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
2、学用时】三课时(根据实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论语中除了这句还有很多为我们后人所学习赞颂的名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二、作家、作品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
3、所称道。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三、初读前三则,扫除语言障碍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说(yu)乎三省(xng)吾身传(chun)不习乎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讨论思想品德修养)第三则子曰:
4、“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
5、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4.朗读、背诵。【作业布置】复习、背诵前三则。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学生默写论语第一、二、三则二、初读第四至第八则,扫除语言障碍罔(wng)殆(di)箪:(dn)曲肱(gng)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四至第八则第四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
6、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第五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第六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雍也)理解: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此章孔子回环曲折,一说两叹,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第七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
8、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第八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拓展:饭蔬饮水: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作业布置】复习背诵第四至第八则。第三课时【教学步骤】一、学生默写论语第四至第八则二、初读第九至第十二则,扫除语言障碍
9、博学而笃(d)志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三、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第九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第十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
10、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第十一则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第十二则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
11、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四、分类整理归纳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作业布置】1. 背诵全文,并掌握意思。2. 选取其中的一则,说说你理解及感受。3.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