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钱塘湖春行 1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中,对诗词的教学在小学阶段要求背诵为止,而到了初中阶段古诗的赏析已是考试考查的范围了,所以在初中阶段除了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需要教给学生赏析诗词的方法,并能够品味诗中的意境。所以在上课时除了让学生多读、美读、背诵,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完成教学任务,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中获得知识,得到美的熏陶。3重点难点 1、通过精读、诵读、美读,理解体味诗歌的意
2、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钱塘湖春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家好。现在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美景图画。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景图画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生:西湖。师:大家猜的很正确。说到西湖我们自然想起苏轼的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在这里苏轼将西湖比作古代的美女西施,可见苏轼对西湖的喜爱。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诗钱塘湖春行,看看白居易眼中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种美景呢?板书: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二、作者简介(先点名学生介绍,然后
3、老师再补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唐代大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三、解题:“钱塘湖”,即现在的杭州西湖;“春行”,即春天出游,文题的意思是,春天,在钱塘湖也就是西湖游赏所见。题目点明了地点、季节、内容。这是作者于早春骑马春游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四、朗读与感悟1、听读,注意读音和节奏师范读古诗2、师范读古诗后,提醒学生朗读需注意的事项:有节奏感有高低音有古人情感。多媒体出示划分节奏的诗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
4、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3.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4.指名读,检查效果。其他学生按朗读事项进行点评。5.学生齐读。6.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来了解课文,想象画面。请同学们再细读全诗。读后回答屏幕上的问题。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全诗叙写了诗人的一次什么样的经历?读过之后你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
5、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学生回答问题师:同学们领略了这首诗的景色的美,下面通过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体会它的意境美。四、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诗意: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近景,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
6、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诗意: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
7、。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诗意: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行不足” 说明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说明诗人流连忘返。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诗意: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五、刚才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这首古诗,并且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真正领略其中的美,还要仔细体会这首诗在炼字方面的精妙。下面我们就来仔细体会。1、颔联中“几处”能不能换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家家
8、”?不能。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2、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和“浅”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渐欲:渐渐的要,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浅草:不高的青草。草初生,故,“浅”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这两个字都很恰当地体现了早春景象。3.你觉得还有哪些词用的比较好?并说出理由。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颈联说“乱花迷眼”?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小结:虽看起来都是简单的一个字,可是仔细一看不难发现这些字都是经过作者仔细推敲过的。往往就是这样一些看似普通的字眼,给整首古诗增色不少。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用词的精妙。再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五、总结。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阴,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六、作业(积累诗句):根据自己的兴趣收集关于西湖、小草、春天的有名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