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西部高校虚拟教研室构建研究——以河套学院“新闻虚拟教研室”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6111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97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部高校虚拟教研室构建研究——以河套学院“新闻虚拟教研室”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西部高校虚拟教研室构建研究——以河套学院“新闻虚拟教研室”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西部高校虚拟教研室构建研究——以河套学院“新闻虚拟教研室”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西部高校虚拟教研室构建研究 以河套学院“新闻虚拟教研室”为例钱 聪 李丹丹(.南京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南京.河套学院内蒙古 巴彦淖尔.呼和浩特日报社呼和浩特)摘 要:受限于地域经济发展中西部高校发展困境凸显:办学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办学经费紧张 在此背景下跨学科、跨地域的虚拟教研室构建对于中西部高校更具有现实意义 基于此文章将研究视野聚焦中西部高校以内蒙古河套学院“新闻学虚拟教研室”为参考设计了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内容进而对技术融合下中西部高校虚拟教研室运行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中西部虚拟教研室的高质量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关键词:虚拟教研室中西部高校新闻学协同育人 “”(.):.“”.:

2、年 月第 卷第 期鹿 城 学 刊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 背景下中西部高校虚拟教研室构建与评估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钱聪()女内蒙古兴安盟人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一、虚拟教研室的理论内涵为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虚拟教研室顺应时代发展应运而生虚拟教研室建设被列入教育部 年工作要点说明这种新型的基层教学组织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 传统的教研室成员大多数来自同一学科有明确的行政职务但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虚拟教研室是自发性组织成员之间依托协同共进、共同发展不依托行政属性的关联机构更有利于教研室的开放性建设(一)虚拟教研室

3、的概念桑新民等认为虚拟教研室是以信息时代高校基层实体教研室的功能和组织创新为基础将优秀教师团队开设的课程建设成开放的网络课程并在跨时空的共建共享中创建跨学校的虚拟教学、教研团队更新教学资源、完善教学平台和学习工具、培养师生团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曾建潮等认为虚拟教研室是跨学科、跨校际甚至跨国际教研工作者为解决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共性、前瞻性问题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组成的教学研究团队战德臣等认为虚拟教研室是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受教育水平为目标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或专业教师动态组织联合开展协同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的教师共同体归结而言虚拟教研室()

4、是在信息环境下为解决某一问题有共同意愿的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或专业教师组成教研团队进行虚拟教学 虚拟教研室结合深度学习导入不同院校的教学设计配合人工智能、眼球识别、人机交互等技术实时更新学生的学情数据库加以人工智能教员配置营造 小时的学习环境中西部高校受限于地域经济的发展办学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办学经费紧张 虚拟教研室具有跨地域、跨时间、跨学科的特点能够帮助中西部高校借助发达地区院校的地缘优势、经济优势、科研优势、政策优势、实践设备优势、课程优势等联合制定培养方案、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育资源管理与共享、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支持多校教师协同合作带动中西部虚拟教研室的融合发展功能实现师

5、生团队的组织、指导、人才培养等功能对教学平台、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功能对教学学术研究成果实现交流、筛选、传播、推广等功能(二)“教学研共同体”的打造互联网的创生使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依托互联网构筑的“教学研共同体”是以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为抓手教即教育、学即学习、研即研究借鉴共同体单元()理论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实现大学科建设、优势资源共享形成有机整体一体化作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年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这里就蕴含着建设“教学研共同体”的构想立

6、足互联网的开放思想借助互联网教学平台秉持开放共享的思想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连接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水平的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传输和流动“教学研共同体”的打造有利于育人理念的重塑教学资源的重组课堂教学的重建教育生态的重构在中西部高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或者转化的同时引入发达地区的师资、课程、设备甚至教学方案与设计让中西部地区的教师和学生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 教师在虚拟教研室里既是教师又是学习者在教学方面虚拟教研室可以解决新文科、跨学科、转型发展所面临的教学改革问题在学术研究方面虚拟教研室能够为有共同科研志向的教师提供平台通过深入交流和探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实现全员共同发展形成教学研

7、共同体二、中西部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架构虚拟教研室构建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考核标准创建具体的架构、组织模式结合运行机制构建起完善的虚拟教研室整体建设机制 本文以内蒙古河套学院“新闻学虚拟教研室”的构建为例探索虚拟教研室建设机制新闻学专业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应用性突出强调复合与交叉培养 后工业文明时期和社会需求使其知识体系、学术体系不断变革新闻行业需要的是专家型的记者和编辑即除新闻学外在其他专业领域也要有着扎实基础和丰富经验的人才在构建新闻学虚拟教研室时跨学科方面:从新闻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问题入手联合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医学、法学、互联网技术、环保等相关专业的教师以及行业专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

8、设跨专业选修课程修得跨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 门钱 聪等:中西部高校虚拟教研室构建研究课程)以面授、微课、慕课、讲座、参与科研、实践实训等多种形式修得学分跨地域方面:联合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借助发达地区高校和区内优势高校的地缘优势、经济优势、科研优势、政策优势、实践设备优势、课程优势等联合制定培养方案、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育资源管理与共享、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支持多校教师协同合作带动中西部虚拟教研室的融合发展河套学院新闻学虚拟教研室立足共建共享依托名师以新闻学专业建设为理念开展平台建设课程示范最终提升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综上新闻学

9、虚拟教研室有以下建设内容(一)团队建设河套学院新闻学专业现有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团队、新闻编辑学教学团队、传播学教学团队、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教学团队等 而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将不同学校开设同一门课程的教师组织起来进行团队建设围绕建设特色专业进行团队建设 例如在组建新闻编辑学教学团队时 依托中 国、超星学习通等课程资源实现在线课程与线下课程的协同教学与南京大学、河南大学、南通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多所高校的相关教师共同商讨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共举办线上授课、专题讲座 余场共同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协调教学资源运用(二)内容建设构建虚拟教研室时要确定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内容 第一课程建设 在虚拟教研室的构建中团队可以

10、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课程思政元素设计、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共享到虚拟教研室平台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通过统一平台相互研讨取长补短形成更完善的标准化文件以供课程发展使用 第二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包括各类型教材、校本教材、案例汇编、课件、视频、微课等通过教学资源的共同建设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不断推广升级共建共享 第三讲座、培训建设 组织各类型讲座、培训组织各类型跨校示范课、专题讲座、师资培训等实现异地教师培训的同步化(三)平台建设虚拟教研室是为了促进优质课程共建共享、优质专业共建共享开展虚拟教研室平台建设着手构建虚拟教研室网站网站包括虚拟教研室简介、教研活动、成果展示、资料下载、课程资源等虚拟教

11、研室面对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格局将紧密围绕专业规划、课程(含教材)建设与课堂教学、校企合作与实践教学以培养有担当的新闻人才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为目标展开广泛合作和资源共享三、虚拟教研室“线上 线下”协同运行模式虚拟教研室中的“虚拟”主要依托网络技术微博、微信、教研室网站、腾讯会议、公众号、中国、学习通等教学共享平台与其他高等院校开展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同时可以与合作高校的实验室、研究院等打破时空限制和传统线下工作模式有效提升东西部区域线上协作河套学院地处内蒙古西部新闻虚拟教研室依托内蒙古特色专业 新闻学专业进行建设 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与新闻学前沿学科的特点构成

12、矛盾跨学科、跨校际的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能够帮助新闻教育工作者聚焦新闻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虚拟教学平台开展人才培养创新和成果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技术超越时空限制最大程度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研究效率 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新闻学专业的大部分课程以网络形式开课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学原理、传播学、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中外新闻史、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编辑、音视频节目制作、新媒体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媒介伦理与法规、融合新闻学等核心课程均建设了网络课程资源同时通过虚拟教研室的仿真实践配合人工智能技术实时更新学生的学情数据库使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显性与隐性课程、课内与课外的学

13、习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虚拟教研室的构建推动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与跨校、跨学科的共同协作教学模式的革新河套学院新闻虚拟教研室采用“线上 线下”的协同组织模式可以实现在线教师教学培训的常态化、高效化、形式多样化尤其是疫情过后虚拟教研室的设置有助于有效地开展正常教学工作跨区域的教师、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工作当中在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组织竞赛等都有明显助益促进专业协同构建(一)组织模式.线上部分虚拟教研室成员可以在虚拟教研室平台分享相关教学资源、前沿专题、讲座视频并在教学计划中钱 聪等:中西部高校虚拟教研室构建研究要求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提供案例、实验、适用场景

14、、技术挖掘分析、语音讲解等形成模块化教学将新闻学专业课程根据属性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提高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模块逐步建成线上学习系统.线下部分虚拟教研室成员可以结合虚拟仿真教学基地推动课程教学改革让西部院校的学生能加入高水平院校的科研项目组加强日常科研训练例如文献检索、外文文章阅读、资料汇总、论文撰写、科研协作等借由科研项目孵化创新创业项目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转化程度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信心(二)成果产出在虚拟教研室的运行过程中注重成果产出如新闻作品、科学研究等驱动教育系统运行通过成果导向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持续性改进最终结果

15、形成学情数据库这为动态跟踪虚拟教研室教育质量提供了有效证据和有力的信息反馈 虚拟教研室培养的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能强化问题意识完善知识逻辑平衡知识类型明确价值旨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完成特殊新闻作品任务如公安新闻、医疗新闻、经济新闻、法律新闻、灾难新闻等这些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能够保证学生完成预期目标 在评估虚拟教研室教学效果时要强调成果目标、知识整合、教师指导、合作学习、学生本身纵向达成评价等(三)协同教学虚拟教研室通过主体协同、学科协同、主题协同等模式进行教学虚拟教研室成员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整主体协同是指虚拟教研室涉及多层级和多元主体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团队、技术

16、团队、结对学校等多方协同主体共同参与各自发挥优势取长补短促进教研室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科协同是指在网络学习空间的支持下根据学生认知逻辑和各学科知识整合结构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负责相应的教学内容 主题协同是指针对某一学习主题进行协同教学例如针对新闻策划这一专题新闻编辑学、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均有涉及可就新闻策划这一专题将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并重新分配教学侧重点理论与实践并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清晰、充实、丰富就其理论逻辑而言作为一种综合性研究虚拟教研室构建研究是新时代教研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完善了教育生态学的架构和体系 虚拟教研室的构建能够应对新文科环境所提

17、出的地域融合、学科融合等交叉融合问题从而拓展了教学研究的新视野交叉融合了信息管理学、新闻传播学、教育技术等学科方向有利于新文科建设的融合发展四、结语虚拟教研室的构建能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能够加快推进教育专网建设普及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虚拟教研室还能够完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云平台对中西部教育精准扶智 通过构建虚拟教研室能够突破中西部高校与高水平院校联合培养过程中的时间、空间、人员、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对推动教学质量建设、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提升中西部高校教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显著意义参考文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

18、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年工作要点 的通知/.:/./.桑新民.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高教研究():.曾建潮.虚拟教研室: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创新探索.中国大学教学():.战德臣.虚拟教研室:协同教研新形态.现代教育技术():.张燕.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研究 以“影视艺术中的思政元素研究虚拟教研室”为例.电影文学():.王海啸.创新创优 共建共享 “项目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探索.外语界():.李善寿.依托虚拟教研室打造专业教师发展共同体.安庆师范大学学报():.曾芳芳.医学统计学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思考与探索.高校医学教学研究():.俞佳君.基于 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践.湖北科技学院学报():.郭赛.协同教学视域下同步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华东师范大学():.(责任编辑 赵毅彬)钱 聪等:中西部高校虚拟教研室构建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