背诵归园田居。2.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读。注意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3.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诗歌 ,注意读音:庐、
5、喧、篱。(2)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3)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4.赏析诗歌(想象情景,体会意境与感情)。(1)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 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诗人身居人世,并非无俗事纷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2)赏析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神来之笔:写景。)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 “山气日
6、夕佳,飞鸟相与还。”(秋日夕照图。)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主旨句:抒情。 )“真意”既指未 受官场污染的淳朴民风,也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真谛。“真”也可理解为“返璞归真”,此情此景,心中体会,难以言表。5.在充分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朗读全诗,争取当堂背诵。三、扩展。思考:在下面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饮酒(十三)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四、当堂检测。五、布置作业。积累一下与“酒”有关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