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65522 上传时间:2025-01-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的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二)研习课

2、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品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

3、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欣赏一段背景音乐相思引入情境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怀州河内人。诗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有李义山诗集。三朗读 结合注释,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老师范读一遍,找朗诵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一遍,然后集体朗诵一遍。四重点串讲,深入情境,领会作者的境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北。共翦

4、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却话:重头谈起。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对话体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

5、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6、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五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六、布置作业 1.读刘禹锡秋词之二,想想与课文所选秋词有何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2. 将夜雨寄北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字数不限。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3、体会作者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教学重点

7、: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的爱国的英雄有哪些吗?(生发言:岳飞、王二小等)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便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名作(板书课题)写这首诗时,他已年近70。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的?(知诗人 明诗意 悟诗情 诵古诗)本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古诗。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三、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陆游满怀爱国之心,率领将士们在沙场驰骋,却处处受到当权派的排挤,最终被罢官归隐。壮志难酬之际,亲眼目睹南宋王朝面临强敌入侵,国土沦丧,政权摇摇欲坠的处境,将满腔爱国热忱和悲愤之情化为豪壮诗句(课件出示古诗

8、,师范读,生试读)四、整体感知1.这短短的28个字浓缩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读到之人无不为之动容。你能借助字典以及自己的理解,试讲这首诗的意思吗?(重点理解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铁马冰河、梦、并从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聆听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这首诗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四、潼关五、作者介绍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

9、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六、小组合作,探究诗歌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七、知识拓展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教师总结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腾飞,国力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跟盖自己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定的文化基础。愿同学们早日成才。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