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体备课教案学科:语文 主讲人:授课说明课题论语六则课型讲读课文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 指导学生朗读,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2、 理解、疏通、背诵前三则,积累文言字词3、 总结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教学重点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补充教学难点疏通文意补充教具使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论语中的六则。 二.讲授新课 1、介绍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我
2、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生字注音 亦y 说yu 愠yn 罔wng 殆di 识zh 厌yn 诲hu 3、教师朗读全文,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 4、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
3、课文内容,疏通前三则文义。 第一则(1)指定学生朗读这一则。(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时常,常常;习,温习、复习;之,代学习的内容;说,通“悦”,高兴,愉快。不亦乎,表示反问,乎相当于“吗”。学了(什么),并经常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
4、怨恨,心里不满;君子,这里指有道德修养高的人。别人不了解(自己),可是自己却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
5、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第二则(1)指定学生朗读这一则。(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
6、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第三则(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通“惘”迷惑不解;殆,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
7、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5、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前三则三.巩固练习四.归纳小结 “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 五.作业处理1、抄写、今译、背诵前三节。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补充课后回忆集体备课教案学科:语文 主讲人:授课说明课题论语六则课型讲读课文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的4、 理解、疏通、背诵前三则,积累文言字词5、 总结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6、 总结“而”
8、的用法教学重点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补充教学难点疏通文意、“而”用法补充教具使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作业结合学生回答明确:古汉语中的“说”,有时通“悦”,是形容词;“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二.讲授新课 1、疏通后三则文意 第四则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作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明;好(),爱好,喜欢;耻,认为
9、可耻;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因此。孔子说:(“孔文子)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他的谥号)被称作文”。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这些人
10、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 第五则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暗暗,私下;识(),记,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诱导,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 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这一则,孔子从自述当中教育学生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踏实刻苦、永不满足的态度。“何有于我哉”这个感叹句,表现了孔子的自谦精神。这样从自勉之中来
11、勉励学生,情真意深,效果自然良好。 第六则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在这里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必,一定;焉,于此,在这里面;善,优点;从,采纳,听从。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如果自己也有)就加以改正。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这一则表明了学习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孔子认为,自己周围的人一定有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一定有有缺点有错误的人。要学习前者的长处,避免后者的短处。也就
12、是像他说过的那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种学习别人优点、以别人缺点作鉴戒的虚心好学精神,非常可贵。2、引导学生归纳论语六则的内容。论语六则表明了学习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论语六则表明了学习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各从不同侧面表明了学习的正确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各从不同侧面表明了学习的正确态度。3、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本课出现的“而”字有几种用法?本课出现的“而”字有三种用法:顺承 转折 修饰4、理解后背诵后三则三
13、.巩固练习1、用课文的原句回答问题。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辨正关系的句子的哪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论语中很多话后来成为,下面句中各含一个请找出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而从) 3、“而”字的三种用法 (1)学而时习之(顺) (2)人不知而不愠(转) (3)温故而知新(顺) (4)学而不思则罔(转) (5)默而识之(修) (6)择其善者而从之(顺)四.归纳小结请学生归类,文中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五.作业处理课外摘录论语中的格言警句,在班上交流。补充课后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