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单元口语交际聪明的人是否一定成才【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聪明与成才的关系,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思维。2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的口头表达能力。【课时计划】1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活动指导和活动过程,指导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交流为展示作好充分的准备。2展示交流(1)小组自主交流(2)全班交流(3)学生自评(4)教师点评教师点评要有针对性,最好能指出不是并提出改进意见。学法指导:1围绕话题,要搜集大量的资料;2发言时做到有理有据;3分析问题要有分寸,不能一概而论;4发言时要做到举止大方,表情自然。精彩导入方仲永天资聪慧,五岁时能“指物作诗”。然而,十二三岁时,“泯然
2、众人”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聪明和成才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今天,我们讨论一下聪明的人是否一定成才。活动指导1无论是赞成聪明的人一定成才,还是不赞成,都要观点鲜明。2发言时,无论你持有哪种观点,都要讲清楚外在因素在成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3所举材料能支持自己的观点。4如果不赞同某一观点,也要先理解对方的意思,不要把自己的意思强加给别人。5讨论时,要聚焦主题,不泛泛而谈。6举事例是为了说明问题,不要把讨论会办成故事会。活动过程1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进行。2预先查找资料,了解哪些人聪明早慧,做出了成绩,成就了一番事业;哪些人虽然聪明早慧,却没有做出成绩,没能成就一番事业。3分析材料,形成观点。4倾听别人的观点
3、时,可以想想其中是不是有新的材料,也可以补充新材料。交流示例示例一:聪明人不一定就能成才。(表明观点)就算你自身聪明,但是你的路走歪了,还怎么成才。聪明只是成才的辅助品,归根结底还是教育得当才能成才。示例二:聪明人不一定就能成才。(表明观点)南朝的江淹(江郎),年轻时,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文章不仅没有以前写得好了,反而退步了不少。原因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费心费力,就不再练笔了。久而久之,才能就消失了。示例三:聪明人不一定成才。(表明观点)历史上许多成才的人都不是绝顶聪明的人,但都是能利用别人长处的人,也就是能靠领袖魅力创造出一番事业的人。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有人会觉得他过得很窝囊,他的天下是“哭”出来的,但是他的领袖魅力使关公、张飞愿为他卖命打天下。他能知人善任,用诸葛亮为他治蜀,终于使他成为三分天下的一霸。再看曹操,他的聪明才智远不及杨修,连曹操自己都曾说过:吾智不及修,远三十里。最终,杨修死于曹操之手。聪明的人不一定成才。这得靠后天的勤奋,后天为人处事的修养,良好的品德修养。千金,又仁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