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一
1、 终宋一代无论是宗室贵戚、士宦,还是闾阎百姓、山野村妇,都存在妇女离婚、再嫁的现象。《宋刑统》就明文规定:“夫妻不相安协而和离者,不坐”,这是国家法律对夫妻离婚的规定。说明
A、妇女拥有决定婚姻的自主权 B、国家重视男女离婚案件的处理
C、宋代不重视三纲五常伦理建设 D、理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不大
2、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狐疑因素的增长,但从本质上看它是封建制度内的自我调整,不能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肇端。此观点认为,洋务运动
A、中体西用思想有进步性 B、是一场失败的自救运动
C、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D、主观目的背离历史潮流
3、唐朝科举考试中进士科重诗赋,科举入仕的官吏普遍轻视政治实践,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问题的能力不足,皇帝便只好依靠那些没有文才,甚至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却具有丰富从政经验和卓越政治才能的官吏来处理各种具体事务。这表明唐朝
A、官员重文才轻实干现象普遍 B、科举选才存在脱离实际现象
C、存在着空谈误国的政治隐患 D、诗赋情怀与政治现实难协调
4、晚清出口贸易以茶叶为首位。其中,红茶输英,绿茶输美,茶砖输俄。后来,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B、晚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频繁 D、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
5、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但英美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微和司法权的政治化,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代议制民主下权力运行机制的调整 B立法和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监督形同虚
C、“首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D“皇帝般的总统”是指美国保留部分封建残余
6、公元前3世纪,古罗马出现私人法律学校。到公元2世纪末,在罗马首都和行省普遍出现法律学校,主要培养贵族子弟以使其在行政或法律职业方面谋一个职位。这反映了
A、成文法影响较为深远 B、贵族政治受到了一定冲击
C、罗马帝国扩展的需求 D、法治理念逐渐成为主流
7、甲午海战期间,日本对外宣称,“满清氏”乃塞外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而日本“之所惩罚在满清朝廷,不再贵国人民也”,并呼吁“卿等速起。勿为明祖所笑!”其最主要目的在于
A、缓解战争压力 B、揭露满清罪行
C、主张反清复明 D、开脱侵华罪行
8、宗庙与宫殿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先秦时期,宗庙与宫殿在都城中的方位常处于并列位置。到了秦始皇时期,宗庙被迁出都城。这一变化反映出
A、祖先崇拜在秦朝逐渐淡化 B、儒家思想遭受排挤
C、血缘政治地位削弱 D、皇权与神权关系日益疏离
9、1928年斯大林说,“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国家可惜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用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的字眼来称呼这种额外税”。苏联征收这种“额外税”的主要意图是
A、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 B、恢复国民经济赢得战争胜利
C、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 D、为国家工业化战略积累资金
10、1875年,清政府于各省设立洋学堂推广西式教育,并于传统的科举考试中首创“洋务进取”一项。到1896年,洋务派先后创办新式学堂多所,“至是新学校开始遍设于各地了”。洋学堂的设立客观上
A、拉开了近代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 B、开始动摇科举考试的地位
C、为洋务运动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 D、推动了教育救国浪潮兴起
11、宋代以前,题咏王昭君的作品哀伤凄凉是主调。宋以后,长期为泪水所浸泡的昭君,也有了慷慨悲壮的亮丽一面,常与屈原联在一起被诗人们咏叹,成为家国气象的象征。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学风格更能表达丰富情感 B、政治化的情感性引申与附会
C、文人的际遇与家国天下的抱负 D、伦理道德教化的逻辑和理想
12、 隋唐以来,士人“以科第为先”,官员“耻于为末”,但到了明中叶以后,封建官僚们逐渐抛弃了“重本轻末”的传统观念,加入到经商的大潮中,甚至出现“无官不贾”的局面。这种现象
A、 利于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B、反映理学的价值观被彻底否定
B、 容易导致封建政治的腐败 D、表明世人改变了对商人的看法
13、15世纪末,大西洋沿岸的许多西欧国家还仅被视作亚欧大陆的连续地区。很快在不到半个世界的时间里,西欧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可避免地进行了接触并相互影响。这一现象说明
A、 西欧由边缘地带向世界中心转变 B、西欧与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
B、 新航路开辟缩短了世界各地距离 D、殖民扩张使西欧确立主导地位
14、1977-1978我国调整了部分职工的工资,1979—1982年我国农副产品收购牌价共提高24.5%,如果包括议价、加价和市场收购部分,总共提价41.6%,年均提高9.1%,这充分说明中国的改革
A、 强调物质利益原则 B、城市与农村相互推动
B、 秉承了渐进性原则 D、坚持计划与市场并行
15、 政事堂是唐代宰相的议事处。在政事堂办公的数位宰相中,设秉笔宰相一名,其在处理中书门下日常事务方面具有相当的职权。唐前期为专人,唐肃宗以后改为轮换。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B、官僚政治趋向完善
C、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D、中枢决策重心发生转移
1.D 2D 3B 4A 5A 6B 7A 8C 9D 10 B 11、D 12C 13A 14A 15B
展开阅读全文